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年華》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農耕史,其實是農人一鍬、一鋤刨出來的,是用犁耙耕出來的。 農民的“鋤鐮犁刀鍬鏟耙”,就是他們手腳、肩腿的延伸,是他們智慧的著力點。 ”農人心目中,開鐮是件神聖的事情,憑一柄彎鐮,落一地汗水,多少倉廩足。

編輯推薦
皓首始憶兒時樂,從前況味正漸消,離鄉入城數十載,猶夢稻花一畦香。——讀《農耕年華》,童年的一幕幕躍然紙上。還記得叉魚的快樂嗎?還記得貨郎擔的豐富嗎?還記得插稻秧、漚塘泥、堆草堆的辛苦嗎?還記得母親納鞋底的心意嗎?中國農村,好似慈母,我們永遠不可能隔斷和她的血肉相連。
本書為江蘇人民出版社《鄉愁鄉韻系列》首批推出作品之一。
內容簡介
作者將自身對農耕文化的豐富積累,對農耕、農村、農業、農民的深厚感情灌注到這部散文作品之中,那些即將消失的農耕形式或已然消失的農耕形式,在每一篇短文中得以保留,踩水車、推烏頭、漚制草塘泥、打連枷、消夏……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書中還大量介紹了與農村生活息息相關的農時節氣、農家菜餚、農村行當,鄉土氣息十分濃厚。
作者簡介
沈成嵩,曾任江蘇省金壇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金壇市文聯主席、金壇日報社黨組書記、總編輯。江蘇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家學會會員、中國寫作學會會員.江蘇省民協、記協理事,江蘇省縣市區新聞中心工委副主任、秘書長,常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王喜根,現為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江蘇經濟報副總編輯。
兩位作者都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的生活積累.創作並發表了大量有鄉土氣息的民俗作品。
目錄
農具漫談
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斛桶
籮筐
釘鈀
連枷
扁擔
農船
水車
洋龍
烏頭
畚箕
蓑衣
草鞋
雞公車
牛車篷
秧馬與秧船
糞桶與料勺
品評農時
引子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正月新春忙過年
鶯飛草長二月天
陽春三月百花艷
四月初夏芳菲盡
五月榴花紅勝火
映日荷花六月紅
七月流火報秋信
中秋八月桂花香
九月重陽話登高
十月立冬曉霜濃
隆冬數九梅花開
臘月除夕盼團圓
農諺農事和田歌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農時節氣是農耕文化的結晶
行當趣事
做田埂
挖排水溝
罱湖泥
漚草塘
堆草垛
上河工
扳罾
叉魚
籪蟹
放蜂
耥蜆
擺渡
打蒲包
扎草窩
殺豬
閹雞
磨豆腐
燒窯
酒坊
醬園
銅匠
鐵匠
錫匠
車匠
篾匠
皮匠
白鐵匠
補鍋
裁縫
箍桶
補缸
拾屋
貨郎擔
造紙
剃頭
炮仗店
棺材店
染坊
修傘
漁船
放鴉
放排
縴夫
幫船
算命
媒婆
接生
牙醫
賣老鼠藥
鄉土鄉風
舞龍
舞獅
唱麒麟
踩高蹺
打蓮湘
打腰鼓
盪湖船
河蚌舞
剪鞋樣
年蒸
壓歲錢
中秋
裹粽
算盤
窯貨店
草焐
捶石子
捻線
拾麥穗
安豆餅
炒小圓子
子孫餅
薺菜湯圓
油糍
草爐燒餅
老菱
炕山芋
麥芽糖
甜蘆粟
冰糖葫蘆
炒米糖
賣爛藕
麥蠶
風雞
後記:留住鄉愁
試讀章節
農具漫談
農耕文明的活化石
說“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史”,這話不過分。
