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賦[清代方苞賦作]

《七夕賦》是清代散文家方苞創作的一篇賦。此賦以遙望星空發端,悄然引出牛郎織女,入筆自然。中間兩段,對照描寫天上佳期與人間別怨,時空交錯,悲喜相融。狀天上七夕相會的動人情景,境界優美而崇高;敘人間七夕乞巧風俗與思婦遊子相思之苦,情致纏綿而哀婉。最後以歌作結,非但深化了七夕歡會的意義,也使人的感情拔俗而升華。全賦以四六言為主,短語與長句結合,行文活潑而多致,意豐而韻美。

作品原文

七夕賦

歲雲秋矣,夜如何其?天澄澄其若拭 ,漏隱隱以方移 。試一望兮長河之韜映 ,若有人兮永夜而因依 。彼其躔分兩度 ,天各一方。會稀別遠,意滿情長。欲渡河兮羌無梁 ,空鳴機兮不成章 。叩角余哀 ,停梭積恨,四序逴以平分 ,寸心撫而不定 。悲冬夜之幽沉 ,迷春朝之霽潤 ,睹夏日之方長,盼秋期而難近。

爾乃商聲淅瀝 ,素景澄鮮 ,重輪碾而尋地 ,破鏡飛而上天 。漢影彌潔 ,宵光轉麗,翼聯烏鵲之群 ,橋現長虹之勢 。逝將渡兮水中央,若已需兮雲之際。於是躧纖步以輕揚 ,搴羽裳而潛泳 ,玉佩露融 ,羅紈冰淨 ,摘華星以為璫 ,對明蟾而若鏡 。笙竽則天籟紆徐 ,帷幔則彩雲掩映 ,素娥仿佛以行媒 ,青女飄搖而來媵 ,古歡更結 ,離緒重陳。望迢迢而愈遠 ,情脈脈而難親 ,幸宿離之不忒 ,際光景之常新 ,允惟茲夕 ,樂過千春。況復嚴更警逝 ,流光迅驅 ,別當久遠,來不須臾 。念雲端之重阻,眷天路之無期 。莫不願秋夜之如歲,悵秋情之如絲。

乃有繡閣名姝 ,璇宮麗女 ,徙倚階除 ,駢羅椒糈 ,閒耽時物之新月45,巧乞天工之與 。愛秋華之臨空 ,快泠風之送暑 。婉轉芳夜之歌 ,密昵長生之語 。惜光景之常流,恐歡娛之無處。

況乃家辭南漢 ,戍縶幽都 ,望沙場之淒寂,憶庭草之深蕪。方搗衣而身倦 ,乍緘書而意孤 。望星河之乍轉,驚日月之相疏。值天上之佳期,觸人間之別怨。立清庭以無聊,痛河梁之永限 。腸轇轕以為轤 ,意氛氳而若霰 。激長歌以心摧,展清商而調變 。

歌曰:樂莫樂兮相於 ,悲莫悲兮新別離。今夕兮不再,晨光兮已晞 。重曰:秋夜良兮秋河皎,度秋風兮長不老。蓀一歲兮一相過 ,勝人生兮百歲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傳說每年的這天夜裡天上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拭:擦。

漏:古代計時器,銅製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標誌以計時間。

韜映:掩藏光芒。

永夜:長夜。因依:依傍,依靠。

躔(chán):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

羌(qiāng):語助詞,無義。

章:花紋,文采。

叩角:敲牛角。典出《藝文類聚》引《琴歌》:“(春秋時)寧戚飯牛車下,叩角而商歌。”

