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郡

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餘郡。 三川郡轄境,大體上正是位於“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稱“河洛地”,是本來意義上的“中國”。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河南”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於此。

概況

三川郡秦朝的郡級行政區。最早是戰國韓宣王置,以境內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復置,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一說治滎陽(今滎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靈寶以東的伊、洛流域和北汝河上游地區。漢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為河南郡

史記

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249年,“東周君與諸侯謀秦,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國”,“使蒙驁伐韓,韓獻成皋、鞏,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三川郡以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洛陽(指秦洛陽城,即漢魏故城),其轄境大體相當於今靈寶市以東、黃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區。
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餘郡。其中三川郡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諸郡之首。這不但因為周代數百年的國都在這裡,由此上溯,夏、商數百年的國都也都在這裡,還因為秦代相國呂不韋的封地在這裡。
太史公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山為中嶽,而四岳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至秦稱帝,都鹹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五嶽即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等五座名山;四瀆,古人稱可以獨流入海的大川為瀆,即江(長江)、河(黃河)、淮、濟四水。太史公的意思是說:過去,夏、商、周三代的都城,都在河洛地區,所以嵩山為中嶽,而東嶽泰山在其東,西嶽華山在其西,南嶽衡山在其南,北嶽恆山在其北,長江、黃河、淮河、濟水都在華山、崤山以東。至秦統一天下,定都鹹陽(今陝西省鹹陽市),則五嶽、四瀆都在其東方。
三川郡轄境,大體上正是位於“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稱“河洛地”,是本來意義上的“中國”。它是秦都鹹陽通往東方的要道,也是秦國控制東方的戰略要地。後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舉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衝。當初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為公子異人謀劃如何先爭立為太子、後繼承王位時,異人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後太子異人繼位為莊襄王,他封呂不韋為丞相、文信侯,並特賜封他食河南洛陽十萬戶。同年,誅東周君,東周亡,秦置三川郡,治洛陽,實由呂不韋直接管轄三川郡,可以看成是公子異人實現了早先“分秦國與君共之”的諾言。其後,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為三川郡守。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河南”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始於此。轄縣22個:洛陽(新莽時稱宜陽)、滎陽、偃師(莽時稱師成)、京、平陽、中牟、平(莽時稱治平)、陽武(莽時稱陽桓)、河南、緱氏(莽時稱中亭)、卷、原武(莽時稱原桓)、鞏、谷成、故市、密、新成、開封、成皋、苑陵(莽時稱左亭)、梁、新鄭。河南郡有27.6444萬戶,人口174.0279萬;洛陽有5.2839萬戶,人口數失載。若以河南郡戶數、人口數平均計算,每戶應為6.29人,則洛陽人口應為33.2357萬,比長安多8萬人,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數字。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秦漢時期洛陽以及三川郡(河南郡)地位的重要及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