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5部:出師北伐

”“今天我中了徐晃的奸計,真是一敗塗地。 ”兩軍對陣的這一天,關羽騎馬出陣,與徐晃相會。 ”當天夜裡,廖化把關羽的一封信縫進衣服里,揮別眾人,悄悄潛出了古城。

內容介紹

編輯推薦
《三國?第5部:出師北伐(三國?現代小說版)》暢銷日本70餘年的歷史小說傑作!日本國民作家吉川英治全新演繹中國古典名著,顛覆經典人物的傳統形象。最好看的現代小說版《三國演義》。經典的史書、商書、權書三合一之作,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枕邊書。影響日本兩代文學大師、思想家的人生之路,年輕人必看的人生經營書。金庸、松下幸之助、井上靖、司馬遼太郎、川端康成、渡邊淳一敬意推薦!
名人推薦
吉川英治先生將這部中國小說加以現代日本小說化,正是借著他富有文采的文章,使讀者對這部作品的興趣至今未衰。
——金庸
吉川英治心中的人間主義、理想主義,是使其作品廣為流傳、充滿魅力的主要原因。
——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吉川英治先生的《三國》,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參考。願它廣為當今年輕人所閱讀。
——松下幸之助(日本經營之神)
數千萬的讀者在吉川英治的作品中獲得了安慰、鼓勵和樂趣。
——小泉信三(日本明仁天皇之師、著名經濟學家)
我被吉川英治文學的博大和華麗所震驚。
——渡邊淳一(日本著名作家)
像吉川英治先生這樣的大才,大概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吧。
——司馬遼太郎(日本著名作家)
在吉川英治先生的作品中,我會反覆讀很多遍,反覆地、反覆地,都讀膩了地讀,以致很多段落完全能背誦出來,但在每次讀的時候還會湧出新的興趣來,這就是《三國》。
——奧野信太郎(中國文學專家)
《三國》一書是吉川英治先生最得意、創作活動最旺盛的全盛時期的代表作。
——萱原宏一(著名出版人)
對我來說,《三國》是我很值得留戀的、充滿了深刻記憶的一部書。我二十幾歲時曾經貪婪地反覆閱讀過,當時我在日記中寫道:“《三國》第三次讀畢。”
——池田大作(日本著名思想家)
《三國》是吉川先生用詩情創作出來的治亂興亡的敘事詩。
——尾崎秀樹(日本著名文藝評論家)
序言
無須贅言,《三國志》(這裡指的是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講述的是距今大約一千八百年前的事,然而活躍在那個遙遠時代的書中登場人物,似乎時至今日仍然活生生地生活在中國的各個角落——只要親身去到中國,與那裡上至政要下至庶民形形色色的眾生有所接觸,尤其是關係拉近了之後,便會時不時地讓人感覺到其宛若三國故事中出現的某個人物,亦或至少身上有某些相通的東西。
由此可以說,《三國》那個時代的治亂興亡依舊在現代的中國上演著,儘管社會形態和文化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作品中的人物今日一仍舊貫還鮮活地健在於世。這么說,一點也並不過分。
《三國》中有不少篇首詞和篇尾詩。
這些詩,不惟是記述了龐駁錯紛的治亂興亡的戰記、故事,更具有一種令東方人血脈賁張、罡氣貫虹的諧暢,音樂以及色彩。
倘使從《三國》中將這些詩讚抽掉,則這部被譽為世界級傑作的規模宏壯的作品非但讀起來索然寡味,其文學價值也勢將大打折扣。
正因為如此,對於《三國》這部作品,倘使生硬地進行改寫或是節譯,不僅會讓原作的詩味蕩然無存,更加堪憂的則是會悵然痛失其中最打動人心的東西。
為此,我沒有選擇改寫或是節譯,而是斗膽嘗試採用最適合長篇巨製的報紙連載小說的體例來對這部作品進行進行再創作,並且在劉備、曹操、關羽、張飛以及其他一些主要人物身上都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創意。書中隨處可見的原著中所沒有的辭句和對白等,便是我的點彩之筆。
