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金·井絡天開

《一寸金·井絡天開》是北宋詞人柳永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就是記錄詞人遊歷成都時的見聞和感懷。詞的上片描寫了北宋時蜀地形勢的險要和成都的繁盛景象,下片從名臣賢相的歷史事跡,寫到當代如張詠等官員的開明州郡之治,從中反映出柳永內心蘊菁已久的一股政治熱情。全詞辭采明麗,氣度清正。

作品原文

一寸金

井絡 天開,劍嶺 雲橫控西夏 。地勝異、錦里 風流,蠶市 繁華,簇簇歌台舞榭。雅俗多游賞,輕裘俊、靚妝艷冶。當春晝,摸石 江邊,浣花溪 畔景如畫。

夢應三刀 ,橋名萬里 ,中和 政多暇。仗漢節 、攬轡澄清 。高掩武侯 勳業,文翁 風化。台鼎 須賢久,方鎮靜 、又思命駕。空遺愛 ,兩蜀三川 ,異日成嘉話。

注釋譯文

詞句註譯

①一寸金:詞牌名,為柳永所創製,上片九句四仄韻,下片十句四仄韻。

②井絡:井為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井絡指井宿的區域,既專指岷山,又泛指蜀地。晉左思《蜀都賦》:“岷山之精,上為井絡。”唐孫樵《刻武侯碑陰》:“是井絡之野,與武侯存亡俱矣。”

③劍嶺:亦稱劍峰,即古蜀劍山。唐李商隱《井絡》:“井絡天彭一掌中,漫夸天設劍為峰。”馮浩箋註:“劍州劍門縣界大劍山,即梁山也,其北三十里有小劍山。”

④西夏:古代由党項族拓拔氏於公元1038年建立的大夏國,宋人稱之謂西夏。共傳十主,其盛時據有今寧夏、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以及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一帶。

⑤錦里:地名,位於成都南,後以之代稱成都,又稱錦官城。《華陽國志》:“錦江織錦濯其中,則鮮明,故名曰錦里。”唐李商隱《籌筆驛》:“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⑥蠶市:古蜀以蠶市著稱,絲織業繁榮。舊俗每年春時,州城及屬縣循環一十五處有蠶市。詳見宋黃休復《茅亭客話》。前蜀韋莊《怨王孫》:“錦里蠶市,滿街珠翠,千萬紅妝。”

⑦摸石:成都風俗活動。《月令廣義》:“成都三月有海雲山摸石之游,求子,得石者生男,得瓦者則生女。”

⑧浣花溪:錦江支流,又稱濯錦江、百花潭,位於成都西。溪邊有唐代大詩人杜甫故居浣花草堂。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之三:“竹寒沙碧浣花溪,橘刺藤梢咫尺迷。”仇兆鰲注引《梁益記》:“溪水出澇江。居人多造彩箋,故號浣花溪。”

⑨夢應三刀:《晉書·王溶傳》:“溶夜夢懸三刀於臥室樑上,須臾又益一刀,溶驚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日:‘三刀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及賊張弘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果遷溶為益州刺史。”

⑩橋名萬里:萬里橋位於成都南錦江之上。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萬里橋架大江水,在縣南八百,蜀使費襪聘吳,諸葛祖之。費諱曰:‘萬里之路,始於此行。’因以為名。”唐杜甫《狂夫》:“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

⑪中和: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儒家認為能“致中和”,則天地萬物皆能各得其所,達於和諧境界。政多暇,謂當政者能“致中和”。社會則安寧和諧.政事因而寬鬆多暇。這是對當時成都當政者的讚揚。

⑫“仗漢節”句:是說成都當政者甫一到任,就政清吏廉,功德彰顯。仗漢節,猶奉朝廷派遣。漢節本指漢天子所授符節,這裡指朝廷任命的文書、印信。

⑬攬轡澄清:《後漢書·范滂傳》:“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

⑭武侯:指三國時輔劉備建蜀國的諸葛亮。《三國志·諸葛亮傳》:“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

⑮文翁:為漢景帝時蜀地郡守。《漢書·文翁傳》:“文翁,廬江舒人也。……景帝末,為蜀郡守,仁愛好教化。……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之始雲。”

⑯台鼎:指宰輔。即所謂三公。意為如星有三台,鼎有三足,故稱。漢蔡邕《大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嶽,降生我哲,應鼎之足。”這裡是泛指職掌重權者。

⑰“方鎮靜”句:謂剮剛穩定下來,朝廷又要將其別任。命駕,命人駕車,謂即動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駕。”

⑱遺愛:指遺留仁愛於後世。舊多用作對地方長官卸職的頌詞。《史記·燕昭公世家》:“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之政,懷棠樹而不敢伐,哥(歌)詠之,作《甘棠》之詩。”這便是“甘棠遺愛”。唐白居易《別橋上竹》:“我去自慚遺愛少,不教吾得似甘棠。”