而說到農耕史,歷代“農桑筆記”之類的史料文字當然是重要的線索,但人們眼前更多“物化的活史料”往往會被忽略——那就是各式各樣的農具。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農耕史,其實是農人一鍬、一鋤刨出來的,是用犁耙耕出來的。
農民的“鋤鐮犁刀鍬鏟耙”,就是他們手腳、肩腿的延伸,是他們智慧的著力點。甚至可以說,農具就是農民身心的一部分,是人與自然“相互博弈之後的相互饋贈”。
我們今天吃到的麵包、麵條、饅頭,都是麵粉、米粉製成的,但將稻米麥粒加工成粉,幾千年前卻讓人費神費勁。開始人們只能用石頭將穀物壓碎,後來又把穀物放在石臼里用杵來舂搗。這可能就是最早的糧食加工了。
春秋魯班發明了石磨:兩塊堅硬圓石上,鑿些密密的淺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轉動,就把穀物磨成粉了。杵臼的上下運動成了磨的旋轉運動,杵臼的間歇工作成了連續工作,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
中國農具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的木石制農具、奴隸社會的青銅農具和封建社會的鐵制農具三階段。
最古老的挖土工具,是由挖掘植物根部的尖木棍發展來的。尖木棍下端安一橫木,便可以用腳踩,使之容易入土,這便是“單尖耒”,後來又衍生出“雙尖耒”。又在這基礎上改進為扁平的寬刃,這就發明了“鏟”、“鍬”、“耜”、“鋤”。
收割穀物的“鐮”,是受動物尖利牙齒的啟發而創造的。先是殼鐮,而後是石鐮、青銅鐮、鐵鐮,並發明了“鋸齒鐮”。在商代,鐮被綁在竹桿上,成了進攻的兵器,到了宋代則成了專門對付馬腿的鉤。“鉤鐮槍”成了岳家軍打敗金兵“連環騎兵”的專用兵器。
比青銅還要堅韌鋒利價廉的鐵出現後,很快,鐵制農具代替了石器、木器、青銅器農具。
唐朝出現了操作靈便的曲轅犁,它特別適用於我們南方的土質粘重、田塊較小的低洼水田,為大面積種植水稻奠定了基礎。而耙的發明,使水田泥土破地更碎,打得更糊,有利於農民插秧落谷。
唐朝人很聰明,他們還發明了腳踏的和牛轉的水車,解決了水田提水灌溉的難題。明清以後,又發明了風車,繼人力、畜力、水力之後,又用上了風力,這在中國的農具史和能源使用上是個突破。
加之風扇車的出現,利用鼓動的空氣,分清不同籽粒,扇去谷糠,形成了中國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體系,極大提高了生產力。
中華民族是聰明智慧的民族,中華農耕文化的創造發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就走在世界的前列。據資料記載,耕翻的犁耙,比歐洲早了二千五百多年;收割的鐮、勾,比歐洲早了二千多年;灌水的鏈斗水車,比歐洲早一千六百多年;農產品加工的石磨、風車比世界早一千五百多年……早在七千年前,我國就有了水稻,比日本早四千四百多年;早在五千多年,我們的祖先就知道植桑、養蠶、繅絲;公元前五百年,絲織品就出口到古羅馬帝國,被歐洲貴族稱為“軟黃金”……這些都充分表現了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表現了我們民族富於創造的科學精神。
雖已進入機械化、電器化時代,但在鄉村仍保留著一些石磨。磨麵粉、磨芝麻、磨豆腐,居家主婦們都知道“小磨麻油”就是比機械加工的香。
而鄉村仍在使用的農具,又何止石磨?許多地方的農耕中,還能偶見犁、耙、碌碡、風車、水車、扁擔、杴、糞桶、農船等等舊式農具。這些都是農耕社會生產力組成的重要部分,是農耕文化的“活化石”。
為了讓人們記住這些“活化石”,我特選一些常見農具、用具,作一小傳,使大家能夠“管中見豹”。

講到農耕文化,第一個要說的就是犁,這犁,從石器時代的石犁,到青銅器時代的銅犁一直到如今的木犁、鐵犁,甚至還有皇帝御用耕田的“金犁”。
有一首民歌說:“二月二,龍抬頭,天子扶犁臣趕牛,正宮娘娘送午飯,宰相覆土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在北京先體農壇,過去有一個“御耕台”,就是皇帝每年“二月二,龍抬頭”那天,親自扶犁,耕種“一畝三分地”的場所。當日上午,天子率百官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設棚懸彩,並配有樂隊、唱工百餘人,奏樂,唱《三十六禾詞》”,圍觀者萬人。
