三戰三捷摩崖石刻

三戰三捷摩崖石刻

大雲山橫亘於岳陽、臨湘兩縣(市)之邊。1938年11月,武漢失守。日軍為了打通南北交通線,四犯長沙。大雲山扼湘北咽喉,自然是戰守爭鋒之地。我守軍與日寇在新牆河隔水對峙,殊死戰守長達7年之久。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其間經歷3次大戰。國民黨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先調集24萬多將士,設立了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三道防線依次抵抗,改寫了中國抗日戰爭以來從未守住大城市之先例,出現了胡春華營死守金龍山、史恩華營死守筆架山全部陣亡的壯舉;成 功採用“以退為進、誘敵深入”的天爐戰法,殲敵5.7萬人,取得了湘北會戰大捷。這是太平洋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外電評為“同盟國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長沙大捷”。 1942年8月,楊森率九戰區第四抗日游擊挺進縱隊司令王剪波上大雲山布防。他們上至黃梁傘發現一巨大石壁,品味著湘北抗戰之大捷,便決定在大雲山上刻石紀念。楊森揮寫“三戰三捷”四個大字和65字碑文。整塊石壁178平方米,右邊四個大字從右至左排列,每字高 2.15米,寬1.81米。左邊碑文從右至左豎排,與碑名各占一半面積。時楊森部第20軍第133師師長夏炯題有“三捷泉源”四個大字,鐫刻在三捷碑東下側石壁。 1993年,大雲山建立森林公園,將“三捷碑”列為大雲山一級人文景觀加以保護。2002年,大雲山抗戰摩崖石刻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

大雲山橫亘於岳陽、臨湘兩縣(市)之邊。1938年11月,武漢失守。日軍為了打通南北交通線,四犯長沙。大雲山扼湘北咽喉,自然是戰守爭鋒之地。我守軍與日寇在新牆河隔水對峙,殊死戰守長達7年之久。這就是震驚中外的長沙會戰(又稱湘北會戰)。其間經歷3次大戰。國民黨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先調集24萬多將士,設立了新牆河、汨羅江、撈刀河三道防線依次抵抗,改寫了中國抗日戰爭以來從未守住大城市之先例,出現了胡春華營死守金龍山、史恩華營死守筆架山全部陣亡的壯舉;成 功採用“以退為進、誘敵深入”的天爐戰法,殲敵5.7萬人,取得了湘北會戰大捷。這是太平洋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外電評為“同盟國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長沙大捷”。 1942年8月,楊森率九戰區第四抗日游擊挺進縱隊司令王剪波上大雲山布防。他們上至黃梁傘發現一巨大石壁,品味著湘北抗戰之大捷,便決定在大雲山上刻石紀念。楊森揮寫“三戰三捷”四個大字和65字碑文。整塊石壁178平方米,右邊四個大字從右至左排列,每字高 2.15米,寬1.81米。左邊碑文從右至左豎排,與碑名各占一半面積。時楊森部第20軍第133師師長夏炯題有“三捷泉源”四個大字,鐫刻在三捷碑東下側石壁。 1993年,大雲山建立森林公園,將“三捷碑”列為大雲山一級人文景觀加以保護。2002年,大雲山抗戰摩崖石刻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