四序:四季。逴(chuō):通“踔”,跳躍。

寸心:心,心裡。

幽沉:低沉,陰沉。

霽(jì)潤:天晴,濕潤。

商聲:秋聲。淅瀝:象聲詞,形容風雨、落葉等輕微的聲音。

素景:日月的光輝。澄鮮:清新。

重輪:日、月周圍的光圈。尋地:照到地上。

破鏡:打破的鏡子,這裡指月半的明月。

漢影:銀河的身影。彌:更加。

鳥鵲:指傳說中七夕為牛郎、織女造橋使能相會的喜鵲。

長虹:比喻拱形的長橋。

躧(xǐ):踩,踏。

搴(qiān):撩起,揭起。羽裳:羽衣。

露融:像露珠一樣圓融。

羅紈(wán):精美的絲織品。冰淨:像冰一樣潔淨。

華星:明星。璫(dāng):古代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

明蟾:即明月,古人以蟾蜍代指月亮。

紆(yū)徐:從容寬舒的樣子。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襯托。

素娥:這裡作月的代稱。行媒:做媒。

青女:借指霜雪。媵(yìng):古代指隨嫁,亦指隨嫁的人。

古歡:往日的歡愛。

迢(tiáo)迢:路途遙遠的樣子。

脈(mò)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

宿離:住在一起和分開。曹丕《善哉行二首·其二》:“離鳥夕宿,在彼中洲。”不忒(tè):沒有差錯。

際:當。

允:確實。

嚴更(gēng):警夜行的更鼓。

迅驅:迅速流逝。

須臾(yú):一會兒。

天路:天上的路。

名姝(shū):美女。

璇(xuán)宮:傳說中仙人的居所。

徙倚:徘徊,流連不去。階除:台階。

駢(pián)羅:駢比羅列。椒糈(xǔ):以椒香拌精米製成的祭神的食物。

耽:沉溺。時物:時節景物。

與:給予。

秋華:秋天的月光。

泠風:小風,和風。

婉轉:聲音委婉而動聽。芳夜:美好的夜晚。

密昵(nì):親密,恩愛。長生之語:指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

南漢:五代十國之一,在今廣東及廣西的南部,這裡泛指南方之地。粱太祖時,封劉隱為南平王,又進封南海王。劉隱死,其弟劉獒稱帝,國號大越。後改稱漢,為南漢。

縶(zhí):拘禁。幽都:北方之地。

搗衣:將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

乍:剛。緘(jiān)書:書信。

河梁:橋樑。永限:永久地阻隔。

轇轕(jiāo gé):縱橫交錯。轤(lú):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

氛氳(fēn yūn):比喻心緒繚亂。霰(xiàn):白色不透明球形或圓錐形的固體降水物,俗稱雪珠。

清商:商聲為古代五音之一。其調淒清悲涼,故稱。

相於:相親相厚。

晞(xī):破曉。

重(chóng):再次歌唱。蓀(sūn):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即菖蒲。

1.

七夕: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傳說每年的這天夜裡天上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2.

拭:擦。

3.

漏:古代計時器,銅製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標誌以計時間。

4.

韜映:掩藏光芒。

5.

永夜:長夜。因依:依傍,依靠。

6.

躔(chán):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

7.

羌(qiāng):語助詞,無義。

8.

章:花紋,文采。

9.

叩角:敲牛角。典出《藝文類聚》引《琴歌》:“(春秋時)寧戚飯牛車下,叩角而商歌。”

10.

四序:四季。逴(chuō):通“踔”,跳躍。

11.

寸心:心,心裡。

12.

幽沉:低沉,陰沉。

13.

霽(jì)潤:天晴,濕潤。

14.

商聲:秋聲。淅瀝:象聲詞,形容風雨、落葉等輕微的聲音。

15.

素景:日月的光輝。澄鮮:清新。

16.

重輪:日、月周圍的光圈。尋地:照到地上。

17.

破鏡:打破的鏡子,這裡指月半的明月。

18.

漢影:銀河的身影。彌:更加。

19.

鳥鵲:指傳說中七夕為牛郎、織女造橋使能相會的喜鵲。

20.

長虹:比喻拱形的長橋。

21.

躧(xǐ):踩,踏。

22.

搴(qiān):撩起,揭起。羽裳:羽衣。

23.

露融:像露珠一樣圓融。

24.

羅紈(wán):精美的絲織品。冰淨:像冰一樣潔淨。

25.

華星:明星。璫(dāng):古代婦女戴在耳垂上的裝飾品。

26.

明蟾:即明月,古人以蟾蜍代指月亮。

27.

紆(yū)徐:從容寬舒的樣子。

28.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襯托。

29.

素娥:這裡作月的代稱。行媒:做媒。

30.

青女:借指霜雪。媵(yìng):古代指隨嫁,亦指隨嫁的人。

31.

古歡:往日的歡愛。

32.

迢(tiáo)迢:路途遙遠的樣子。

33.

脈(mò)脈: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表達情意。

34.

宿離:住在一起和分開。曹丕《善哉行二首·其二》:“離鳥夕宿,在彼中洲。”不忒(tè):沒有差錯。

35.

際:當。

36.

允:確實。

37.

嚴更(gēng):警夜行的更鼓。

38.

迅驅:迅速流逝。

39.

須臾(yú):一會兒。

40.

天路:天上的路。

41.

名姝(shū):美女。

42.

璇(xuán)宮:傳說中仙人的居所。

43.

徙倚:徘徊,流連不去。階除:台階。

44.

駢(pián)羅:駢比羅列。椒糈(xǔ):以椒香拌精米製成的祭神的食物。

45.

