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

《警世通言 喻世明言 醒世恆言》收錄了描寫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及人情世態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三言”“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薈萃了宋、元、明三代流行於民間的話本小說和擬話本小說的精華,代表了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明朝後期是一個色彩鮮明的時代,逾越禮制、張揚個性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這種世風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文學創作。雖然作者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他為後人留下的藝術珍寶卻注定在輝煌的中國文學史上綻放永恆的光芒。但願讀者們在閱讀“三言”時,能夠感受到這份不朽。

內容簡介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中收錄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駁雜,大多描寫市井百姓的平凡生活。故事完整且精妙絕倫,情節曲折且細節豐富,人物刻畫細膩且入木三分,語言生動且自然流暢,或講人世間的恩怨糾葛,或講男女間的婚戀故事,或講審場中的爾虞我詐。其中有對愛情和友誼的讚頌,也有對忘恩負義、不忠不孝等行為的痛斥;有對貪官污吏的批判,也有對正直清官的讚揚;亦不乏離奇浪漫的神鬼之事。總之,馮夢龍以最通俗的語言,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當時普通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以婚戀為主題的作品是“三言”中不可不提的亮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崔待詔生死冤家》、《唐解元一笑姻緣》、《張舜美燈宵得麗女》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通過講述一則則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迫害,辛辣地諷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

目錄

警世通言
卷一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卷二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卷三 王安石三難蘇學士
卷四 崔待詔生死冤家
卷五 李謫仙醉草嚇蠻書
卷六 錢舍人題詩燕子樓
卷七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卷八 宋小官團圓破氈笠
卷九 桂員外途窮懺悔
卷十 唐解元一笑姻緣
卷十一 假神仙大鬧華光廟
卷十二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卷十三 宿香亭張浩遇鶯鶯
卷十四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卷十五 喬彥傑一妾破家
卷十六 王嬌鸞百年長恨
喻世明言
卷一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卷二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卷三 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卷四 趙伯升茶肆遇仁宗
卷五 眾名姬春風吊柳七
卷六 張道陵七試趙升
卷七 張舜美燈宵得麗女
卷八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卷九 晏平仲二桃殺三士
卷十 沈小官一鳥害七命
卷十一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卷十二 李秀卿義結黃貞女
第十三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
卷十四 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卷十五 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醒世恆言
卷一 賣油郎獨占花魁
卷二 灌園叟晚逢仙女
卷三 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卷四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卷五 蘇小妹三難新郎
卷六 佛印師四調琴娘
卷七 張淑兒巧智脫楊生
卷八 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卷九 金海陵縱慾亡身
卷十 隋煬帝逸游召譴
卷十一 盧太學詩酒傲公侯
卷十二 李淠公窮邸遇俠客
卷十三 十五貫戲言成巧禍
卷十四 一文錢小隙造奇冤
卷十五 汪大尹火焚寶蓮寺
卷十六 馬當神風送滕王閣

前言

明朝後期是一個色彩鮮明的時代,逾越禮制、張揚個性是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徵,這種世風不可避免地影響了文學創作,於是描寫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及人情世態的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便橫空出世了。
“三言”“極摹人情世態之歧,備寫悲歡離合之致”,薈萃了宋、元、明三代流行於民間的話本小說和擬話本小說的精華,代表了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它的編寫者,就是才華橫溢的蘇州才子——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公魚、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吳下詞奴、姑蘇詞奴、前周柱史。馮夢龍出生於蘇州的書香門第,其兄夢桂擅長作畫,其弟夢熊擅長寫詩,兄弟三人被稱為“吳下三馮”,可謂名噪一時。
和封建時代的大多數文人一樣,馮夢龍也曾經努力地讀經誦史,一心想考取功名,報效君王,無奈屢試不第,自十三歲考中秀才後,直到五十七歲才補為貢生,六十歲時才勉勉強強地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做了知縣。雖然政績斐然,但此時馮夢龍已年過花甲、力不從心了,於是他在四年後告老還鄉,結束了企盼一生卻又無比短暫的為官生涯。
儘管科舉之路艱辛坎坷,未能顯達於仕途,但馮夢龍對小說、戲曲、民歌等通俗文學作品的蒐集、研究、整理、創作卻奠定了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地位。他編著了《墨憨齋定本傳奇》,蒐集刊發了《掛枝兒》、《山歌》等民歌集,增補了長篇小說《三遂平妖傳》,改作了《新列國志》,,編撰了筆記類書《智囊》、《古今談概》、《情史》等,為我國的文化寶庫留一下了一大批不朽的珍寶。而這些珍寶中,最為奪目耀眼的,當屬“三言”。
“三言”刊行於明代天啟年間。“三言”對宋元話本、明代擬話本進行編輯,都或多或少地做了增刪和潤飾,有的作品是作者根據文言筆記、傳奇小說、歷史故事等再創作而成,因此可以看做古代文人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從整理加工到獨立創作白話短篇小說的開始。它的出現標誌著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
“三言”中收錄的作品,題材廣泛,內容駁雜,大多描寫市井百姓的平凡生活。故事完整且精妙絕倫,情節曲折且細節豐富,人物刻畫細膩且入木三分,語言生動且自然流暢,或講人世間的恩怨糾葛,或講男女間的婚戀故事,或講審場中的爾虞我詐。其中有對愛情和友誼的讚頌,也有對忘恩負義、不忠不孝等行為的痛斥;有對貪官污吏的批判,也有對正直清官的讚揚;亦不乏離奇浪漫的神鬼之事。總之,馮夢龍以最通俗的語言,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當時普通市民階層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
以婚戀為主題的作品是“三言”中不可不提的亮點,《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賣油郎獨占花魁》、《崔待詔生死冤家》、《唐解元一笑姻緣》、《張舜美燈宵得麗女》等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通過講述一則則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禮教對青年男女的迫害,辛辣地諷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
馮夢龍曾在《情史·序》中寫道:“天地若無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無情,不能環相生,生生而不滅,由情不滅故,四大皆幻設,惟情不虛假。”他強調尊重人的感情和價值,鼓勵人們衝破封建的道德準則和婚姻觀念去追求美好的愛情。同時,他仍要求作品“不害於風化,不謬於聖賢,不戾於詩書經史”,以求“令人為忠臣,為孝子,為賢牧,為良友,為義夫,為節婦,為樹德之士,為積善之家,如是而已矣。”
雖然作者已經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但他為後人留下的藝術珍寶卻注定在輝煌的中國文學史上綻放永恆的光芒。但願讀者們在閱讀“三言”時,能夠感受到這份不朽。

