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

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

齊 道 我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山東齊魯書社; 第1版 (2012年1月1日)

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

平裝: 19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33325626
條形碼: 9787533325626
商品尺寸: 18 x 14.4 x 1.8 cm
商品重量: 340 g

內容簡介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幾千年來綿延不絕;古人六書造字,其中蘊含了對世界萬物、社會人生規律的樸素的、深刻的認識。而佛學禪宗從本質上講也是有關人生的哲學。一葦編著的《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精選49個漢字,每個漢字由字形、字義展開禪意想像,談古論今,妙解人生,使得漢字與禪學兩者在《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中得以交融貫通,由字見禪、由禪識字,開啟一段智慧之旅

編輯推薦

由字見禪,妙解人生。打開漢字之門,沐浴禪意光芒。在精神的世界裡流浪,如果懷揣幾枚漢字做盤纏,就不必在乎路會有多遠。
《一字禪——從一個字看婆娑世界》是國內第一本由漢字字形談禪講悟之作。所有文字皆是作者幾年來靈感迸發之記錄。全部圖片皆由作者一葦親自拍攝,其意境與所講之漢字密切關聯,令人回味無窮。
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中國古老智慧與佛學的水乳交融,放下心靈的包袱,盡情沐浴禪意光芒!

序言

每一個漢字都有生命。
在這裡,你會在不同的歷程中邂逅一個生命。
如果你的心靈無法安靜,它就是一盆淨水,你可以把你的心靈摘下來,放在淨水中浸泡,漂洗。如果你的心靈已經足夠安靜,它就是一葉扁舟,坐上它,你就可以做一次心靈的旅行,你的彼岸等待著你破繭化蝶般的一次穿越。如果你一直找不到彼岸,那么,下一次邂逅會讓你依然走在尋找彼岸的路上。
走吧,隨便打開一座漢字的門,跟隨那束若隱若現的光去旅行,當你的靈魂與形骸以及形骸之外的一切相剝離,你就會看見般若波羅蜜的光芒。

後記

慚愧,我已經記不清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世間覺》連載拙文《一字禪》,幾度花開花謝,不知不覺,居然寫滿了四十九字。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我把我看到的路想像有四十九個腳印,比著佛的足跡,一步一步跟著走,說實話,慧根實在有限,總也踏不準,只好擷來路邊的花草,一步一采,湊足了前面這些文字。
如果說佛的每一個腳印都是一條船,那么,由於一路上每一步都沒能踩準,所以我自己就沒有登上過船。也許我能做到的是站在路口,告訴過路的人,這邊,這邊有佛的腳印。
為什麼選擇從漢字入手,尋找通往禪路的方向?和字母文字不同,方塊漢字每一個字都像一幅畫,一個故事,不僅稟賦靈性,而且寧靜遙遠。如果你願意走到門前,我則願意做一個為你挑簾的門童。我所描述的是我隔簾看到的情景,其實裡面的精彩是在你進去之後領略到的,我相信,每一個走進去的人都會不虛此行。這裡的精彩無關挑簾的門童,但你如有所見,一定別忘了也說給我聽。

目錄


















































後記

文摘

欲,是什麼?欲,其實就是個坑。這個坑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坑。
這個“欲”字,曾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個是“谷”,這是欲的古字,如郭店楚簡《老子》中的欲字用的就是“谷”。這個“谷”字很樸素,它告訴我們欲就是山谷,是個坑。
繼而發展為“欲”,這是我們常見的“欲”。這個“欲”由“谷”和“欠”組成,它告訴我們,這個坑無論怎么填也是欠著的,甚至越填越欠,永遠也不會填平。
第三個是“欲”,強調了貪慾的意向,以區別欲的其他意向。通行本子《論語》中就使用這個“欲”字,例如“根也欲,焉得剛”。這個“欲”直接告訴我們欲是由心所生,這個坑也就是心中的坑,而實際上並不真實存在。
我們生存在欲界之中,對於這個相伴終生的坑,每個人似乎都無能為力。因為這個坑的來歷不在於我們,而在於造物主。
所有動物都有這么兩個坑,一個食坑,一個色坑,即食慾和性慾。這是物種存續的需要。所以看起來我們無力擺脫,因為擺脫它就等於讓造物主拋棄人這個物種。然而問題並不在於此,而在於人的坑已經完全不同於動物的坑,以文明為標榜的人類因為有了“文明”而把這兩個原始本能的坑演化為—個吞噬人一生精力的豪坑。
更為嚴重的是,人因為這個欲而痛苦。 《楞嚴經》上說:“菩薩見欲,如避火坑。”可見人的這個坑不單純是個坑,而且是個火坑。這個火坑一直在燃燒,炙烤得我們痛苦不堪。動物在飢餓的時候去尋找食物,在發隋期去爭奪配偶。如果找到了食物,如果交配成功,其餘的事則泰然處之了。人則不同,嫉妒心、虛榮心、權力欲,這些千奇百怪的文明的副產品,雖源於本能卻已經遠離本能。
因為是人,所以就有了不同於動物的“心”;因為有了“心”,所以有了心中永遠也填不滿的坑;因為有了永遠也填不滿的坑,所以有了無休止的痛苦。
聲香味觸法,皆是我所欲,就連成佛的願望,也是一種欲。如果連成佛的心都可以拋掉,所有由心所生的種種欲望還有什麼不可以拋掉的嗎?
結語:欲,一個永遠填不滿的坑。既然永遠也填不滿,就別老站在坑邊發獃。

我們每天都在說:知道了。
因為就這樣至少說了幾百年,所以我們從來沒有為這句話感到不安。
可是坐下來仔細玩味一下,卻不禁驚出一身冷汗。
知道了。了不得,這話說得太大,道是隨隨便便可以知的嗎?說了幾百年的大話而不自知,真可謂妄自尊大。
什麼是道?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日道。”這個獨立於萬物之外又無處不在的東西逼著老子給它強起了個名字。他又說:“道可道,非常道。”連他老人家都說不清,我們還敢妄稱“知道”,想起來真是慚愧。
道,由首和走之組成,古字中(如金文)往往是“首”字夾在“行”中,“行”就是路的意思,這兩種構成,都是首在行走,也就是頭腦在行走。有的時候加一隻手,隸定以後為“寸”字,組合起來即是“導”(導),道和導在古時本來就是一個字。
頭腦在行走,誰的頭腦在行走,在哪裡行走?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古人說“大道無形”,“形而上者謂之道”。這個頭腦如果是天的,那么這個道就是天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包括可知的不可知的;如果是人的,那么這個道就是人的法則,某個人群的甚而社會的法則,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那么這個法則在哪裡行走?天之道不在日月星辰間行走,也不在山河大地間行走,但它左右著日月星辰,左右著山河大地;人之道不在人的行為意識中行走,也不在人的歷史中行走,但它左右著人的行為意識,左右著人的歷史。
剖明一個道字,古人可謂嘔心瀝血。儒釋道三教多少先賢都曾苦苦求索過,當他們豁然覺悟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什麼呢?儒家先賢說:“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佛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老子的《道德經》中的《道經》通篇都在探究道是什麼,結論還是“道可道,非常道”。那么道究竟是什麼,我終於有一點明白,也許大概可能,老實說,我不知道。
結語:道,頭腦在行走。那么究竟什麼是道,老實說,我不知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