這一畝三分地的土,都是選用的肥田熟土,事先用籮精心篩選過,又肥又松又軟,這樣皇帝耕起來,才輕鬆愉快,毫不費力。御耕時,皇帝左手執黃尤絨鞭,右手執金龍犁,兩位老農牽牛,戶部尚書幫著扶犁,來回耕三趟,就禮畢。然後,三公五耕,卿侯九耕,文武百官也來耕個十幾下,這犁田的任務就算完成了。這每年一度的“御耕”,據史料記載,約耗銀九百兩,相當於一千人一年的口糧。
農民犁田,可不是這樣輕鬆,在集體生產時,隊里的犁田手,都是種莊稼的老把式,他不僅十八般農具樣樣精通,而且種稻、種麥的一百二多種農活樣樣在行。
每到耕田季節,耕田手就會破曉起床,緊犁轅,裝犁鏵,上犁頭,套犁扣,絞犁索,執犁鞭,扛著犁,牽著牛,下田耕地。
“啪”!耕田手一揮牛鞭,就像是在牛背上炸響一個炮仗。這很有講究,這鞭梢緊貼牛毛而過,既趕了牛,但又不傷著牛,這就是“絕活”。
然後犁田手又唱起耕田號子:“嗨……哎……嗬……,哎……”這聲音清脆宏亮,在山谷中迴蕩,只見黑黝黝的土在腳下滾翻,不一會兒,就犁開了一大片。
犁,作為一種農具,留存於世,距今已有近6000年的歷史,最初農民是用木棒、石器挖墾土地,叫木犁、石犁,到春秋戰國時,才出現了鐵犁,到了唐代,我們江南水田耕作,才使用“曲轅犁”,提高了農民耕田的水平,它標誌著中國耕犁的發展史進入了成熟階段。到了明清時期,又對犁加以改進,使犁轅縮短、彎曲,犁的結構更加輕巧、靈活,也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在拖拉機沒有出現前,我們還發明了雙輪雙鏵犁,這已經有點半機械化了。
有一個成語叫“鑄劍為犁”,敵對雙方化干戈為玉帛,遠離戰爭,將打仗的錢節省下來,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據說在聯合國總部還專門製作了一幅“鑄劍為犁”的浮雕,呼喚人們熱愛和平,發展經濟。

由南向北的麥收已近尾聲。
金黃色麥浪里,成百上千的收割機在吞穗吐粒,它們現在是麥收時節的主角了。
早先麥收的畫面上,少不得關中平原的“麥客”,以及他們手上那張銀晃晃的鐮刀。
“四月小滿,黃穗在田。”農人心目中,開鐮是件神聖的事情,憑一柄彎鐮,落一地汗水,多少倉廩足。
其實在古希臘神話中,鐮刀也早就是“豐產之神”克洛諾斯的標誌。
用鐮刀和鐵錘繡在中國共產黨的黨旗上,作為工農象徵,應該說主事者是動了腦筋的。
鐮刀在農耕文明中,是農民勞作的主要生產工具,它可割可剮,可鉤可削,可砍可斫,可挑可劈,用途非常廣泛。
從娃娃下田割豬草,到巧媳下園挑青菜;從青壯年上山砍柴,到老年人在家前屋後修樹枝,都要使用到各種式樣的鐮刀,那鋸齒鐮、月芽鐮、平刃鐮、長柄鐮、小鏟鐮等等,在鐮刀家族裡,據說有百多種。
我在基層工作時,曾結識一位打柴的朋友。他每天頭遍雞叫就起床,把鐮刀磨得能照見人臉,吃罷早飯,在懷裡揣幾個熱山芋,就踏著晨霜和朝露,扛著扁擔和繩子上山砍柴了。
不管山高路遠,他總能在人跡稀少的大山深處,割回一擔擔紅茅山草。手裡那把長柄鐮刀,非常擅長“吃草”:在他奮力手舞時,只聽嚓嚓嚓嚓,銀光閃處,一堆堆、一叢叢山茅草紛紛倒地,順手三劃兩劃,用山藤一捆一紮,就是一個捆得結結實實,齊刷刷、圓滾滾、胖乎乎的草捆子,用腳一踢就順勢滾下山坡。
砍、拉、削、舞、斫……鐮刀在他的手裡,簡直就是一個吃草器、割草機。
聽這位割山草的能手說,他手裡這把鐮刀救過他兩次命。
一次是在一個風雪夜之後,他在山崖上砍柴,突然腳下一滑,一腳踩空,竟從山崖上跌落下來,他嚇昏了,耳畔只聽呼呼風響,但他一個勁地揮舞手中的鐮刀,也該他命不該絕,碰巧讓他鉤住了長在半山腰上的一棵松樹,他使勁吊住鐮刀,爬上了松樹,然後撕碎身上的衣服,搓成繩子,慢慢地系下山來。
另一次是他在荒山割草行走間,猛地覺得後面有一個人搭上了他的肩膀,從太陽光照的影子裡,他發現了一條拖在後面的長長的尾巴。
