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大謀略

三國大謀略

《三國大謀略》,作者羅吉甫,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社於2008年4月1日年出版。描述的是114則三國故事,其中有思慮周詳的策略規劃,有神出鬼沒的作戰兵法,有犀利靈巧的言語機鋒,有料事如神的錦囊妙計。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載為主,並參考部分可信的野史,排除《三國演義》等小說家言,許多耳熟能詳的典故,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版本。 三國時代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時代。不論是統率一方的領袖,還是為主效力的文臣武將,競爭贏家都有滿腹韜略——包括高瞻遠矚的政略藍圖、明確的戰略指導,和及時解決問題的應變力。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三國大謀略三國大謀略

《三國大謀略》是作者“大謀略史”系列的首作,共收錄114則三國故事,其中有思慮周詳的策略規劃,有神出鬼沒的作戰兵法,有犀利靈巧的言語機鋒,有料事如神的錦囊妙計。事情的本末,以正史所載為主,並參考部分可信的野史,排除《三國演義》等小說家言,許多耳熟能詳的典故,都能在此找到真正的版本。三國時代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時代。不論是統率一方的領袖,還是為主效力的文臣武將,競爭贏家都有滿腹韜略——包括高瞻遠矚的政略藍圖、明確的戰略指導,和及時解決問題的應變力。

編輯推薦

《三國大謀略》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三國時代是“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的時代。不論是統率一方的領袖,還是為主效力的文臣武將,競爭贏家都有滿腹韜略——包括高瞻遠矚的政略藍圖、明確的戰略指導,和及時解決問題的應變力。

作者簡介

羅吉甫,台灣新竹人,一九五九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擔任高職專任教師;新學友兒童周刊、錦繡出版社編輯。現專事寫作。著有《野心帝國》《商戰孫子》《商戰吳子》《諸葛亮領導兵法》等書。