眾所周知,《三國》雖然取材自中國的歷史,卻並不是正史。作者運筆自如地讓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起來,走進作品中。這部作品描寫了自後漢第十二代皇帝靈帝時期(公元168年前後,相當於日本成務天皇在位年代)至晉武帝滅吳的太康元年約一百十二年間的治亂興亡,構思之宏大,舞台之遼闊,堪稱在全世界的古典小說中也是無與類比的。細細數來,書中登場人物何止成百上千。加上作品中無處不在,撲面而來的曠放雄卓之豪氣、淒婉哀切之情愫、慷慨悲歌之辭句、誇張幽約之諧趣、拍案三嘆之激烈,娓娓道來,魅力無窮,令讀者的思緒情不自禁地閃回至百年間發生在這片大地之上的種種人間浮沉與文化興亡,轉而掩卷深思,感慨不絕。
如果換一個欣賞角度來看,《三國》又可以說是一部民俗小說。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人間愛欲、道德、宗教、生活,還有作為小說主線貫穿首尾的戰爭這一主題以及群雄割據等等,無疑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民俗畫卷,那充滿朝氣、奮勵不止的眾生相,便可以看作是以天地為舞台、伴以雄壯的音樂而上演的一出人間大戲。
由於時代變遷,原著中出現的地名與現在使用的地名當然有所差異,凡能查證而知的地名我在書中加了注釋,不過仍然有不少舊地名不甚了了。至於登場人物的爵位官職等,根據字面能夠推知的一仍其舊,照搬照抄。因為如果用詞太過現代,則文字所具有的特殊的色彩和感覺恐會喪失殆盡。
原著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和《三國演義》以及其他數種不同流變版本。筆者沒有完全依據這些版本進行簡單的直譯,而是各取所長,從而形成了自成一格的《三國》。回想寫作這部作品時的情景,筆者一邊奮筆疾書,一邊腦海中情不由己閃現的卻是少年時代狂讀久保天隨先生的《新譯演義三國志》,半夜三更猶貓在燈下不忍釋手,被父親責罵並逼著上床睡覺的情景。
說起來,要想咀嚼和品味到《三國演義》的醍醐真味,莫過於閱讀原著。然而如今的讀者恐多會畏憚和止步於其艱澀難懂,同時考慮到一般大眾所追求的閱讀樂趣也是千態萬狀、不一而足的,故而斗膽承奉書肆之囑,將舊作加以修訂,付梓再版。
歷史中的智慧
松下電器創始人 松下幸之助
聽說吉川先生十二歲時遭遇家道沒落,國小輟學,之後飽嘗社會下層生活的辛酸,卻珍惜每寸光陰,閱讀文學書籍。大概就是那個時候的體驗,培養了他觀察人生真相、人心機微的眼光。多年以後,他陸續問世的歷史小說受到眾多讀者喜愛,並作為國民作家在文壇上建立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也是理所當然的。
我九歲時國小輟學,在大阪船場做學徒。當時,我一邊在店裡值班,一邊經常閱讀《新書太閤記》、《猿飛佐助》等的講談本。這些著作中,許多都是我在了解人心、人情世故方面非常好的參考。
歷史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中,有取之不盡的真理、教訓,能給我們今日的生存以重要啟迪。聽憑這些埋沒於歷史之中是可惜的。吉川先生取材於這些歷史人物所編織的軼聞,將存在於古典之中的真實,復活成了通用於今日的故事。
吉川先生留下了《三國》、《宮本武藏》、《新書太閤記》、《新平家物語》等優秀作品。這對我們而言實在是幸事。以動亂的時代為背景,描寫日本人所熟知的歷史人物的生活情形的眾多作品,此次重新裝幀,作為文庫本出版了。在迎來巨大轉換的今天,這個策劃委實是得天時的。願這些書廣為當今年輕人所閱讀。
文摘
六 鬢絲如雪
“啊?荊州陷落了?”關平的氣勢霎時弱了下來。他撇下徐晃,催馬朝回急奔,腦子裡一片混亂,心裡忐忑不安地想:“荊州真的陷落了?不可能吧?”