⑲兩蜀三川:兩蜀指東蜀、西蜀;三川,指蜀境三水系。《宋史·河渠志》:“始嘉、眉、蜀、益間,夏潦洋溢,必有潰暴衡決可畏之患。 自鑿離堆(指都江堰)以分其勢,一派流於成都以合岷江,一派由永康至瀘州以合大江,一派入東川,而後西川,沫水之害減,而耕桑之利博矣。”

白話譯文

益州地處井宿之分野,其地有大、小劍山,似與雲接,勢險要,為控制西夏國的一道天然屏障。成都地勢優越獨特,錦官城內風物奇異美妙,城內蠶市正是繁榮時,到處都有歌台舞榭,歌曲聲和喧鬧聲不絕於耳。城內游賞的人很多,或雅或俗,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一些富家子弟,衣著華麗;而那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子們,更顯得艷麗嬌媚。成都三月時有海雲邊摸石之游,浣花溪畔的景色如畫一樣。

成都有著名的萬里橋,自從益州太守赴任以來,政治清明,四境無事,人民安居樂業,使萬物都處於和諧狀態。自從太守走馬上任以來,不多久便使蜀地局面穩定,政通人和,其功勳之高勝過諸葛武侯,而且還像文翁一樣,教育感化民眾。太守您在這裡剛剛使四方安定,但宰輔等待賢才已久,你又被另授重任。離開蜀地回到朝廷,他日會成為一段佳話。

創作背景

這闋詞約寫於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柳永登進士第以前不久,當時他已是四十多歲的人了。詞人遠遊各地, 還到過西南重鎮的成都。該詞就是記錄他遊歷成都時的見聞和感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是寫給蜀地地方官員的投獻之作,雖有“貢諛”的成分,但其以賦體形式極力鋪陳,景物風情的描繪、對句和典故的運用都很出色。

上片著重描繪蜀地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詞作開頭,以“控西夏”三字托一組四字對句——“井絡天開,劍嶺雲橫”,突出了兩蜀地勢的雄偉和地理位置的重要。“井絡”“劍嶺”暗扣蜀地,“天開”“雲橫”“控西夏”,寫得頗有氣勢。“地勝異”以下,集中筆力轉寫成都風物的奇麗獨特。 “簇簇歌台舞榭”六字又托起一組四字對句——“錦里風流,蠶市繁華”,具體鋪寫成都市井的繁華景象。“錦里”“蠶市”都是成都的古稱,以之名成都,顯得明麗而典雅。接下來兩句寫人物活動。“雅俗多游賞,輕裘俊、靚妝艷冶。”遊人如織,熙熙攘攘,那些衣飾華美的俊男靚女,本身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末句又以“景如畫”三字托起“摸石江邊,浣花溪畔”兩個四字對句,直接點出蜀地風景如畫。

下片極贊蜀地某地方官的文治武功。 “夢應三刀,橋名萬里”用王浚遷為益州刺史和諸葛亮送費棉出使吳國的典故,暗指某官員升調為成都地方長官。“中和政多暇”,推許他中正和平,政事閒暇。“仗漢節”三句,頌揚他奉命來成都為官,胸懷刷新政治的抱負和舉措,甚至蓋過了諸葛亮的治蜀功勳和文翁在蜀地教育感化的業績。“台鼎須賢久”兩句,意思是說朝廷非常需要如此有才幹的人,所以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升調台鼎的高位。“空遺愛”三句,寫他的治績會在蜀地百姓中傳為佳話。整個下片多用典故,顯得詞格高峻,有煌煌大氣。不過“攬轡澄清,高掩武侯勳業”,未免過譽之嫌。

名家點評

台灣中央研究院教授林玫儀《柳周詞比較研究》:柳詞中用典較多者為酬獻權貴之作,如《一寸金》(送人守蜀之作)即連用《晉書》王溶、《後漢書》范滂、諸葛武侯及文翁諸典。

作者簡介

柳永,福建崇安人。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稱柳七。祖父柳崇,是有名的處士。據《十國春秋》記載,崇以儒學著名,終生布衣。有七子(宣、宜、置、宏、菜、密、察),俱為顯官。王禹稱《建溪處士贈大理評事柳府君墓碣銘並序》曾讚揚他“以行義落於州里,以兢嚴治於閨門”柳永的父親柳宜,生於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南唐時,曾為監察御史,因其“多所彈射,不避權貴,故秉政者尤忌之”。(王禹偁《送柳宜通判全州序》)入宋後,歷任雷澤令、全州通判、國子博士、贊善大夫、工部侍郎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