他知道遇見了兇狠的狼。這時絕不能回頭,一回頭狼就會順勢一口咬住他的脖子,他不緊不慢地走著,猛地向背後砍上一鐮刀,惡狼“嗷”地一聲慘叫,留下一攤血跡,轉身就逃,“哪裡走!”山里人一個飛鐮斫去,把狼頭砍下來半個。
這把鐮刀從此成了他的好兄弟、好夥伴。臨終,他吩咐家人將鐮刀伴自己一同入墓。
開鐮是件辛苦事。白居易有“觀刈麥”的田園詩說:“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復壠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向田去,丁壯在南崗;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昔夏日長。”好一幅全家老少忙麥場的夏收圖。
開鐮,也是農人盛大的節日。面對著黃澄澄、翻滾滾無邊的麥浪,人們拿著鐮刀,來到豐收的田邊,習慣地摘下一兩個麥穗,然後用手一搓,嘴一吹,兩手一上一下一揚,一粒粒光閃閃飽綻綻的麥粒就在手掌中跳躍,放進口,慢慢咀嚼,那芬芳、青香的氣息就攝入人的五臟六腑,香甜,更醉人。
好的刀手,用鐮刀割麥子,如春蠶噬葉,風捲殘雲,一斫就是一大塊,一拖就是一大片,割得快、割得齊,麥椿短,不帶泥。
鐮刀上像是長了眼睛,在收割淨的麥垙上絕不遺下哪怕是一株兩株田角地邊的短穗小穗。一趟割到頭,身後就留下一個個或立、或臥、或倒或仰的麥捆子,像是“麥娃”們在藍天白雲下翻筋斗、疊羅漢。
鐮刀正逐漸被收割機取代,但開鐮時節的勞動場面,依舊是值得珍存的一幀美麗畫卷。

鋤頭,可除草、翻土,作為南北都使用的一種農具,存世已五千多年歷史。
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使用石鋤來鋤地。《秦本記》上就有“秦人荷鋤”的記載。
我沒統計過到底有多少種鋤,據我所知,有開山鋤、採藥鋤、鋤草鋤、板鋤、平鋤、條鋤、尖嘴鋤、月牙鋤,甚至還有林黛玉葬花用的花鋤、黃梅戲中《打豬草》的“打草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兒時就知道農民鋤地的艱辛和糧食的金貴。
後來讀史,知道早在五百多年前的元朝,農民就組織過“鋤社”:十幾戶農民組織起來,“拌工鋤地”,使缺勞力的農夫也能獲得豐收。
這比毛澤東提倡的農業合作化早了五個多世紀,說明我們的先人早就懂得“互助合作”抱團生產。
下鄉參加農業勞動,農民手把手地教我使用鋤頭。鋤頭能削、能刮、能挑、能劈、能鏟、能挖、能勾、能築、能斬、能撩、能拾、能翻……鋤頭在農民的手裡千變萬化,使農耕文化結出累累碩果。
鋤頭底下三分雨。鋤,不僅能除去田中的雜草,而且能鬆土保墒,使土壤里的水分不易蒸發,能在抗旱中發揮作用。
鋤頭底下三分肥,是指農人早起,用鋤頭拾糞,不管“凍三九”,還是“熱三伏”,天剛破曉,就有農人背起糞筐,跑田埂,上山坡,溜河灣,像尋覓寶貝一樣,荷鋤拾糞,給莊稼積蓄肥料。沒有糞臭哪來谷香,糞肥,是如今任何化學肥料無法替代的。
如今,農村實行機械化,但是農民仍然離不開鋤頭,大片的土地可以用機耕,而邊邊角角,機器無法轉身,鋤頭就有了用武之地。
常州有許多園藝工具廠,專門為日本和歐洲生產園藝鋤頭,和小鍬、小鏟配在一起,作為人們侍弄花草的工具。
這小小的花鋤,進入城市,進入高樓大廈,進入屋頂花園,進入城裡人的陽台,仍在發揮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鍬,常規農具,用於開溝、翻土。鍬,和水利建設結下不解之緣,不管是大運河、淮河、海河、黃河,都是千千萬萬農人用鐵鍬挖出來的。
在手工勞作時,農民用鍬開草塘、挖排水溝。轉秧田放水、排水、管水,整修田埂,開缺口、堵漏、防漏,能扛鍬的都是十級工的勞動力,是種田的好把式。
我認識一位來自里下河的“鍬王”,他使用的是一把祖上留傳下來的大鐵鍬,他爸爸用這把鍬,修過長江的江堤、運河的河岸,也治過淮,棗紅色的鍬柄上,溜光得滑,閃著光澤,記錄著歲月的滄桑。
六十年代開大運河,我見識過“鍬王”的厲害。他挖出的土塊,平平整整,四角方方,不破不碎。每塊約七八市斤。一副糞箕,一頭裝五塊,每擔七八十斤。這是在“拿河心”,從下坡到上坡,有三十多個台階,要爬上去倒土,擔子可不輕啊!