耽:沉溺。時物:時節景物。

46.

與:給予。

47.

秋華:秋天的月光。

48.

泠風:小風,和風。

49.

婉轉:聲音委婉而動聽。芳夜:美好的夜晚。

50.

密昵(nì):親密,恩愛。長生之語:指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夕之夜在長生殿對著牛郎織女星密誓永不分離。

51.

南漢:五代十國之一,在今廣東及廣西的南部,這裡泛指南方之地。粱太祖時,封劉隱為南平王,又進封南海王。劉隱死,其弟劉獒稱帝,國號大越。後改稱漢,為南漢。

52.

縶(zhí):拘禁。幽都:北方之地。

53.

搗衣:將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

54.

乍:剛。緘(jiān)書:書信。

55.

河梁:橋樑。永限:永久地阻隔。

56.

轇轕(jiāo gé):縱橫交錯。轤(lú):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

57.

氛氳(fēn yūn):比喻心緒繚亂。霰(xiàn):白色不透明球形或圓錐形的固體降水物,俗稱雪珠。

58.

清商:商聲為古代五音之一。其調淒清悲涼,故稱。

59.

相於:相親相厚。

60.

晞(xī):破曉。

61.

重(chóng):再次歌唱。蓀(sūn):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即菖蒲。

白話譯文

一年中又到了秋季,夜色怎么樣呢?夜空明淨澄澈,好像擦拭過一樣;更漏的水位默默地下移,計算著時間的流逝。仰望夜空,星河明滅,仿佛有人徹夜佇立在銀河邊。牽牛星和織女星在天空中各行其道,各自一方,相見的機會少而分別的時間長,心中充滿相思之情。想要渡過銀河去相會,卻苦於沒有橋樑;織機空鳴,卻織不出布匹。牽牛星叩擊牛角而歌,哀怨滿腹;織女星停止織布,暗自傷懷,長恨不已。將漫長的四季加以平分,區區之心還是難以平靜。感傷於冬夜的昏暗沉悶,迷亂於春朝的晴朗濕潤,目睹著夏季漫長的白晝,盼望著秋天遙遠的相會。

秋聲淅瀝,秋景明媚,太陽落下地平線,月亮升上天空。銀河的形狀更加清晰,夜色變得分外明麗。成群的烏鵲聯綴成橋,像長虹一般出現在空中。快渡到天河的中央了,又好像已經等在雲海之中。於是邁著纖纖細步快速行走,提起華美的衣裳涉水渡過天河。玉制的佩飾像露珠一般剔透晶瑩,絲製的華服像冰雪一樣潔淨。摘下明亮的星星作耳璫,把月亮當鏡子來天上的音響,如同笙竽奏出的美妙音樂,五彩祥雲隱約映襯,就像掛起的帷帳。嫦娥好像一個媒人,青女翩然而至,來做伴娘。往日的歡愛更加凝聚,離愁別緒重新陳列。遙遙相望,更加覺得相隔太遠;只有深情地凝視,難以親近。幸好久別之後的相會沒有差誤,相見的情景總是充滿了新鮮感。這個歡會的夜晚,的確比春夢還美妙。又有更鼓提示著時光的流逝,閃動的光催促著時間的行進。離別的日子那么漫長,相聚的時刻如此短暫。心念雲端阻隔重重,回顧鵲橋遙遙無期。都希望這個秋夜像一年那么長,都悵恨這份深情如絲之細。

有那些閨中佳麗,在台階上久久佇立,並排陳列出精美的供品。閒暇時耽樂於新時令的遊戲,通過乞巧,讓自己有一雙和織女一樣靈巧的手。秋月當空照耀,讓人喜歡;微風送走暑氣,令人爽快。美好夜晚的動人歌聲,海誓山盟的柔情蜜意。惋惜光陰的流逝,擔心歡樂無處可尋。

離開南國的家鄉,長年戍守在幽州。望著眼前淒涼寂靜的戰場,想著遠方荒草雜生的家中庭院。開始洗衣時便身體倦怠,寫完信之後心中孤獨。望著斗轉星移的銀河,驚嘆日與月的相互疏遠。正當天上牽牛織女雙星約會之期,觸動了人間征夫思婦的離別幽怨。站在冷冷清清的庭院裡,感到百無聊賴,痛惜鵲橋竟成了有情人的永遠的阻隔。內心如絞,似轆轤絞轉繩索一般;情深意濃,像漫天飄飛的小雪珠。因心中悲傷而激揚長歌,演奏淒清悲涼的商聲就變了調。