他剛跑到偃城附近,便遠遠看到城上黑煙瀰漫,火光之下,自己的士兵正在四處逃散。他問逃出的士兵城中有何變故,士兵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徐晃不知何時從後邊攻了上來,放火把城燒了。”
“今天我中了徐晃的奸計,真是一敗塗地。”
他頓足失聲大叫,但事態已經無法挽回,只好帶著兵馬朝四冢奔去。
廖化將他迎進營中,急忙問道:“今天聽到不少傳言,說是荊州陷落,現在已被東吳占領。你想必也已聽說了吧?”
關平拔出劍來,走到士兵當中,對著廖化與全軍大聲喝道:“這些都是謠言,是敵軍瓦解我們鬥志的陰謀。以後若再有人傳播這種謠言,立即處斬!”
接連幾天,關平在營地加強防備,密切監視附近要衝與敵人的動靜。四冢面對沔水,背靠山谷深林,是一個鳥也難飛過去的險要之地,而要道上也均布有鹿砦。
“據斥侯所報,徐晃乘勝急進,現已來到對面那座山上。那座山光禿禿的,並不占有地利。我們雖然力量單薄,但四冢的陣地堅固無比,必能堅守拒敵,今夜你我何不悄悄地去偷襲敵營?”
關平失去偃城以後,一直急於報仇雪恨,此次他與廖化一起離開大本營去偷襲,帶去的士兵都是精銳中的精銳。
他們先來到曠野中一座小山上的據點裡,這裡是蜀軍最前哨的部隊。這些據點呈橫向排列,十二個據點連成一線。
這條防線絕不可被敵軍突破,否則後果極為可怕。因為只要有一個據點被突破,十二個據點的部隊就會立刻變得支離破碎。廖化跟從關平來到這裡,他也深知這些據點的重要性。
“今天夜裡,我獨自領兵去攻那座禿山。你守著這條防線,要是看到敵人亂了,就聯合十二個據點一起圍攻,把他們四散的潰軍全部消滅。”
囑咐完後,關平留下廖化,獨自帶兵去偷襲敵人占據的那座禿山。
豈料到了山上,只見旌旗飄揚,卻不見一個人影。
“糟了!”關平知道中計了,正要退下山去,洞穴里、岩石後、山背面突然傳來千軍萬馬的吶喊聲,那聲音排山倒海般從四處湧來。
呂建、徐商一邊追趕一邊罵道:“小崽子,你父親只教會你逃跑了嗎?”
關平逃下禿山,來到曠野上,發現曹軍越來越多,真有草木皆兵之感。
廖化守衛的防線也擋不住這怒濤般的衝擊,頓時變得潰不成軍。回頭一看,四冢的營地上也躥起了熊熊火焰,把半邊天都燒得通紅。等他們氣喘吁吁地跑到沔水岸邊,徐晃早就騎在馬上等在那裡。
“不可讓一名蜀軍渡過河去!”
徐晃已經在河邊布下天羅地網,只待將蜀軍一舉殲滅。
關平回天乏術,此次又是一敗塗地。他與廖化不得不朝著樊城飛奔,一見關羽,二人淚流滿面地說道:“我等無顏以對將軍。”
“勝敗乃兵家常事。”關羽沒有責罵他們,但聽完關平報告荊州方面的訊息後,他怒氣沖沖地訓斥道:“胡說!陸口守將乳臭未乾,我們又建好了烽火台,荊州守備可謂穩如泰山,你們為何也會聽信敵人的謠言?”
曹操的主力和徐晃的前鋒進展神速,漫山遍野的幾十萬大軍朝著關羽陣地越逼越近。
“看見了嗎?那就是徐晃。”
關羽左臂的箭傷略有好轉,這是他傷愈以來,第一次重新拿起青龍偃月刀。關平勸諫道:“您還是不要跟徐晃交戰為好。”
“你說什麼?”關羽說著一甩長髯,“徐晃乃是我的老友,我須得去告訴他——關羽未老!”
兩軍對陣的這一天,關羽騎馬出陣,與徐晃相會。徐晃的背後,還跟著十幾位猛將。
徐晃先在馬上施禮,然後開口說道:“一別數年,沒想到將軍的鬢髮已經白如雪了。想您壯年之時,徐晃承蒙將軍教誨,至今難忘。有幸再識尊顏,真是感慨無量,不勝高興。”
“噢,是徐晃啊。你近來戰功赫赫,威名遠揚,我關羽也暗暗為你欣幸。但你為何要對我兒子關平如此狠毒?如果你尚未忘記當年的交情,就應該將這種功勞讓與別人,自己後退才對啊。”
“不,將軍忘了嗎?當年您不是教導我要‘大義滅親’嗎?各位將士聽著,誰能取來那顆白髮首級,想要多少賞賜就賞你多少!”
