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補之

丁補之

丁補之 ,原名:李斯特,著名新聞調查類記者,曾供職於南方周末新聞部,現在《財經》雜誌任新聞部編輯。

基本信息

簡介

入職新聞行業時間:2003 年6 月

偶像:奧里亞娜· 法拉奇

口頭禪:放心

經典語錄:追逐新聞,如同孩子追逐蝴蝶

座右銘:只有一顆悲憫而溫和的中國的心,才能讓我們做好中國的媒體。

個人簡介

丁補之, 南人北骨,生於荊楚,長於齊魯,躬耕京華。任職媒體六年余,一路逶迤至今。因職業故,輾轉奔徙,行走於中國大地。性任俠,放逐於江湖滄浪之間。無所好,若非圍爐把酒,與友人談,有雪映窗,落梅三兩,以悵平生。

代表作

《綿竹富新二小: 垮塌校舍是怎樣建成的》

刊登媒體:南方周末

發表日期:2008 年5 月29 日頭版

入選理由:顯示良心之調查性佳作,令人信服地回答了垮塌校舍是怎樣建成的這一眾所關心的問題,有若干關鍵性發現,發表後引爆了坊間對工程質量的關注熱潮。(南方周末編輯部評語)

《甕安溯源》

刊登媒體:南方周末

發表日期:2008 年7 月10 日頭版

入選理由:此稿迴避事件本身,探尋暴亂背後隱藏已久的根源,對甕安小城的官民生態進行了成功回溯,將甕安事件製作成了“每一起群體性事件背後都有長期社會根源”的標本。(此稿編輯曹筠武語)

語錄:勇敢而持續的說真話

遇難失蹤人數一個都不能忽略

我愈覺得語言的無力:它永遠無法描述一棵樹的生長,也永遠無法描述數以萬計生命的死亡。

同事旁述

補丁記

吳珊

這是一個慢條斯理的人,有時親切地讓人忘卻他的年齡性別,有時又遙遠飄忽地讓人覺得他不屬於人類。有人叫他李斯特,有人叫他丁補之。他自己對“李斯特”的解釋是,“李,斯人獨特。”——典型的騷人類語言。

此人外形酷似陳道明,個性卻極孩童化,因此絕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讓自己“道明化”的機會,如披掛長長的白色圍巾,或隨身攜帶一把扮酷的仿真手槍。此人的愛好包括,在各次殺人遊戲中充當滔滔不絕的布道者,擺各種pose 供“道明粉”們攝影取樂,以及高興起來把椰子殼當球踢。

此人的娛樂指數可以在K 歌活動中達到頂峰。如果你不信,那么下次請他K 歌,並且一定要點最經典的那首“單身情歌”,最好再幫他大聲伴唱。如果你在他唱完之後問他為什麼要把此歌演繹地如此欠扁,他一定會告訴你請相信我的真誠。

是的,你絲毫不能懷疑此人的真誠,就像他坦露他的五音不全並不為娛樂大眾一樣。對一切人和事物抱著調和不調侃的態度像是記者的本能,而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他的天性。“在家裡的”、“在吃飯的”,習慣於在所有口語句子的末尾加上“的”,更強化了此人身上那種老貓曬太陽般的親切的懶洋洋氣質;而徒步墨脫、冬天在高山湖中裸泳等經口口相傳後神秘化的故事,更增添了此人在眾人心目中的自然屬性和“去人類化”的特質。

可是這又是一個在工作時變得極為嚴肅的人。在作為一個記者,尤其是一個調查型記者的職業拓展上,他踏實而富有創造力。你能相信在所有同類報導中,他的調查會是最好的。這可能來自於他縝密的邏輯思維、調動資源的能力和多年的江湖經驗。一位同樣熟知他的同行在和我聊天時評論道,這個看似心不在焉的人,卻多年來保持了高度的職業穩定性和成長性。而我對他印象最深的卻非調查性報導,而是其為數不多的特稿作品。《湖南農婦溺殺四子的24 小時》是一篇在文本上有創新的特稿作品,借用紀錄片式的冷靜克制的敘述方式,再套用美劇《24 小時》的緊張懸疑結構,在海量採訪的基礎上對一樁離奇的謀殺案做了精彩的小刀切割。

這么說下來,你可能已經對這個人產生了一些“浪子”式的聯想。是的,在我眼中,這就是一個兼具孩童的天真,男性的憂鬱,以及女性敏感的人,或者不去界定任何可以標榜的特徵更為妥當。對於曾經在北京一起守望過那些焦灼的日子的我們,青春的影子印在每個人的身上。我們驕傲過什麼,憤怒過什麼,又曾經逃離過什麼,似乎都已不那么重要。丁補之是誰似乎永遠沒有答案,管他呢,只要快30 歲了我們還能上路,我們就是我們,丁補之就還是丁補之。

丁補之 丁補之

聊以此文補“丁”之描白。(作者原系新京報核心報導部記者,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在讀研究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