有位長著一臉橫肉的中年人,要和一個小伙子比賽挑擔的工夫,在糞箕內裝了二十多塊土,這擔子可有一百八十斤。那中年人有股子“蠻勁”,腰一彎,憋紅著臉,使勁把擔子挑上去了。接下來,輪到小伙子起擔了。正要裝土時,“鍬王”說“慢”,要小伙子將糞箕放到十五級的台階上去。說時遲,那時快,“鍬王”起土時,兩臂一揚,一塊濕粘土便越過眾人頭頂,穩穩噹噹地落在小伙子的糞箕內,緊接著一塊跟著一塊的“飛泥”從天而降,將小伙子的糞箕裝滿了。
這“鍬王”飛土入筐的絕活,將眾人看呆了,要知道,這自下而上的揚程足有五米,這鍬上的力道、準頭可不是一年兩年練出來的啊!人們異口同聲地叫道:“神鍬”,“鍬王”,真正的“大力士”!
小伙子輕輕巧巧地把這擔土挑上去了,他少爬了一半的台階,關鍵時刻“鍬王”幫了他的大忙。
“年輕小伙子,正在長筋骨,把這擔土挑上去了,壓出毛病,可不要害人家一輩子!”“鍬王”一席話將那位中年人說得滿臉通紅。
抗洪排澇時,我跟隨“鍬王”巡查圩堤,他不緊不慢,一步一步從堤內看到堤外,這時,堤外河水漫漫,濁浪翻滾,而堤內卻禾苗青翠,炊煙裊裊。這時我突然發現堤內有一處在往外冒清水,他用鐵鍬輕輕一挖說:“不要緊,這是鼠洞蛇洞,於大堤無礙,水漏完了就沒事了。”但當走到一處堤內冒渾水時,他立即叫我敲鑼報警,說:“此處很危險,堤下有灌涌,要下河排險,打樁護堤。”很快搶險隊來了,在他的指揮下排除了隱患。我真感到不可思議,他那把神奇的鐵鍬仿佛長了眼睛,能洞察一切。
說到鐵鍬,在《水滸》上有位英雄好漢九尾龜陶宗旺也是用的一把鐵鍬作為兵器,鍬,既是農具,也是武器。
其實,我們部隊的戰士,每人也都有一把工兵鍬,這鍬能挖戰壕,也能在近距離和敵人肉搏時當武器使用。據資料介紹,現代軍用鍬有幾十種用途,能砍,能挖,能斬,能切,能鋸,能削,能量,能剪,能摳,能攀……簡直就是一把“軍用萬能鍬”。杴
看姑娘的針線活看過肩,瞧小伙子的種田本領看揚杴。
這是在農耕社會,鄉下人相親的兩大絕竅。
大姑娘能在剪裁衣服時,學會了過肩,說明這是位巧姐,什麼針線活也難不了她。
而種田的小伙子,如果能在場頭上,手握揚杴揚場,同樣說明這是位種田的好把式,耕耖犁耙,場頭船上,什麼樣的農活也拿得起來。
一個村上,上百戶農家,會得揚場的也就是七八個人,都是些巧農民,屬於拿十二分工的頂尖勞動力。
秋糧收割後,經過脫粒、暴曬、過篩,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揚場了。
在生產隊集體勞動時,場頭堆放著一座座金燦燦的糧山。
揚場的人,手拿揚杴,站在上風頭,不緊不慢地把糧食向空中拋灑,揚杴揚起來,糧食在半空中像天女散花一樣,迎著陽光,向下撒去,真箇是“滿天穀雨紛紛下,不盡糧流滾滾來”。根據重物先落下來、輕物後落下來的原理,籽粒和穀物的枝蔓、葉片和空癟粒在半空中就分開了,飽滿的穀粒在空中嘩嘩抖落,落在上風頭的是糧食,落在下風頭的是淘汰出局的雜物。
涼爽的風呼呼吹著,漫掃帚的人頭戴帽子,包裹頭巾,站在被揚出來的糧堆下面用掃帚一下一下地漫著,他一下一下漫掉了浮在穀物上的雜物,隨著揚杴的起起落落,他慢慢地漫出了一座金山。
同樣是一穗稻穀上結出的稻穀,經過揚杴的考試,在風的公正裁判中,有的自信落下,有的灑淚出場。
手握揚杴的勞力,看似不緊不慢,而實際上非常費勁,完全靠腕力和巧勁,這一抬手,一揚杴的穀物被拋向高空,一條金黃色的弧線尚未落下,第二杴的穀物又拋上了高空,如此一杴接一杴,一道弧線聯著一道弧線,一時一刻也不能停頓。