他大吼一聲,馬蹄飛塵,舞動板斧,與背後的猛將一起朝關羽沖了過來。
我還沒老!我還沒老!關羽一邊對自己喊著,一邊揮舞著青龍偃月刀,在電閃雷鳴般的圍攻中,戰了幾十回合。
但是,箭傷看來並未痊癒,再加上病後的老邁身體虛弱,關羽明顯處於危境之中。關平為親情所驅,更看出關羽已經漸漸不支,於是立即鳴金收兵。
幾乎在關平鳴金收兵的同時,久困籠中的樊城曹軍突然打開城門沖了出來。這些不顧死活的士兵迅即衝破了包圍圈,關羽的軍隊反而被逼得退到了襄江邊上。
腹背受敵的頹勢造成了關羽軍隊的全面潰敗。入夜以後,關羽他們陸續向襄江上游逃去。一路上與遭遇的曹軍艱苦戰鬥,加速了這支弱旅的潰散。當呂常率部前來偷襲時,蜀軍更潰不成軍,溺江而死者不計其數。
好容易渡江進入襄陽,回頭一望,殘兵敗將少之又少,真是慘不忍睹,關羽也禁不住悲慟不已。
此時,關羽方才知道荊州陷落並非謠言。當聽說由於東吳大將呂蒙的安置,自己的族人妻小都還活著時,他仰天長嘆,慨然無語。
曹軍沒過多久也渡江追至郊外,襄陽也已無法堅守。就在他們向公安轉移的途中,一個逃回來的武將告訴關羽,公安已被傅士仁送給了東吳,南郡的糜芳也被勸降,投奔了孫權。
“啊!真是沒想到啊……”關羽咬牙切齒,怒氣衝天,瞪大眼睛看著一旁,忽然感到一陣眩暈,倒在了馬背上,原來是他手臂上的傷口裂開了。
眾人將他抱下馬來,將傷口重新包紮好。關羽為自己的失算懊悔不已,在得知呂蒙的計策和烽火台守軍叛變的經過後,他用袖子遮住臉,老淚縱橫,泣不成聲:“我犯了大錯,中了豎子奸計,如今有何臉面回去面對哥哥?”
此時,曹軍的曹仁已經殺出重圍,並於一夜之間轉守為攻。謀臣、司馬趙嚴進言道:“我們不應對關羽趕盡殺絕,不如留著他去給東吳製造麻煩。”
曹仁於是儘量收攏殘兵,回到曹操大本營中來。
曹操表彰了徐晃,為其記一級功勳,封平南將軍,命他鎮守襄陽。
七 麥城月落
前進吧,吳軍已經占領荊州;後退吧,滿山遍野都是曹操的軍隊。
敗軍渺渺落長野,悲風陣陣催斷腸。
部將趙累進言道:“大將軍,您可否給呂蒙寫一封信?以前他在陸口的時候,不是幾次寫信來,要與您結為生死之交,待時機一到,就共同討伐曹操嗎?不知他現在是否還有那種想法……”
“只好試試看吧。”
關羽此刻的心情,就像是在暗夜行路,迫切希望找到一線光亮。
他終於提筆給呂蒙寫了一封信。
使者拿著關羽的信來到荊州。呂蒙得知後,特地親往城外迎接,並轡齊行陪他進城。
“我要宣布關羽將軍的使者來了,荊州的民眾大概都想知道那些從軍親屬的訊息吧。”
訊息傳開後,使者頃刻間就被人群包圍了:有我兒子的訊息嗎?我丈夫呢?我父親呢?我弟弟、我叔叔、我侄子……他們是活著還是死了?後來的情況怎么樣……
“各位回去吧,請回吧……”
使者左勸右勸,好不容易才擠進城。
呂蒙看完信後,說道:“我理解關將軍的意思,也未忘記以前的交情。但那畢竟只是私人的交情,而現在談的是國家的大事,兩者無法混淆,只好請你轉達我的問候,請他多保重吧。”
說完設盛宴款待使者,贈與各種土產和金錢布匹,又客氣地把他送到城門口。
見使者要回去了,荊州百姓又拿著早已寫好的家信和慰問品擁了上來,託付使者:“請把這個交給我兒子……”“這個請轉交我丈夫……”
百姓還異口同聲說道:“呂蒙是個好官,我們比以前過得更好,生病的給藥,遭難的還給救濟,生活上一點也不用擔心,這些也請告訴我們的親人。”
