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靈深處的力量》

《靜:心靈深處的力量》

世間美的事物,總與靜組合在一起。可以說,靜,是美的靈魂。離開了靜,何談美?世界所有的美,都需要一顆寧靜的心來感知。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靜能使你不斷地調整自己、心態歸零,聚百家之長完善自我。靜能使你在困難面前勇氣倍增。靜能使你全身心地舒暢、自由和快樂。靜能使你走進自我,客觀定位,找到滿足自己快樂的人生夢想。世界所有的美,都需要一顆安靜的心來感知在靜中發現美麗,在靜中親近自己,在靜中收穫未來

內容簡介

請記住:永恆的寧靜,是你智慧的真正棲息之所。《靜:心靈深處的力量(精華版)》不是從學術理論的高度,也不善於引經據典,而是從現實生活出發,引領讀者從浮華走向沉靜;從脆弱走向堅強;從驕狂走向謙遜。並以此幫助讀者洗去歲月沉澱於心靈的污垢,讓心靈呈現一貫的純粹和寧靜,得到一張走向快樂之路的通行證。

媒體評論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目錄

第一章水靜則清,人靜則明1.喧囂過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真實的淡泊和寧靜2.人生最高的“靜”界是“物我兩忘”3.靜能使你不斷地調整自己、心態歸零4.不要庸人自擾5.頭腦發熱的時候不宜做決定6.最有誘惑的時候沉住氣7.不以物喜,不以已悲8.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第二章寧靜方能致遠1.累了,不妨找個地方靜靜地坐一會兒2.良好的心境讓人青春常在3.靜心才能專心4.“無為”則無不能為5.心底無私天地寬6.萬物皆有屬性,順其原本,便見世界真諦7.心平氣和好運長8.走好自己的路9.不要著急,退一步海闊天空10.靜下心來想一想就知道:一切皆有可能第三章靜里,才能享受美1.學會欣賞美麗,就是一份靜的體驗2.吾門如市,吾心如水3.安靜的心靈才聽得見花開的聲音4.靜是圖畫,是音樂5.在靜里,人才可能有靈感6.在靜里,才能笑傲人生百態7.在靜里,體驗一份快樂8.虛懷若谷的靜第四章靜若外子,動若脫兔1.行動前有耐心,行動後有恆心2.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3.不飛則已,一飛沖天4.有條有理,方能從容不迫5.一片糊塗一片愛6.高升前先不動聲色地表現自己7.好漢打脫牙和血吞8.夜郎切莫自大,謙遜的人才能靜第五章學會獨處,讓心靈小憩片刻1.在寧靜中,我們才能真正與自己相處2.在寧靜中,真實的聲音才會從心裡流出來3.寧靜給了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的機會4.學會寂寞,讓心不再孤單5.做一回心淡恬靜的“素心人”6.一念成佛,一念成魔7.獨處並不是要做獨來獨往的“孤狼”8.一切隨緣,才有逍遙的人生第六章養生貴在養心,養心貴在靜心1.掃除心靈的垃圾2.除非你去面對,否則內心就不會自動淨化3.人生需要一點自得其樂4.非分之想不可有,非我之物不動心5.跳出局外看自己6.處世而忘世,可以超物而樂天7.不必把自己放在真空里8.知足者長樂第七章戒除浮躁,心態從容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1.浮躁,是你感覺現在不安全2.當你氣惱時,先數到10再說,如果還是氣惱,那就數到1003.戒怒4.放鬆的方式5.快樂,源於你的生活態度6.君子之心,雨過天晴7.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8.用安靜的心態看不安靜的世界,才會有收穫9.掃除焦慮的陰霾第八章靜,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涵養1.保持一份寧靜、淡泊的心胸2.你是微笑的,世界就是微笑的3.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4.遠離世間的紛紛擾擾5.坦然面對朋友的離散6.榮辱毀譽不上心7.貧困,但不潦倒8.先控制自己才能控制別人9.遭到嫉妒冷處理第九章靜,是遇事不亂的成熟1.切莫自己亂了自己的方寸2.錯過花,你將收穫雨3.忘記是人生最大的智慧4.做事要能耐得住性子5.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6.順不足喜,逆不足憂7.沮喪的時候,看看正弦函式圖像8.你所擔心的事情中,有99%本就不會發生9.凡事靜下心來想一想,總會有解決的辦法的第十章找一片寧靜之處1.到一個花草萋萋的地方去2.人生不是賽跑,而是旅行3.身放閒處,心在靜中4.地荒天老,親情不應老5.遠離讓你發火的環境6.培養一些高雅的情趣7.該放下的就放下吧8.命里無時莫強求