人們計算了一下,一堆穀物總有上萬斤,每杴只能揚起三五斤,一個下午,揚谷手要起起落落兩三千次,按每分鐘揚五次計算,至少要連續乾六七個小時。
這樣的功夫,可不是一年兩年練出來的。
更為難得的是,揚谷手既要迎風揚谷,更要能揚無風谷,這揚無風谷,揚谷手的拋物線要拋得更高,而且要拋成一個彎彎的月牙形,靠空氣的流動,形成自然的風力,將穀物和雜物分離開。這空氣的流動,就是靠拋向空中的穀物撞擊的。
麥收和秋收的揚場是鄉村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揚谷手的舉手投足之間就是一門精彩的農藝表演。
這時,打穀場上經常圍了許多孩子,他們也學著大人模樣,用小手抄起一把把穀物,向空中拋去,他們長大了也想當一名揚谷手,來繼承祖輩、父輩的事業。

提起磨,就使我想起錫劇《雙推磨》的詞:“磨兒磨一磨,黃豆拗一拗,豆子進磨銀漿四面冒。”
以磨坊有關的戲劇,怕有幾十個,有京劇《磨坊產子》、歌劇《紅磨坊》、評劇《趙五娘》、甬劇《兩兄弟》、越劇《磨坊會》等等。
還有電影《磨坊灣灣》、紀錄片《磨坊的快樂》、鋼琴合奏曲《磨坊會》、法國小說《磨坊書簡》、世界名畫《磨坊十字架》、《埃克河邊的磨坊》,創作於1883年的法國畫家雷諾瓦的印象主義油畫《紅磨坊的舞會》,1990年的拍賣價值高達7810萬美元。
在《紅樓夢》第五十回里,還有林黛玉為“小毛驢拉磨”寫的謎語:“綠耳何勞縛紫繩,馳城逐漸勢猙獰,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明。”
我記得還有一張毛主席在陝北幫農民推磨的攝影作品,領袖和老鄉邊推磨邊親切交談,十分傳神、感人!
與磨坊有關的文化還有許許多多,在我所撰寫的農具與家具系列裡,還沒有哪一件如此與文化緊緊相連,息息相關,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完全可以成立一個磨文化的研究會。
磨,有用水力的、畜力的、風力的和人力的四種,當然,如今還有機械的、電力的。
我曾有幸參觀過這一個磨展覽館,從幾噸重的石磨,到幾斤重的手磨,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竟有五百多鍾。
磨是我國最早發明的,它比西方早了1500多年,馬克思曾說:“中國的石磨,是人類最先使用機械原理的勞動工具”。
我從小就是從碾坊里度過的,我奶奶養了五個兒女,三個女兒、兩個兒子,子女長大後,她就靠一個石磨的碾坊維持晚年的生活。
碾坊是專門碾米的作坊,有五六間房,碾盤、碾槽、碾道,一個五六百斤重的石碾盤,靠牛力牽引,牛的主人出人工、牛工,奶奶出碾坊,碾一石米給五升米的工錢,奶奶得到一半的報酬,一年下來,也有十幾擔米的進項。
我在還沒有讀書前,奶奶整天就帶著我在磨坊里看牛拉磨,這水牛是被蒙上眼睛的,上了磨道,就“兩眼一抹黑”,永遠有轉不完的圈。可也有偷懶的牛,老是停下腳步,不是“尿”,就是“屎”,所以從小就聽說“懶牛上架屎尿多”的話。還聽說過“盲牛拉磨瞎轉”、“老牛啃磨嘴硬”、“卸磨殺牛沒良心”等等的歇後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