使者聽得無地自容,真想堵住耳朵趕緊逃走。
當他回到蕭瑟曠野上的營地,把情況如實稟報關羽後,關羽長嘆一聲,說道:“唉,我畢竟不及呂蒙老謀深算。現在想來,他處心積慮,早就算計好了如何收服荊州百姓的人心。真是個可怕的人物……”說完以後,只見他眼中閃著淚光,好久也沒再說一句話。
野地里是不能長駐的,大雨一來,四處就會成為一片沼澤地。事到如今,只能破釜沉舟,向荊州挺進,若能與呂蒙決一死戰,也不失為一件快事。
關羽下令,明日拔營出發。但天亮後一看,大半士兵已經逃得不見蹤影,留下的士兵寥寥無幾,而出使荊州的將領後悔莫及地嘆道:“唉,全完了。早知如此,我就不該把荊州百姓的那些信件物品帶來,更不應該傳話給那些士兵聽。”剩下的士兵毫無鬥志,也是一臉鄉愁。
“想走的就都走吧,就算只剩下我一人,我也要殺進荊州城去。”關羽義無反顧地繼續前進。
他全然不知,東吳的蔣欽、周泰二將,正埋伏在途中的險道上等著他。關羽戰到河邊,又打到平原,直至天黑還在山地上與吳軍搏殺——就在此時,東吳的徐盛又擂起戰鼓,霎時伏兵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
“百萬敵軍又奈我何!”
如果能保持平日的沉著鎮定,關羽必定是所向披靡。但在這月光如洗的狹窄山谷里,回聲不絕的聲聲呼喊,卻使他感到力不從心。
淒風不停地送來呼喚親人的聲音:有母親呼喚兒子的,兒子呼喚父親的,也有妻子呼喚丈夫的,還有親人之間對喊的……關羽的士兵紛紛打起白旗,朝荊州方向跑去。
“唉,這也是呂蒙的離間計吧。”關羽愴然佇立在淒涼的月光下。
群鳥一去難回首,飛瀑直下不回流。士兵一旦思鄉膽怯,喪失鬥志,開始逃亡,任何名將都無法阻止他們的腳步,無法使他們重新聚集到軍旗下。關羽只能束手無策地看著士兵紛紛逃走。
“萬事休矣。”關羽一動不動地站著,像一尊冰冷的石像。剩下的官兵不過四五百人,但關平和廖化堅信總能找到一條活路,他們集結僅存的力量,突破敵人的包圍,終於殺開了一條血路。
“還是先到麥城去落落腳,然後再作打算。”他們保護著關羽朝山下飛奔而去。
麥城並不太遠,那是一座徒有其名的先秦古城,如今只剩下一片無人居住的殘垣斷壁。
到了麥城,廖化振作起精神,鼓舞士氣道:“現在只要我們五百壯士精誠團結,也並非不能將這裡變成銅牆鐵壁。”
關平緊接著豪邁地說道:“說得對。貪生怕死的已經離去,留下來的將士都是久經考驗、以一當百的大丈夫,兵力多少並不是問題。”
話雖如此,但關平和廖化心裡都已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們又對關羽進言:“這裡離上庸不遠,上庸城裡有蜀將劉封、孟達把守,向他們求救,將那裡的蜀軍調來,調整鞏固力量,必可擊潰曹軍,再奪回荊州。”
“看來也只能如此了。”
關羽說完登上箭樓,向古城外望去。令他吃驚的是,滿山遍野都是東吳的軍旗與士兵,而東吳對麥城形成的鐵壁合圍恐怕連螞蟻也難爬得出去。吳軍佇列整齊,士氣高昂,連戰馬的叫聲都格外響亮。
關羽回過頭來問道:“誰願突出重圍去上庸求援?一出去可能就是死路一條。”
廖化應聲答道:“我願去當使者。若沖不出去戰死在城外,請馬上另派使者去。”
當天夜裡,廖化把關羽的一封信縫進衣服里,揮別眾人,悄悄潛出了古城。
