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

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

1841年5月29日,英軍闖到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搶掠,民眾奮起抗擊,打死幾名英軍。次日,三元里和附近各鄉幾千民眾,手持刀矛和農具向英軍占據的四方炮台進攻。

簡介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第二年 ,即 1841年5月,英軍在廣州泥城登入,攻占廣州城北各炮台,並逼迫清政府訂立了屈辱的《廣州和約》。之後,英軍四處燒殺搶掠,激起了廣州人民的極大憤怒。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就在這時發生了。

詳細過程

起因

1841年5月29日,英軍闖到廣州北郊三元里一帶搶掠,民眾奮起抗擊。在菜農韋紹光等人的聯絡與號召下,村民在村內伏擊侵略軍,當場打死幾名英軍,並將其屍體投入豬糞坑中。
三元里村民知道英軍肯定會來報復,就在村子北面的古廟集合,一起商量對付敵人的方法。他們決定進行武裝抗擊,古廟裡有個神座,神座裡面插有一面三星黑旗,村民們約定就以這面旗作為令旗,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同時,愛國士紳何玉成等出面聯絡附近103個鄉的民眾,附近的農民、漁民、手工工人也都奮起回響,快速集結。這樣一支浩浩蕩蕩的人民抗英武裝迅速形成。1.5萬餘人齊集在三元里村東北的牛欄崗,共同商量如何作戰。他們決定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利用牛欄崗附近丘陵起伏的有利地形伏擊敵人。

經過

5月30日清晨,三元里和附近各鄉幾千民眾,手持鋤頭、鐵鍬、木棍、鐮刀、石錘、鳥槍,向英軍占據的四方炮台進攻。
英軍司令臥烏古率領侵略軍負隅頑抗。敵軍亂放槍炮、火箭,三元里及各鄉民眾按原定計畫且戰且退,誘引英軍向前推進。
三元里人民誘敵到牛欄崗,忽然螺號、戰鼓齊響,埋伏在四周的七八千名武裝農民突然出現,從滿山遍野猛衝出來,將敵人團團圍住,不一會兒就達到了幾萬人。臥烏古指揮部下從兩路突圍,武裝民眾立即從兩邊包圍,並抓住有利時機,衝上去肉搏。恰好雷雨大作,武裝民眾個個精神抖擻,越戰越勇。敵人的火藥淋濕,槍炮無法使用,被打得東奔西竄,死傷幾十名。英軍拚命突圍,武裝民眾殲滅侵略軍200多人,繳獲大批武器。當晚英軍向四方炮台退去。三元里人民乘勝追擊,廣州附近幾個縣的民眾也紛紛起來支援,包圍了四方炮台。侵略軍沒有辦法,只有狼狽撤出廣州,退回虎門。
5月31日,英軍以廢除《廣州和約》和攻城相威脅,奕山嚇壞了,馬上派知府余保純帶領南海縣令和番禺縣令前往解圍。英軍這才得以脫險。

評價

這是近代中國人民自發的反抗外國侵略者規模較大的一次鬥爭。從此,民間流傳著“官怕洋鬼,洋鬼怕百姓”的歌謠。它真實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中國人民敢於鬥爭的英雄氣概。

三元里抗英鬥爭舊址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廣園西路三元里村北面。館內陳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統地介紹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史實,有三星旗、繳獲的英軍軍服。大刀長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與資料。1840年6月,英國發動對華鴉片戰爭。次年5月29日,英軍劫掠隊到三元里一帶搶劫,侮辱婦女,三元里附近103鄉人民組成反侵略武裝抵禦英軍,打死英軍200多人,大獲全勝。1958年月11月,當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廟遺址被闢為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史料陳列館,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紀念碑。
交通:21、24、38、58路公車可達。
門票:2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