精彩書摘

警世通言
卷一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於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他兩個同為商賈,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後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薦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今日聽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聽者,洗耳而聽;不要聽者,各隨尊便。正是:
知音說與知音聽,不是知音不與談。
話說春秋戰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於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當時從陸路至於郢都,朝見了楚王,致了晉主之命,楚王設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墳墓,會一會親友。然雖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遲留。公事已畢,拜辭楚王。楚王贈以黃金彩緞,高車駟馬。伯牙離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國江山之勝,欲得恣情觀覽,要打從水路大寬轉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勝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揖,以便醫藥。”楚王準奏,命水師撥大船二隻,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來使,副船安頓仆從行李。都是蘭橈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群臣直送到江頭而別。
只因覽勝探奇,不顧山遙水遠。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勝,正投其懷。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一輪明月。那雨後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待我撫琴一操,以遣情懷。”童子焚香罷,捧琴囊置於案間。伯牙開囊取琴,調弦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未終,指下“刮剌”的一聲響,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大驚,叫童子去問船頭:“這住船所在是什麼去處?”船頭答道:“偶因風雨,停泊于山腳之下,雖然有些草樹,並無人家。”伯牙驚訝,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莊,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聽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弦斷之異。這荒山下,那得有聽琴之人?喔,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不然,或是賊盜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財物。”叫左右:“與我上崖搜檢一番,不在柳陰深處,定在蘆葦叢中!”左右領命,喚齊眾人,正欲搭跳上崖。忽聽岸上有人答應道:“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子並非奸盜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岩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聽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那人不去,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
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聽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噦唣,走近艙門,回嗔作喜地問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適才所彈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卻也不來聽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孑L仲尼嘆顏回,譜人琴聲。其詞云:‘可惜顏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就絕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留得賢名萬古揚。…伯牙聞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鸞遠,難以問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請那位先生登舟細講。”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什麼言語,小心答應。官尊著哩!”樵夫卻是個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除了斗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藍布衫兒;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時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倒出泥水,重複穿上,步人艙來。官艙內公座上燈燭輝煌。樵夫長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禮了。”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那有兩接的布衣。下來還禮,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沒奈何,微微舉手道:“賢友免禮罷。”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張杌坐兒置於下席。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稱,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謙讓,儼然坐下。
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時,怪而問之:“適才崖上聽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問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他有甚好處?”正問之時,船頭來稟話:“風色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伯牙吩咐:“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耽誤順風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講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況行路之遲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談。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乾,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製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後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後因周文王被囚於羨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後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後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為七不彈?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何為八絕?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伯牙聽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又想道:“就是記問之學,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此時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稱了,又問道:“足下既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於室中,顏回自外人,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曰:‘吾適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殺之意,遂露於絲桐。’始知聖門音樂之理,人於微妙。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試撫弄一過,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著時,大人休得見罪。”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樵夫又贊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只兩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鍾名徽,賤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鍾子期先生。”子期轉問:“大人高姓?榮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於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於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點茶。茶罷,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藉此攀話,休嫌簡褻。”子期稱:“不敢。”
童子取過瑤琴,二人入席飲酒。伯牙開言又問:“先生聲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道:“離此不遠,地名馬安山集賢村,便是荒居。”伯牙點頭道:“好個集賢村。”又問:“道藝何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該僭言,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廟,垂名於竹帛;卻乃齎志林泉,混跡樵牧,與草木同朽?竊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采樵度日,以盡父母之餘年。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發難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會。
子期寵辱無驚,伯牙愈加愛重。又問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虛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長一句。子期若不見棄,結為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公,鍾徽乃窮鄉賤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下官碌碌風塵,得與高賢結契,實乃生平之萬幸。若以富貴貧賤為嫌,覷俞瑞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爐火,再燕名香,就船艙中與子期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今後兄弟相稱,生死不負。拜罷,復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讓伯牙上坐,伯牙從其言。換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稱,彼此談心敘話。正是:
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