黑夜裡立刻傳來了金鼓和刀劍的聲響,原來東吳大將丁奉的部下發現廖化後,立即追趕上來。關平立即也率一隊人馬出城與吳軍廝殺,終於掩護廖化突破了重圍。
廖化歷盡千辛萬苦,到達上庸時已變得與乞丐無異。他一進城便立即去見劉封,連端上來的水都顧不上喝,就迫不及待地把情況如實告訴了對方:“關將軍現在身陷麥城,進退維谷。如不及時救援,他只有死路一條。事不宜遲,請立即發兵。”
劉封點點頭,但隨即轉念一想,說道:“且待我先去與孟達商量一下。”
他讓廖化在此等候,並馬上另派人去找孟達來。
不多時,孟達來到另一間屋子,劉封也跟著走了進去,二人關起房門秘密商議起來——如今上庸各地小仗不斷,所屬各部都已分別派出。若再分出城內守兵遠道增援,劉封與孟達均不情願。
孟達一臉難色地對劉封說道:“我們無力解關羽麥城之圍,只能拒絕他了。誰都清楚,荊州九郡現在至少有四十萬吳軍,江漢地區曹操也集中了四五十萬曹軍——往那裡派兩三千援軍又有何用?若將兵力都派去麥城,反而會使上庸自身難保。”
孟達所言也是實情,但劉封卻頗感為難,因為關羽是他的叔父。
孟達看透了他的心思,接著說道:“你本是劉家養子,原來可以當上世子,都是因為關羽從中作梗,才使你落到如今這般地步。當初漢中王就此事問孔明,但孔明是個聰明人,他說這是您的家事,應該去找關羽、張飛商量,自己委婉地避而不答。漢中王又去問關羽,關羽卻說:‘若按古今定法,庶子皆不可立為世子,何況劉封是養子!賜他一座山城足矣。’關羽所言豈非將你看得一文不值?”
“可是,若現在對關羽見死不救,勢必會遭到世人誹謗非議。”
“何人會責怪你未做這種徒勞無功之事?”
劉封終於拿定主意,拒絕了廖化的請求。廖化驚得跪倒在地,磕頭痛哭道:“如若不發援兵,關將軍在麥城必死無疑。您真能見死不救嗎?”
“一杯之水,焉能救得一車薪火?”劉封說完,走進後堂再也沒有出來。
廖化又來求見孟達,孟達卻稱病不見。廖化氣憤至極,只好離開上庸,邊罵邊朝成都策馬飛奔而去。他知道,雖然山高水遠,但要救關羽,現在只有直接求助於漢中王了。
麥城的情況一日不如一日,關羽、關平與五百將士無不引頸以待,天天盼著廖化回來,盼著看到援軍的旌旗。可是他們看到的,只是偶爾掠過空中的幾隻候鳥。
糧盡心死,人馬疲憊,墳場般的古城裡,只有野草還充滿了生氣。
關羽閉目坐在一間昏暗的屋子裡。趙累上前叩問道:“此城危在旦夕,將軍以為怎么辦才好?”
關羽只說了一句話:“堅守到最後。”
此時,聽到有人敲城門。來人乃是東吳督軍參謀,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
“關將軍,久違了。”
諸葛瑾面見關羽,轉達吳侯孫權的招降之意:“古語道,識時務者為俊傑。如今大勢已定。荊州九郡之內,將軍只剩下麥城一地。現在四周皆吳軍,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守節又有何用?現在主人吳侯命我前來,誠懇邀請將軍,與我同去共享榮華富貴,不知將軍可願隨我去投東吳?”
關羽聳了聳肩,苦笑道:“可惜吳侯無知人之明,我不是甜言蜜語能說動的懦夫。雖說如今已山窮水盡,但我關羽是武門之珠,即使珠碎,也不會失去潔白光澤。你可回去告訴孫權,關羽改日出城與他決一死戰。”
“將軍何以如此至死不悟?”