前言

寧靜是智慧之源。靜而後能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是一種高貴、典雅的氣質,一種樸素、恬淡的情懷。靜,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命的態度。靜是圖畫,是音樂。靜,是一首心靈的樂曲。一個唱詩班裡傳出齊聲的歌唱,因為那歌聲的悅耳齊聲,帶給人的亦是動態之靜。因為靜,任何的雜聲,都無法介入。置身於一個幽靜的小院,在擠滿花蕾的樹下,品一壺自己喜歡的茶的那種愜意。“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有內心的靜才能使你感受到那份純淨似水的清涼與感動。老子說:“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即只要我們自身“守靜”、“無為”,天下就會相安無事。“守靜”是防止輕率的根基,“無為”是遏制躁動的主宰。人生在世,凡事要靜,靜靜地來,靜靜地去,靜靜努力,靜靜收穫,切忌喧譁。有一天,一個工人不小心把自己的表丟在倉庫里。十幾個同事翻箱倒櫃地找手錶,結果一無所獲,出去吃飯了。此時,一個小孩偷偷進來,伏在地上,靜靜地聽。手錶自然找到了。偌大的倉庫,要找一塊手錶,是有點難度。但大家找,沒有找到,一個人卻找到了;大人找不到,一個小孩卻找到了,而且是很輕易地找到了。

