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論與實務》

《金融理論與實務》

《金融理論與實務(第2版)》的內容框架及主要知識點時在我們構思時,力求做到現代金融理論與我國金融改革的狀況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概括起來,《金融理論與實務(第2版)》的主要特點有:
(1)內容全面。《金融理論與實務(第2版)》既論述了貨幣的性質、信用、利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基本理論,也結合當今世界經濟與金融的發展,介紹了保險、信託、租賃等知識;既包括了傳統貨幣銀行學的主要內容,也介紹了國際金融學的一些主要基本知識。
(2)理論聯繫實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第2版)》在論述有關金融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同時,努力結合我國及國際的最新金融實踐進行深度分析。
(3)體系有創新。與同類書籍比較,《金融理論與實務(第2版)》新增加了租賃、保險等內容,力求有體系上有所突破。
(4)資料、數據新且翔實,條例我國金融發展實際。《金融理論與實務(第2版)》中的數據儘量採用最新資料,基本上收集到2004年底。內容也儘量採用最新資料,儘量將我國金融機構的最新改革、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最新調整、歐元的運作等內容包括進來,並加大了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分析與討論,儘管這些觀點不一定正確,但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去深入思索的作用。

目錄

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一節貨幣的產生
第二節貨幣的職能
第三節貨幣的形式
第四節貨幣制度
第五節我國的人民幣制度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二章信用及利息
第一節信用關係
第二節信用形式
第三節利息及利息率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三章金融機構體系
第一節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第二節西方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第三節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四章金融市場
第一節金融市場概述
第二節金融工具
第三節貨幣市場
第四節資本市場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五章商業銀行
第一節商業銀行概述
第二節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
第三節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
第四節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
第五節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
第六節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六章信託與租賃
第一節信託概述
第二節國外的信託業務
第三節我國的信託業務
第四節租賃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七章保險
第一節保險及其組織形式
第二節保險的分類
第三節保險契約
第四節保險經營
第五節我國保險業的發展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八章中央銀行
第一節中央銀行的性質與職能
第二節中央銀行制度的形式與結構
第三節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及其操作
第四節我國的中央銀行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九章貨幣均衡和通貨膨脹
第一節貨幣的需求
第二節貨幣的供給
第三節通貨膨脹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十章國際收支與匯率
第一節國際收支及國際收支平衡表
第二節外匯與匯率
第三節國際儲備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十一章國際貨幣體系
第一節國際貨幣體系概述
第二節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三節牙買加體系
第四節歐洲貨幣一體化
第五節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
本章小結
思考題
第十二章金融深化與金融改革
第一節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制度
第二節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
第三節我國的金融改革
本章小結
思考題
附錄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附錄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參考文獻

前言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沒有金融就沒有現代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很大,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工作與生活。特別是2001年底我國加入WRO後,為與國際慣例接軌,我國經濟、金融的改革力度更大,範圍更廣,這些改革政策的實施,對我國的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等均產生了更直接、更深遠的影響。因此,學習和掌握包括國際金融在內的有關金融學的基本知識與基本原理,並結合國際、國內的金融實踐進行分析和運用,已成為現代大學生和各級各類管理幹部必備的基本技能。《金融理論與實務》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編寫的。
我們在構思本書的內容框架及主要知識點時,力求做到現代金融理論與我國金融改革的狀況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概括起來,本書的主要特點有:
(1)內容全面。本書既論述了貨幣的性質、信用、利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基本理論,也結合當今世界經濟與金融的發展,介紹了保險、信託、租賃等知識;既包括了傳統貨幣銀行學的主要內容,也介紹了國際金融學的一些主要基本知識。
(2)理論聯繫實際。本書在論述有關金融基本理論與知識的同時,努力結合我國及國際的最新金融實踐進行深度分析。
(3)體系有創新。與同類書籍比較,本書新增加了租賃、保險等內容,力求在體系上有所突破。
(4)資料、數據新且翔實,符合我國金融發展實際。本書中的數據儘量採用最新資料,基本上收集到2007年底。內容也儘量採用最新資料,儘量將我國金融機構的最新改革、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最新調整、歐元的運作、美國次級債危機等內容包括進來,並加大了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的分析與討論,儘管這些觀點不一定正確,但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激發讀者去深入思索的作用。

精彩書摘

第一章貨幣與貨幣制度
第一節貨幣的產生
二、貨幣的產生
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在其作品《威尼斯商人》中有一段經典台詞:“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醜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以諷刺的手法描繪了貨幣的威力。那么,貨幣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
人類社會有百萬餘年的歷史,但貨幣的歷史才數千年。在此之前的漫長歷史中,人們一直生活在沒有貨幣的社會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人類社會初期,人們的勞動是直接根據整個共同體的需要並在共同體的統一指揮下進行的,勞動產品歸整個共同體所有,並由共同體統一分配。這時不存在商品交換,自然就不存在貨幣。在原始社會末期,特別是奴隸社會,由於社會化生產與分工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剩餘產品增多,開始出現了商品交換。隨著商品交換的不斷發展,逐漸地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一種商品,固定地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就是貨幣。因此,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髮展的產物。
初期的商品交換,是實物性的交換,交換的規模小、效率低。隨著生產的發展,分工的深入,進入市場交易的剩餘產品種類增多,數量增加,交易頻率上升,使得簡單的物物交換的缺陷逐漸暴露出來。要實現物物交易必須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是需求的雙重巧合,二是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巧合。但事實上,交易雙方在交易產品的品種、數量、質量需求及時間地點上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交易難以順利進行;同時也沒有統一的價值計量單位來衡量各種產品和勞務的價值。這種產品和勞務交換的困難和矛盾客觀上促使了作為價值計量標準和交易媒介的貨幣的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