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從

三從

“三從四德”是為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維護父權—夫權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據“內外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由儒家禮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的進行的規範要求。三從是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是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基本信息

詞語·三從

【拼音】:sāncóng
【注音】:ㄙㄢㄘㄨㄙˊ

詞語解釋

釋義:舊禮教認為婦女應該做到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謂之“三從”。
【出處】:《儀禮·喪服》:“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漢班固《白虎通·爵》:“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
【示例】:宋范成大《故太夫人章氏輓詞》:“孝敬三從謹,哀榮五福全。”清俞樾《茶香室三鈔·女人三護》:“按儒書所謂三從,佛書謂之三護。”
釋義:指從曾祖、從祖、從父。
【出處】: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景寧寺》:“椿(楊椿)弟慎,冀州刺史;慎弟津,司空,並立性寬雅,貴義輕財。四世同居,一門三從。”
“三從”一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在討論出嫁婦女為夫、為父服喪年限(為夫三年,為父一年)時,說“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引申為作為女兒、妻婦和母親的婦女應對男性服從。但婦女屈從由來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型);《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後來要求婦女殉夫守節,限制寡婦改嫁等。
意思是說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聽從家長的教誨,不要胡亂地反駁長輩的訓導,因為長輩們的社會見識豐富,有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出嫁之後要禮從夫君,與丈夫一同持家執業、孝敬長輩、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堅持好自己的本分,想辦法扶養小孩長大成人,並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這裡的“從”並不是表面上的“跟從”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質的“從事”之本質(《儀禮、喪服、自夏傳》)。
三從三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