歌中唱到:最快樂的事莫過於和有情人相廝守,最悲傷的事莫過於離別。這個美好的夜晚到此為止,晨光已經初現。再次唱道:秋夜如此美妙,銀河如此皎潔,吹過的秋風年年不老,蓀草一年一枯榮,雙星一年一相會,便勝過人生在世一百年。

創作背景

據蘇惇元《方望溪先生年譜》附錄《文目編年》,此賦作於作者二十至三十歲之間。作者二十三歲與蔡琬結婚,三十九歲不幸喪妻,十六年間,多客居他鄉,夫妻歡聚甚少。“歸休於家,久者乃三數月耳”;“入居私寢,久者乃旬月耳”。痛定思痛,方苞深情回憶道:“妻常從容語余曰:‘自吾歸於君,吾兩人生辰及伏臘令節、春秋佳日,君常在外。其相聚,必以事故不得入室。或蒿目相對,無歡然握手一笑而為樂者。豈吾與君之結歡至淺邪?’(《亡妻蔡氏哀辭》)”此賦以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美麗傳說為題材,通過對天上佳期與人間別怨的生動描述,寄託了作者這種離別相思的真切感受與悲苦情懷,有別於一般的即興應景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的第一段,先對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淒涼處境和孤獨情感進行了充分的描寫和烘托,表達了自己的深切同情,為後面寫“鵲橋相會”進行鋪墊,第二段則以濃墨重彩,對想像中的相會之景加以鋪陳和渲染,場面綺麗盛大,情致哀感頑艷,至於第三段,作者從天上回到人間,轉寫世上男女的別離相思之苦,描繪眾女子在七夕節“乞巧”的風俗,寄託了她們為自己的婚姻愛情許下的美好願望,虛實相生,使情感的內涵更加深廣。到了第四段,作者繼而感嘆那些離家在外、或戍守於邊關、或奔波於羈旅中的人所遭遇的深沉痛苦而又綿綿無期的離愁,情感愈濃,而感慨亦深。在結尾,作者以歌辭的形式又同寫牛郎織女會面的悲喜交加、一日勝於一生之感,表現了天上人間情愛的珍貴與難得,同時,寄託了自己團圓的渴望。

全賦以四六言為主,採用了短語與長句結合的語言形式,使行文活潑而多致,意豐而韻美。

就藝術特色而言,此賦的構思和寫景抒情的語言都十分精妙。作者用了五個段落完成了從天上到人間再從人間到天上的悲歌和詠嘆,使虛想與實境相結合,加大了抒情的張力。同時,語言優美而生動,綺艷流麗而有華貴氣象,如“天澄澄其若拭,漏隱隱以方移。試一望兮長河之韜映,若有人兮永夜而因依。彼其躔分兩度,天各一方。會稀別遠,意滿情長。欲渡河兮羌無梁,空鳴機兮不成章。叩角余哀,停梭積恨,四序逴以平分,寸心撫而不定。悲冬夜之幽沉,迷春朝之霽潤,睹夏日之方長,盼秋期而難近”;如“漢影彌潔,宵光轉麗,翼聯烏鵲之群,橋現長虹之勢。逝將渡兮水中央,若已需兮雲之際。於是躧纖步以輕揚,搴羽裳而潛泳,玉佩露融,羅紈冰淨,摘華星以為璫,對明蟾而若鏡。笙竽則天籟紆徐,帷幔則彩雲掩映”,又如“望星河之乍轉,驚日月之相疏。值天上之佳期,觸人間之別怨。立清庭以無聊,痛河梁之永限。腸轇轕以為轤,意氛氳而若霰。激長歌以心摧,展清商而調變”,都是極工整、極艷麗、極沉痛之語,讀來有豐富而多樣的審美意蘊。

名家點評

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龔喜平:①方苞此作,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雖不能推陳出新,遠邁前人,卻也情味真切,寄託遙深。(《歷代賦評註》)②方苞古文大多感情淡泊,生動不足,此賦卻寫得情思浪漫,幻想奇異,可謂難能可貴。其行文多處點化前人七夕詩詞意境,語淺情深。而語言之雅潔,結構之嚴整,又儼然桐城家法。桐城派古文家絕少賦作,此作可謂稀者為貴。(《歷代賦評註》)

作者簡介

方苞(1668年—1749年),字鳳九,號靈皋,晚年又號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的創始人之一。康熙年間進士。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文字獄牽連入獄,得人營救,兩年後出獄。後官至禮部侍郎。主張寫文章應講究“義法”,“義”指文章的內容,要符合封建的綱常倫理;“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要結構條理,語言雅潔;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義理、考據、詞章三者並重。所作文章多宣揚封建禮教,有的也很有思想意義。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