目錄

序 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001

前言 滿腹韜略的競爭贏家/001

運用策謀的思考力
1 詐病邀宴,孫堅擒殺張咨/003

2出城練箭,太史慈突圍求援/005

3曉以大義,程昱說服靳允/008

4借刀殺人,曹操暗整禰衡/011

5拷訊如法,滿寵巧救楊彪/013

6明友暗敵,孫策計賺皖城/015

7反弱為強,曹操鳥巢劫糧/018

8三袁相爭,曹操坐收漁利/023

9一夕生變,曹操水淹鄴城/026

10虛與委蛇,徐氏親報夫仇/028

11以退為進,杜畿平定河東/030

12鄉人引路,曹操重創鳥桓/033

13借物使力,曹沖善用智謀/036

14離間敵營,賈詡一言立功/038

15廣結善緣,劉備入主益州/040

16以黑制黑,鄭渾治盜有方/043

17爭取人心,劉備禮遇許靖/045

18威之以法,諸葛亮鐵腕治蜀/047

19且戰且和,曹操坐觀虎鬥/049

20攻心為上,呂蒙襲取荊州/052

21構陷手足,曹丕用盡心機/055

22因釁擊之,蘇則河西平亂/057

23前事不忘,司馬懿拖功了得/059

24弈棋射戲,陸遜指揮若定/063

25改剿為撫,諸葛恪降服山越/065

26裝瘋賣傻,司馬懿敗部復活/067

27以眷招安,司馬師平息兵變/070

28散布謠言,司馬昭耗盡敵糧/072

高瞻遠矚的企劃力 

29假道伐虢,袁紹輕奪冀州/077

30奉帝遷都,曹操獨攬朝政/080

31屯田收租,曹操不虞缺糧/084

32遣使連和,曹操籠絡關中/087

33還民綿絹,曹操從善如流/090

34焚書不究,曹操顧全大局/092

35洞燭先機,諸葛亮隆中對策/094

36機關算盡,孫、劉結盟抗曹/097

37轉守為攻,孫權進兵合肥/101

38深謀遠慮,諸葛亮北出祁山/103

39知所權變,諸葛亮交好吳帝/106

活用兵法的戰鬥力 

40圍魏救趙,曹操掃蕩黑山/111

41陣前逞勇,典韋一戰成名/113

42故弄玄虛,曹操大堤設伏/115

43活用兵法,賈詡每言必驗/117

44聲東擊西,曹操白馬解圍/120

45以兵為餌,曹操誘斬文丑/122

46無故撤退,劉備半途伏擊/124

47降營火攻,黃蓋名揚赤壁/125

48攀岩走壁,賀齊突襲奏功/128

49以小搏大,蔣濟暗施妙計/130

50虛晃一招,張飛欺敵無功/132

51半濟而擊,郭淮遠水為陣/134

52開門迎敵,趙雲膽識過人/136

53設伏佯敗,張既痛擊胡兵/138

54沉著應戰,陸遜火燒蜀營/140

55舍小求大,陸遜用兵如神/144

56分兵自弱,曹仁大意落敗/146

57及時上諫,董昭轉危為安/149

58濫城充數,徐盛欺敵以方/152

59迅如閃電,司馬懿快斬孟達/154

60審時度勢,司馬懿敉平遼東/156

61進退失據,姜維出師不利/160

62雪地突擊,丁奉速取東興/162

63漏夜修城,張特轉弱為強/164

64見好不收,姜維鑄下敗因/166

65渡險奇襲,鄧艾攻滅蜀漢/168

66擂鼓佯追,陸抗收復西陵/171

靈機一動的應變力
67比手畫腳,孫堅隻身逐寇/175

68行酒談笑,孫堅智退敵兵/177

69壓低姿態,田疇順利出使/179

70隨手一指,曹操幸運脫險/181

71舌燦蓮花,陳登化解危機/183

72割發自刑,曹操樹立軍紀/186

73隨機應變,劉備安全脫身/188

74易容有術,李孚出入自如/190

75謀定而動,張遼穩住軍心/192

76急中生智,曹操有驚無險/193

77回船受箭,孫權化險為夷/195

78指桑罵槐,簡雍諫廢惡法/197

79連哄帶騙,趙儼安撫叛兵/198

80挑撥父叔,曹操演技精彩/200

洞燭機先的判斷力

81趨吉避凶,荀或、許劭有先見/205

82摸清敵情,荀或固守鄄城/207

83逆向操作,程昱保全東阿/210

84御前煮粥,獻帝懲貪救民/212

85明哲保身,曹操讓位袁紹/213......

序言

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

三國時期,各路英雄角逐,眾家集團競爭,有的飛黃騰達,有的灰飛煙滅,其中或有運氣成分,但更多的時候,勝負決定於謀略運用之成敗。

序靈活而遠大的謀略學00三國大謀略00謀略學有兩個最重要的特質,一是靈活,一是長遠。

同一種謀略,有時用在這個地方成功,用在那個地方卻失敗;有時情境類似,在不同的時空,用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策略,結果居然相同。謀略運用的成效,固然有點運氣成分,但也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微妙之處,很難言傳。

能否言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施謀用計,不可套公式,不能僵化,不要死腦筋,不要想“以前可以,現在為什麼不行”,不要問“別人可以,我為什麼不行”。《孫子兵法》中有一句“戰勝不復”,意指上一次賴以制勝的招式,下一回套用說不定反而成為致敗因素,因此每一次打勝仗的手法,不會一模一樣,不能一成不變。

“兵形象水”,《孫子兵法》用這四個字來說明用兵要靈活的道理。又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兵作戰沒有一定的方法,就像水流沒有固定的形態。馬謖兵敗街亭,常被後人作為熟讀兵法而不知變通的負面個案,馬謖因此被譏為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主角)之流。《三國演義》把這一段寫活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把守街亭一事交給馬謖。馬謖違背諸葛亮“下寨必當要道之處”的交代,屯軍于山上。王平警告他,萬一魏軍四面包圍,斷絕汲水通道,如何是好?馬謖引用兵法說:“憑空視下,勢如劈竹。”水源被切也沒關係,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魏軍把馬謖屯軍的山頭給團團圍住,蜀軍喪膽,不敢衝下山,哪來“勢如劈竹”?山上沒水,做飯不得,軍心大亂。置之死地之後,投降都來不及了,哪來“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沒背錯兵法,《孫子兵法》的“高陵勿向”、“背丘勿逆”,都講明了山上布陣的優勢,攻擊的一方不要向上攻擊。但謹守這么一條,食而不化,忽略了戰地環境的其他條件,就變成死板的教條,最後成為敗北的原因。

美國有一位很另類的成功學大師,名叫丹·甘迺迪(DanS.Kennedy),他寫過一本書,中文譯為《姿勢不對,照樣得分》(台北·臉譜出版社)。

丹·甘迺迪認為很多傳統觀念里被視為成功的因素,其實大有問題,諸如正面思考、樂觀進取、天賦、學歷、謙虛、毅力等,都是迷思,不如統統把它們忘記。為什麼提出這些質疑?例如,和正面思考恰好相反,許多人成功正是基於憤怒、憎恨、復仇的心態,為了一雪前恥,發憤圖強,忍人所不能忍,做人所不願做(勾踐復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又如,和樂觀相反的,悲觀或負面思考未必是缺點。做最壞的打算,雖然保守但是安全,可以減低風險,不做沒有必要的冒險。

