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鄉[黑龍江省林甸縣]

三合鄉[黑龍江省林甸縣]

黑龍江省林甸縣三合鄉位於縣城西北,大慶市與齊齊哈爾市交界處。全鄉共12個行政村,1個漁場,58個自然屯,共7,665戶,27,553口人,其中,農村人口24,815人,勞動力11,256人,青壯年8,500人。全鄉幅員面積6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3.1萬畝,林地5.3萬畝,草原面積7.9萬畝,水面3萬畝,人均耕地8.4畝。交通便利、資源豐富,盛產多種魚類、綠色稻米和優質蘆葦,是遠近聞名的“漁米之鄉”。

基本信息

簡介

三合鄉,位於林甸縣西北部三合鄉,位於林甸縣西北部
三合鄉,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西北部,面積6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23.2萬畝,草原8萬畝,水面8.7萬畝,林地5.1萬畝。現有12個行政村,56個自然屯,居民總戶數7895戶,人口27833人。2007年全鄉實現農業總收入1.9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48元。

歷史沿革

三合鄉名源於駐地三合屯名。中華民國初年,在通往省城的大道旁設有三合店,後來開荒建屯,遂稱“三合屯”。1914年11月,劃歸林甸設治局,隸屬北鄉管轄。1917年7月,隸屬林甸縣第四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長發保,後隸福發村管轄。1939年1月,設三合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設定三合區。1947年將富裕縣的二十棵樹屯劃歸林甸縣,隸屬三合區。後將三合區改為第五區。1956年3月,設定三合鄉。1958年9月,將三合、雙發(部分)等鄉合併成立魚米之鄉人民公社。1959年2月,改稱三合公社。“文化大革命”期間,曾更名為東升公社。1984年改為三合鄉。

行政區劃

三合鄉轄12個村委會(南崗村、富饒村、三合村、五星村、慶豐村、建國村、勝利村、東升村、建華村、建新村、建設村、紅星村)。

現狀

該鄉近年加大道路、供水、排水等項基礎設施力度,全鄉共硬化道路23.43公里,有9個村基本實現了道路硬化“屯屯通”。共整修土路39.4公里,完成路基工程18.6公里,共籌資29萬元,在各村新打機電井29眼,發放配套噴灌設備24台套,新增抗旱保收田8700畝,使全鄉抗旱保收田面積達15.7萬畝,有效灌溉達68%。共投入資金15萬元,造林1352畝,義務植樹8000株,以三合小區和勝利小區為重點,在各中心村農戶庭院內種植花草20畝,全鄉的綠化率達到28%。共整修道路排水溝81.5公里,修建預製板排水溝3,200延長米,安裝路燈68盞,新建環保節能房284戶;爭取資金189萬元整頓校內、校外環境,新建了明德國小,維修了東升、南崗、永富、建設國小等學校的校舍,對東升、永富、林齊、南崗國小的危廁進行了改造;各村共投資35萬元,建設村文化活動室700多平方米,完善老年活動室1處,建設農村休閒廣場和“文化大院”各1處,中心村安裝“數字多路微波”有線電視500戶,教育工作順利通過國家“普九”驗收,義務教育率達100%;新建的700平方米的衛生院二層辦公樓已投入使用,全鄉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0%。

榮譽

全國文明村鎮創建活動的開展,提高民眾的素質、提升了村鎮文明程度,還有力地促進了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2006年被市委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標兵鄉、2007年被市委評為全市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先進集體、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被2008年市委授予“五個好”鄉鎮黨委等榮譽稱號。

發展優勢

一是資源豐富。三合鄉地處扎龍濕地邊緣,烏裕爾河和嫩江支流的交匯處,具有豐富的水資源、蘆葦資源和景色怡人的濕地風光,發展旅遊業、漁業、綠色水稻種植業和蘆葦產業具備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尤其是旅遊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按照林甸縣“一線三園”旅遊區域規劃,已開發建設了一批旅遊項目,並開通了旅遊專線,旅遊業在周邊市縣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二是交通便利。G015國道貫穿全鄉36公里,途徑6個行政村,全鄉有黑色硬化環鄉路97公里,紅磚硬化通村屯路面42公里,已實現了道路硬化“村村通”。
三是經濟實力強。全鄉實現生產總值12.79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5.3億元,畜牧業產值4.3億元,旅遊業產值1.9億元,加工業產值1800萬元,勞轉等收入1.1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430元,同比增長17.04%。略高於全縣平均水平。
四是工業發展較快。現已建設27個初具規模的加工企業,其中,鄉辦企業2個,招商引資企業23個,僅今年上半年就洽談引進了7個加工項目,沿G015國道兩側還有20萬平方米閒置土地,為建設工業小區奠定基礎。
五是種植業特色突出。已形成以南崗、勝利、建華、建國村為中心的綠色水稻種植區,共1.7萬畝,且已註冊了“鶴鳴湖”綠色稻米品牌;形成了以建設、五星、團結、三合、東升、富饒村為中心的無公害瓜菜帶。

中國的三合鄉

三合鄉為一地名,在我國浙江省、甘肅省、青海省以及四川省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