“住嘴!”
隨著一聲大喝,關平從旁跳了出來,拔劍就向諸葛瑾衝去。關羽呵斥一聲,按住了他的手臂:“且慢,此人乃孔明的哥哥,且看在孔明面上,放了他吧。”
關羽命人把諸葛瑾趕出城後,又默默地閉上了眼睛。
……

作者介紹

作者:(日本)吉川英治 譯者:高培明
吉川英治,日本大眾文學泰斗,歷史小說大師。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幼年因家道中落失學,做過印刷工、修船工、畫匠、記者等,仍自學不怠。三十四歲發表《鳴門秘帖》,一舉成名。之後筆耕四十餘年不輟。在日本,他的地位遠高於《德川家康》的作者山岡莊八。曾榮獲日本“國民作家”的頭銜,晚年榮獲日本文化勳章。去世時,有知名人士稱“似乎東京都褪色了”。
吉川英治的歷史小說兼具古典與現代的風味,其文清新雋永,如行雲流水般流暢,又如陳年好酒般歷時愈久而愈見醇香。自20世紀30年代起,吉川英治先後創作了《宮本武藏》、《豐臣秀吉:新書太閤記》、《三國》、《新平家物語》、《私本太平記》等多部巨著,直到今天仍暢銷民間且膾炙人口,有“百萬人的文學”之美譽。其所論述的英雄人物、傳奇逸事、生命造化等,皆成為家喻戶曉、口耳相傳的“世說新語”。吉川英治生前身後,其全集一再出版,歷久不衰。

作品目錄

一 華佗刮骨 1
二 建業會議 4
三 呂蒙與陸遜 8
四 斗 笠 11
五 荊州易主 13
六 鬢絲如雪 18
七 麥城月落 21
八 蜀山遠矣 26
九 不食草的馬 31
十 國 葬 34
十一 成都鳴動 37
十二 千古梨樹 41
十三 曹操殞滅 44
十四 武 祖 47
十五 七步詩 51
十六 斬斷私情 54
十七 改 元 58
十八 蜀國效仿 63
十九 桃園春盡 67
二十 雁兒騷動 70
二十一 東吳外交 74
二十二 小將初戰 79
二十三 冬將軍 82
二十四 慰靈宏願 85
二十五 一介書生 88
二十六 白帝城 92
二十七 石兵八陣 99
二十八 曹丕征吳 102
二十九 劉備託孤 105
三十 觀魚思計 108
三十一 蜀吳修好 114
三十二 全力造艦 118
三十三 淮水之戰 121
三十四 平南首役 124
三十五 《平蠻指掌圖》 129
三十六 孟 獲 133
三十七 運輸要道 136
三十八 心 結 139
三十九 孔明三擒三縱 142
四十 王風羽扇 147
四十一 毒 泉 151
四十二 蠻女之舞 154
四十三 女 傑 158
四十四 木獸行走 162
四十五 藤甲蠻兵 165
四十六 戰車與地雷 168
四十七 王風萬里 171
四十八 鹿與魏太子 174
四十九 出師表 177
五十 揮師中原 187
五十一 美丈夫姜維 196
五十二 祈山之野 205
五十三 西部第二戰線 211
五十四 仲達復出 218
五十五 春回洛陽 223
五十六 高樓彈琴 226
五十七 揮淚斬馬謖 238
五十八 斷髮建功 243
五十九 後出師表 248
六十 二出祁山 254
六十一 兵 糧 260
六十二 總兵之印 268
六十三 司馬懿中計 273
六十四 血染蒼穹 276
六十五 長 雨 281
六十六 賭 局 285
六十七 八卦陣 292
六十八 掘 灶 296
六十九 麥熟時分 299
七十 北斗七星旗 303
七十一 木門道 308
七十二 慧眼之士 313
七十三 木牛流馬 320
七十四 舌頭玄機 325
七十五 種 豆 330
七十六 七盞燈 334
七十七 天雨滅巨焰 339
七十八 巾幗素衣 346
七十九 銀河的祈禱 353
八十 秋風五丈原 358
八十一 死孔明嚇走活仲達 364
八十二 松無古今色 371
篇外余錄
諸葛菜 375
後蜀三十載 385
從魏到晉 39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