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野人的足跡》

《追尋野人的足跡》

這部書記錄了中國22位環保人士,大多數是以民間身份投身與關愛地球、關愛自然這項看起來對個人利益幾乎沒什麼增進的大事業中。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追尋野人的足跡追尋野人的足跡

這是一部中國民間環保史記”,講述了作者的一些有“野性”生活的朋友所經歷的環保故事。

全書正文共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環保的領軍人物;第二部分是中國西部江河的守護者;第三部分是和野生動物打交道的人;第四部分是他們關愛的是自然;第五部分為“我”的記者同行。

作者簡介

汪永晨,女,198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系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記者;民間環保組織“綠家園志願者”召集人。

從事新聞工作以來,跑遍中國各省及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十幾個國家。製作的廣播特寫《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走向正在消失的冰川――寄自長江源的家書》、《百歲老人和她的渡口》三次獲亞洲太平洋廣播節目大獎;1999年獲中國環境獎“地球獎”,隨後將所獲兩萬元人民幣獎金捐給中華環保基金會,設立了“綠家園教育基金”。2000年被國家環保總局評為“環境使者”。1996年創辦了“綠家園志願者”民間環保群體。在中國開創了民間觀鳥、觀樹、領養樹等活動。並開始組織志願者到沙漠、黃河邊、長城腳下種樹,在長江邊保護瀕危動物白鰭豚、開闢了綠家園綠色耕種營地、綠色講座“周三課堂”和環境記者沙龍。目前參加綠家園志願者活動的有近5萬人次。1996年開始發燒攝影,並用鏡頭記錄下了大自然的壯美及現狀。特別是1998年9月徒步走進長江源頭,近距離地接觸了母親河的發源地-姜古迪如冰川、江源的網狀水系和生活在江源的人家;1999年隨國際科學考察船在北極,拍攝到北極的白晝和蹲在冰蘑菇上的北極海象、游出北冰洋的北極熊;2002年8月,在南非參加世界可待續發展首腦大會期間,拍攝到了南非最具代表性的五種野生動物“犀、獅、象、水、豹”;2002年10月,在西藏阿里的羌塘自然保護區,更是把上萬隻藏野驢和上千隻藏羚羊奔跑時的氣勢,用鏡頭記錄了下來。

圖書特色

他們都來自民間,都出於自願自發。他們有的與國際環保界的知名人士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有的在中國率先打起了保護被污染,與被傷害的群體的大旗;有的從教育入手,以學者的思維,志願者的胸懷把自己“流放”在大山中,感悟自然,感悟民情,讓環境教育植根於民間;有的從保護大熊貓開始,到用藏傳文化以神山聖湖的名義宣揚人與自然的關係;有的在青藏鐵路上為遷棲中的藏羚羊攔車,為退縮的冰川打樁標記,讓後人知道冰川曾經在哪裡;……本書為我們講述的就這些中國民間環保大使們的公益故事。

對作者的採訪

這部書記錄了中國22位環保人士,大多數是以民間身份投身與關愛地球、關愛自然這項看起來對個人利益幾乎沒什麼增進的大事業中。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的當下,本書的作者汪永晨和她這22位同道者,無疑是不合俗世價值觀、有著堂吉訶德氣質的理想主義者。這類人,是孤獨的一群,而他們的眼光和足跡,又突破現代都市的羈絆,投向廣袤而日益殘破的大自然。
所以,汪永晨打趣說,這是一群“野人”。以梁從誡的年齡和他從事環保的資歷,名列“野人”之首,實至名歸。而“表親”之說的來歷,和“野人”的自我認知亦是相當匹配的: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華,在桂林與梁從誡會面,梁先生贈給他一張滇金絲猴母子的照片,並告訴他這個物種僅存不足1200隻,這是靈長類中除人類之外唯一的紅唇動物。機智的柯林頓打趣道:“喔,這是我的表親。”
當多數人還在為柴米油鹽或者職位與名氣這些尋常利益而殫精竭慮去追求時,一些人去關注類似金絲猴這種人類“表親”的命運,似乎顯得太不切實際。但當仔細讀完汪永晨筆下這22位環保人士的故事後,會感覺到,這些理想主義者,並不是沉浸在玄而又玄的宏大話題中,而是以務實的態度、紮實的作風,做好一件件小事,所涉及的,卻是關係到人類終極命運的大課題。在許多地方政府視GDP高於一切的“拜物教”盛行的今日中國,從事環保事業,更是甘苦自知,種種辛酸難為外人道。
筆者有一次曾和汪永晨聊起“環保”。我對她說,在中國“環保”的概念上炒得很熱,連食品企業為推銷商品做廣告想方設法和“環保”聯繫起來。但實際上無論在一些地方政府還是一些社會人士的眼裡,卻又很冷。我說,中國人有著珍愛生命、敬重自然的傳統。珍愛生命的傳統於是催生了形形色色的“養生學”,這種“養生學”的核心目標是讓自己如何生活得更健康幸福,如何能延年益壽。看看這幾年“養生學”的書和講座那樣的火爆,就可知多數國人對養護自己生命是多么在乎。而這一傳統的後半部分即敬重自然,應該是一種“大養生”,是在養護地球,養護自然。這種“大養生”比起“小養生”來說,可謂冰火兩重天。汪永晨很認同這種看法。她說,沒有“大養生”,“小養生”是脆弱的。試想,一個人生活的環境被惡化,空氣中汽車尾氣過多,飲用水被污染,生長糧食和蔬菜的土壤里重金屬超標,無論他如何重視“小養生”,注意飲食有節,並勤於鍛鍊身體,或者花大錢去買各類保健食品,也很難獨善其身。
我想,汪永晨所說的這個道理,大多數人不是不懂得。但對單個人來說,或許以為“環保”是一種系統性強、見效慢,需要大投入的公益事業,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而環保一旦為害,也非自己個人來承受。因此,這類“大養生”事業遠不如做好“小養生”更實惠,更有效。對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現實往往是很無奈的。汪永晨和她的同道者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承認個人力量有限,但他們相信做總比坐而論道要強。阻止一個危害環境的項目,幫助受害者打好一場環保官司,讓一個不顧環保只講GDP的官員之言行公之於眾,就是為環保盡一份力量。對環保事業,盡一個公民的責任,盡一個地球人的責任,不需要多么高調,從垃圾分類的小事做起即可。許多人明知環保的重要性,但只願做環保的旁觀者,不能不說和中國曾長期處在官府主導一切、個人對公共事務難以置喙的臣民社會有關。而每個人,積極來參加與自己利益關係密切的環保事業,或許是建設公民社會的一條重要路徑。
梁從誡的祖父梁啓超,是一位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影響的大人物。他早年致力於政治改良,目的是希望建立一種讓中國人生活得更好的社會制度。梁從誡的父親梁思成,為保護中國的古建築費盡心力,然含恨而終,其目的也無非是要捍衛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文化傳統不滅才談得上文化的尊嚴。梁從誡和其祖父、父親相比,事功或有不同,但其致力於環保的目的,和其父祖沒什麼區別,也無非是使這塊古老土地上的人,在新的世紀能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本書作者和本書所記錄的22位環保人,他們為“大養生”無怨無悔,目的何嘗不是如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