精彩書摘

喧囂過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真實的淡泊和寧靜美食聲色中獲得的趣味常常是顯得很短,粗茶淡飯中獲得趣味才顯得純真。生活本來是一杯白開水,它給人清澈、透明、淡泊的感覺,這就要看你如何去調色;酸甜苦辣成都品嘗,未必不是好事,只有這樣才能咂出真正的滋味。古人有這么一句話:“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在萬籟俱寂的環境中所得到的寧靜並非真寧靜,只有在喧囂環境中還能保持平靜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之性的真正寧靜;在狂歌熱舞環境中得到的快樂並非真快樂,只有在艱苦環境中仍能保持樂觀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類本然靈性的真正樂趣。在現實的生活中,還是需要平淡的生活,淡淡的情感:過多的浪漫,過多的激情,往往使人的身心太疲憊。“平平淡淡才是真,安安樂樂才是福。"這兩句話的意義很深,需要細細地品味。平平淡淡的感覺使港灣寧靜,因為它很平凡,很真實,使人能真正體會到淡淡的幸福滋味。平淡的生活雖然有時讓人很乏味,而只有在平淡中才能體會這生活真正酸甜苦辣鹹的滋味!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就是“保持寧靜、淡泊的心境”的倡導者和受益者。馬季在繼承民族曲藝的同時,也吸收傳統醫學精髓,並作為他的保健良方,瀟灑地生活著。那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馬季忙於傳幫帶,推出年輕相聲演員,可有人勸他:“幹嘛不露露臉,大家都快把你忘了。”他滿不在乎地說:“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幹嘛老讓大家惦記著。要那名乾什麼?誰不知你身上有幾兩肉?”這是一種什麼心境?這就是“動中靜”。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馬季都能保持一種寧靜、淡泊的心態,而這正是養生的高境界,也是他自己的保健良方。“寧靜、淡泊的心境”使人有清醒的頭腦,輕鬆的精神狀態。又比如,年少時,曾經以為轟轟烈烈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直到真正愛過以後,才會明白絢爛之後總要歸於平淡,柔情蜜意之後總要歸於噓寒問暖。只有平平淡淡才會細水長流。到了婚姻階段,兩個有緣的人走到一起,相愛容易相處難,激情過後,剩下的只有各自的性格和脾氣。也許婚姻本來就是一種有缺陷的生活,完美無缺的婚姻只存在於戀愛時的遐想和騙盡無數痴男痴女的小說里。所以,只有夫妻雙方共同去修繕,才能逐漸趨於完美,而這首先就要學會甘於平淡。如何讓自己甘於這種平淡?首先要學會的是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你對愛人厭倦時,或者你們不再浪漫和激情時,又或者你的生活中出現另一個人時,你會怎樣處理?是走出圍城還是默默忍受甘於現狀?婚姻專家的體會是,在平淡的日子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尋找對方身上的優點。愛人從不幹家務但每天都接我下班;愛人很小氣不會買禮物給我,但從不用我擔心家裡的經濟問題;愛人很不懂情調,但見了陌生女子都不願意多說話,讓我很放心;愛人從來不做飯,但從不挑食,吃我煮的東西永遠是津津有味。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每個人都渴望浪漫、情調,但一個人需要愛情也需要麵包!生活是一種心態。佛語中有一句話:“境由心造,煩惱皆有心生。”這話是頗有道理的。由於心態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境遇,在不同的人心中也會造成不同的心境,並產生不同的影響,導致不同的結果。靜心品人生淡泊和寧靜的人,從眼前看可能很平凡,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跡。但是如果從人生的歷史長河中來看,這樣的人一生過得可能最快樂,活得壽命更長,身體更健康,生活更幸福。會隨遇而安的人眼光遠大、胸懷寬闊,把世間的一切變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這樣的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時笑口常開,人緣好,生活愉快。2.人生最高的“靜”界是“物我兩忘”忙碌過後,人都需要安靜一段時間,小憩一下。在讓自己保持安靜的時候,要心神投入,達到“無我”的狀態,否則,思維就會受到世俗的左右,就無法做正確的判斷了。在幽靜的夜晚,守在小窗前,眺望漫天的星斗,守候朦朧的月色,任憑心靈去吟詠,任憑靈魂去飄蕩,永恆和無限盡在一望間,這就是生活的智慧。我國古代哲學家老子說過:“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他的意思是說,我們之所以會有憂患,是因為我們有自我的存在。如果我們忘掉自我,我們還有什麼憂患的呢?古代哲學巨著《莊子》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天,莊子打柴回來,很累,就躺在自己的茅屋旁睡著了。恍惚中,莊子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隻蝴蝶,他感到多么愉快和愜意啊!竟然忘記了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好像來到另一個世界。莊子很驚詫,掐了掐自己的大腿,方知原來是自己。這是《莊子》里一個有名的故事,這個故事一般稱作“莊周夢蝶”。在這個故事裡,莊子不知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子呢?在一般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子是莊子,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這不是莊子的感受。李白《古風》云:“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也就是說莊周與蝴蝶已經“物化”為一體了。莊子已經看不到自己,而是和自然合而為一了。這就是“無我”。莊子的這種“物”“我”兩忘,其實是對老子“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的繼承和發展。關於“無我”,王國維給我們做了很好的闡釋。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云: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值得注意的是,老子這裡的“無我”,不僅是指四肢肉體會“無我”,連精神也要“無我”。愛因斯坦在發現短程線理論前,就經過長期的觀察、測量和計算。他簡直成了“一個中了魔的人”。一次,他從梯子上摔到地上,家人將他抬到床上。可是,愛因斯坦卻仍沉醉在他的理論思考之中,向眾人提出問題:“為什麼下落者要筆直地掉下來呢?”弄得家裡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就是這樣長時間專注地思考之後,短程線理論誕生了。科學理論的創立是“無我”的產兒,藝術作品的問世也同樣離不開“物我兩忘”的精神。一天,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來到羅丹樸素的鄉間住宅。他走進了羅丹的工作室。羅丹帶他參觀自己的近作——一個女性半身像。他審視著這幅作品,對茨威格說:“只有那肩膀上面,線條仍舊嫌太硬。對不起……”說著說著,他就順手拿起一把小刀細心地修起這座雕像,旁若無人地幹了一個多小時,沒和客人說一句話。除了創造他理想中的雕像之外,他把什麼都忘記了,好像天地間只有工作的存在。當他修整完雕像,用濕布將它蓋上,便向門口走去。還沒走到門口,忽然發現了客人的存在。他一驚,連忙說:“對不起,先生,我簡直把你忘記了。”雖然茨威格被冷落了一個多小時,但他卻認識到:“一個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記了時間與整個的世界,這個認識,使我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感動。”靜心品人生現實生活中,工作里的紛爭,為個人利益得失的煩憂所左右;情愛的患得患失,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悲喜;人際的紛繁……累的東西太多!有沒有淨土?有沒有可以歇息的地方?有沒有不設防的交流之地?只有不時地讓自己保持安靜,小憩一會兒,參透“無我”的真正內涵,努力使自己達到“無我”的境界,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擾,才能看清人世的本來面目,才能洞徹人世的來龍去脈,才能跳出人世的紛擾,才能回歸人的本性,就像大夢醒後才知大夢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