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然如《周易·小過》九四《注》“不為責主”,此書引宋版“責”作“貴”,與《六經正誤》所引善本合。 《昭二十四年注》“不佞獻王”,此書引宋版“王”作“玉”,與《六經正誤》所引臨川本合。 《僖三十一年注》“濟水滎陽東過魯之西”,此書引宋永懷堂本“滎”作“熒”,與《經傳沿革例》所據之善本合。

古籍簡介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一百九十九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四庫提要

原本題“西條掌書記山井鼎撰,東都講官物觀校勘”。詳其《序》文,蓋鼎先為《考文》,而觀補其遺也。二人皆不知何許人。驗其版式紙色,蓋日本國所刊。凡為《易》十卷、《書》二十卷、附《古文考》一卷、《詩》二十卷、《左傳》六十卷、《禮記》六十三卷、《論語》十卷、《孝經》一卷、《孟子》十四卷。別《孟子》於《七經》之外者,考日本自唐始通中國,殆猶用唐制歟?前有《凡例》,稱其國足利學有宋版《五經正義》一通,又有《古文周易》三通、《略例》一通、《毛詩》二通、皇侃《論語義疏》一通、《古文孝經》一通、《孟子》一通。又有足利本《禮記》一通、《周易》、《論語》、《孟子》各一通。又有正德、嘉靖、萬曆、崇禎《十三經註疏》本。崇禎本即汲古閣本也。其例首《經》,次《注》,次《疏》,次《釋文》,專以汲古閣本為主,而以諸本考其異同。凡有五目:曰《考異》,曰《補闕》,曰《補脫》,曰《謹案》,曰《存舊》。按所稱古本為唐以前博士所傳,足利本乃其國足利學印行活字版。今皆無可考信。書中所稱宋版《五經正義》,今以毛居正《六經正誤》及岳珂《九經三傳沿革例》所引宋本參校,如《尚書·益稷篇注》“粉若粟冰”,《六經正誤》引紹興本作“粟冰”,監本作“粟水”,興國軍本作“粟米”,今汲古閣本作“粟冰”,而此書不引“粟水”、“粟米”二條;《毛詩·鴟鴞章》“予尾翛翛”《經傳沿革例》引監本、蜀本、越本作“脩脩”,今汲古閣作“翛翛”,古閣作“矛尾翛翛”,而此書不引“脩脩”一條;《生民章箋》“訏謂張口嗚呼”,《經傳沿革例》引余仁仲本“嗚”作“鳴”,今汲古閣本作“嗚”,而是書不引“鳴”字一條;《春秋左氏傳·隱四年》“老夫耄矣”,《六經正誤》引潭本“耄”作“耄”,今汲古閣本作“耄”,而此書不引“耄”字一條;《襄三十一年》“夭厲不戒”,《六經正誤》引臨川本“夭”作“天”,今汲古閣本作“夭”,而此書不引“天”字一條;《禮記·曲禮》“二名不偏諱”,《經傳沿革例》引蜀大字本、興國本“偏”作“遍”,今汲古閣本作“偏”,而此書不引“遍”字一條:悉與毛、岳兩家所稱宋本不符,不知所據宋本定出誰氏。然如《周易·小過》九四《注》“不為責主”,此書引宋版“責”作“貴”,與《六經正誤》所引善本合。又《春秋傳·昭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此書引宋永懷堂本“級”作“伋”,與《六經正誤》所引興國本合。《昭二十四年注》“不佞獻王”,此書引宋版“王”作“玉”,與《六經正誤》所引臨川本合。《僖三十一年注》“濟水滎陽東過魯之西”,此書引宋永懷堂本“滎”作“熒”,與《經傳沿革例》所據之善本合。《僖二十三年》“懷其安,實敗名”,此書引宋永懷堂本“其”作“與”,與《經傳沿革例》所引監本、蜀本及諸善本合。《禮記·曾子問注》“則卒哭而致事”,此書引宋版“則”作“周”;《喪服小記》“殤無變文不縞”,此書謂“縞”乃“縟”字之誤:皆與《經傳沿革例》所引興國本合。考《經傳沿革例》所載宋版二十一種,多不附《釋文》,其附《釋文》者獨有建本及蜀中大字本。此書載宋版《毛詩》、《左傳》,獨附《釋文》,則或為監本及蜀中大字本歟?又鼎稱足利本乃統括古本,而所引古本如《尚書·舜典注》雲“使各陳進治理之言。古理作禮”,而《六經正誤》所引監本亦云“理”作“禮”,則知古本非無稽也。至所正《釋文》錯誤,多稱“元文”,不知“元文”為何本。今以通志堂所刊考之,一一皆合。蓋徐本未出以前,其書已傳入彼國矣。歐陽修作《日本刀歌》曰:“徐福行時書未焚,遺書百篇今尚存。”今考此書所列《尚書》,與中國之本無異。又明豐坊偽造諸經,皆稱海外之本。今考此書與坊本亦無一同,是亦足釋千古之疑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