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飛”驚人話烏賊(圖)

這樣,烏賊的頭部和軀幹部都有了空氣動力作用面,所以烏賊的飛行就很平穩。 至此,我們便能夠構想烏賊是怎樣飛行的了。 另外,在飛行中它後鰭長長的末端拖在水中,因此,烏賊飛行的距離比飛魚要短得多。

夏季邁著矯健的步伐走來了,烏賊喜不自禁,因為每年的5~6月份是雌烏賊產卵育子做“媽媽”的大喜日子。

烏賊,通稱“黑魚”,頭足綱,烏賊科動物的統稱。茫茫大海是它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它的“兄弟”、“姐妹”較多,有些“兄弟”、“姐妹”有“特異功能”,驚人之舉,即能從水中飛躍而起,沖向天空並在天空中飛行一定距離,甚至能飛到船的甲板上面。

會飛的烏賊能飛5~6米之高,50~60米之遙。

 那么,烏賊是以怎樣的方式飛行的呢?它飛行時鰭是伸開的。它的鰭長在身子的後部,長度不超過軀幹的一半。軀幹向前倒退飛行,這同其在水中高速遊動時的姿勢一致。它的動力是從頸部的特殊管道——水管向外噴水而獲得的反作用力。支持烏賊魚飛行的空氣動力作用在鰭面中心,也就是在距離腹部末端相當於身長的1/5~1/8處。烏賊的重心大約位於身體的中部。飛行時,烏賊將鰭極度伸展,長寬比達1:2.5,鰭尾在空氣的壓力下向上捲起。
更令人吃驚的是烏賊的腕(烏賊魚有5對腕,其中第4對較長,稱作觸腕)。飛行時,其第2第3對腕最大限度地張開成拱狀。腕的中間部其間有一層薄膜清楚可見。這一層膜動物學家們稱作保護膜,其功能是保護腕上的吸盤在快速游泳時免遭水流的傷害。每隻腕上有兩塊保護膜,位於腕的背側和腹側。這層薄膜附著在縱橫支撐的肌肉上,從每兩個吸盤間腕的側面伸開。通常膜寬約與腕錶面上方吸盤的高度相等。因此,兩塊膜正好蓋住吸盤。這種膜能夠幫助烏賊飛行。烏賊從水中躍出時,不僅鰭極度展開,而且張緊的膜差不多蓋住了叉開的腕之間的地方。形成了獨特的“前鰭”,它的面積超過尾鰭面積的1.67倍。這樣,烏賊的頭部和軀幹部都有了空氣動力作用面,所以烏賊的飛行就很平穩。

至此,我們便能夠構想烏賊是怎樣飛行的了。在水中將腕足緊緊疊成錐形,觸腕伸直,鰭緊緊貼住外套膜,把摩擦阻力減少到最低限度,以噴射的方式運動,達到最大速度之後,就斜著身子向上急沖,躍出水面。這時它立即將鰭儘量展開,張開腕,並使之成拱形,張緊腕上的膜,由一塊“投石”一變而為一架“紙飛機”。烏賊的速度此時自然是急劇地增加—要知道空氣的密度比水要小得多,其飛行速度可達9~12米/秒,甚至可達15米/秒,幾乎相當于飛魚的速度。但烏賊不能利用風力在空中隨機應變,作曲折飛行。另外,在飛行中它後鰭長長的末端拖在水中,因此,烏賊飛行的距離比飛魚要短得多。但這樣的距離對於逃避敵害也完全夠了。飛行速度逐漸減緩時,烏賊便摺疊起鰭和腕,又一頭扎進水中,繼續噴射式地游來盪去,好瀟灑,好自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