要成功,就不要謙虛,應該自我行銷,不需要客氣。尤其是在報酬上,身價多少就要求多少,不要抱持奉獻的態度,壞了自己行情。 也不必為了人和,不敢得罪人。氣焰太甚,招惹爭議,雖然是負面標籤,卻是很多成功者共通的特質。

所以,毅力不一定是好事,見好就收,見不好就放手,這樣半途而廢,不是很好嗎?丹·甘迺迪看起來好像刻意反叛,要顛覆,要反轉,要革命,實則不然。他並非譁眾取寵,也不是憤世嫉俗,他要強調的,不是傳統觀念對不對,而是提醒大家不要盲從。某些既定的古老智慧或觀念,似是而非,卻形同金科玉律,主宰我們的思維,使我們無從反省,反而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從這本書的英文書名NoRules就可知道,他鼓吹的是不要套公式,應該勇敢打破規則,不要安全地走老路。

從謀略的角度來看,丹·甘迺迪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謀略要想得深,看得遠。再來談子午谷出兵的爭議吧!蜀國第一次伐魏,魏延突發奇想建議由他率領五千精兵,從褒中(今陝西褒城縣)出發,循秦嶺而東,到子午道後,折向北方,不超過十天,可抵長安。曹魏鎮守長安的是夏侯楙,此人無能且膽小,一定會驚慌而走,等魏國派兵來援,諸葛亮已由斜谷趕到接應。這樣,便能一舉平定關中地區。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計畫,遭後人無數批評,說他太過謹慎,缺乏冒險精神。他們忽略了魏延的戰術太過一廂情願,必須建立在以下幾個“一定”之上,一個都不能出現意外:

1.長安守將夏侯楙一定會出城逃走。

2.長安城其餘的文官武將一定不會死守長安。

3.魏軍的後援部隊一定姍姍來遲。

4.諸葛亮一定如期趕到。

這些假設變數過多,且不如魏延所想像的那樣樂觀,其中曲折,本書第38則已論,不再贅述。

在此要強調的是,後人讀史,每每爭論於進攻長安要走哪一條路線,很少人反過來問:為什麼一定要攻長安?

不是不必攻打長安,而是不必急著直取長安。

攻下長安,然後呢?補給線那么長,如何維持?魏軍勢必設法奪回,如何應對接下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有必要和魏國直接卯上,成為魏國的首要目標嗎?

這些問題魏延不必想,諸葛亮卻不能不想。

延想的是戰術,諸葛亮想的是戰略。

研究一下諸葛亮五次用兵的路線,可以斷定他根本沒有直取長安的意思。尤其頭一次出兵最為明顯,最靠近長安的路線出的是疑兵,主力部隊迂迴往西,繞了好大一圈。

所以你問我如何攻長安,我支持首次北伐的方案:派趙雲、鄧芝率少數兵力,由褒斜道進擊關中,轉移長安守軍的注意,諸葛亮率領主力出陽平關,經武都到隴右的祁山出天水。

雖然這次失敗了,但敗在馬謖失守街亭,並非戰術本身之誤。我們不能做“事後諸葛亮”,否定這個方案。

諸葛亮的打法,可貴的不僅在於穩紮穩打,避免全軍覆沒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兼顧後勤補給和形成犄角,這是永續經營的保險方案。保守,但是保險。

奪下涼州,覬覦關中,只要掌控南中、蜀中、漢中、涼州、關中,兵源、糧秣、財源便有了保證,同時也就有了和曹魏長期抗衡的本錢。這是諸葛亮並未採納魏延直取長安的建議,而是先平南中,再不斷指向涼州的戰略依據。這些諸葛亮並未告訴魏延,魏延嘀嘀咕咕在所難免。

諸葛亮的布局深謀遠慮,不細察不易發現。用謀眼光宜遠,此謂之“大謀略”,不是小聰明,不是小伎倆。機靈、機智,是智多星賴以生存的本領,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少了點什麼?就是大局意識,在大目標確定後,一切服從於這個大前提,進退取捨,到底要什麼,或者說到底不要什麼,就很清楚。

《三國大謀略》收錄三國謀略個案一百一十四則,有布局長遠的大謀劃,有眼光遼闊的大策略,有靈機一動的機智,當然也有足為借鑑的負面教材。能在內地面市,讓人感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