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是南宋時期張孝祥的一首詞。此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梁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此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概況

【作品名稱】西江月·題溧陽三塔寺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張孝祥
【作品體裁】

原文

西江月
題溧陽三塔寺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

譯文

滿載著一船的秋色,行駛在廣闊平展的江面上。
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賞斜陽,微風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
最好明天風向變了,就可以行船啟程,今晚露宿也就沒什麼關係。
江上的聲響像是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上岳陽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

作者

作者張孝祥作者張孝祥
張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詞人、書法家。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人。紹興二十四年甲戌狀元。因廷試第一,居秦檜孫秦塤之上,登第後即上書為岳飛叫屈,秦檜指使黨羽誣其謀反,將其父子投入監獄,秦檜死後獲釋。歷任校書郎兼國史實錄院校勘、權中書舍人、撫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職。其詞風格豪邁。在建康任上所作《六州歌頭》,慷慨激昂,力主抗金的大臣張浚為之感動罷席。有《於湖居士文集》。

賞析

【賞析一】

 此詞乃作者重遊三塔寺而作,三塔寺,位於三塔湖(又名梁城湖)之畔,其旁另有寒光亭,即此詞中“寒光亭下水連天”句中的寒光亭。 
起句“問訊湖邊春色”,“問訊”即問候。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江東》詩:“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問訊何如”就是問候起居。此詞問候的對象不是某人,而是“湖邊春色”。因為此前已經來過,重來如見故人,故爾致意問候。“湖邊春色”者,不止於下文寫到的絲絲綠柳,舉凡湖中春水,岸上春花,堤邊春草,林間春鳥,統在其中。詞人對於“湖邊”的情意如此殷切,“重來又是三年”一句說出了所以然。一是這樣的地方,他本來就已經很喜歡,雖只是偶然路過,也說“不妨蹤跡更遲留”,(《三塔寺阻雨》);如今重到,其喜悅可想而知,二是這次重來,距前次又隔三年了,幾年未到,蘊積的感情自然深厚。一般人重遊舊地時,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情感衝動。這一句句子極平常,字面也不起眼,卻是頗有意思,說出了人人心中所有而不一定能說出來的話。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乎讀者的意料,過片既不承接上片描寫意脈,也全然換過了一副感情,以純理性的筆墨,吐出了自從進入官場以來,痛感世路崎嶇的一腔幽怨。“已慣”者,是經歷過多次人生道路上浮沉曲折之後的感悟之言。詞人有志於恢復中原。支持主戰派但不贊成急功近利,要先以自治自強為根本,又諫言廣開用才之路,頗得到宋高宗的嘉許。但政府中仍是主和派掌權,他們憑私見排斥異已,詞人空有長才銳氣,未得大用,反被一再謫遷,不由得意冷心灰,產生了離開污濁的官場鬥爭,向自然界尋求寧靜的環境以解脫心中的煩惱的念頭。“此心到處悠然”的“到處”便是這一類的去處,三塔湖也是其中一處。這樣過片兩句就與上文發生了內在的聯繫。其實,三塔湖並非詞人所到過的風景最美的地方,三塔寺也只是一座頗為破敗的寺宇。——《於湖文集》中有一篇《重修三塔偈》,其中說:“三塔雖在,四壁常空。仰眾佛之尤奇,念殘僧之益少。”《三塔寺阻雨》詩也說這裡是“市迥薪芻少,僧殘像教空”的。詞人愛這裡,豈不是因為它冷落衰敗的境況恰可引為同調,而壯闊純美的湖上風光又正契合心懷么?所謂“悠然”,正是暫脫塵囂試忘痛苦時的心境。
陶淵明《飲酒》詩云:“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詞人“悠然”之下,又見到了什麼呢?是“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詞人在三塔寺望湖所見之景多矣,有“蒼山在煙外,高浪與天通”,有“涼風撼楊柳,晴日麗荷花”,有“釣艇未歸饒夕照”(均見其有關三塔寺詩),而這裡獨拈出水天之間飛鷗一片之景,及作者特設之筆。
蓋亦淵明“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之意。寫景之中,即寓情感,與“世路”句作反照,又寫出了此心的“悠然”。陶在“飛鳥相與還”之下續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詞人也說過:“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念奴嬌·過洞庭》)詞寫到“飛起沙鷗一片”便結束,那么結束兩句的“真意”,讀者也可於其無言處會之。

【賞析二】

這首詞是張孝祥題在江蘇溧陽縣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上片寫重訪三塔湖,觀賞優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樂。“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問訊”,尋訪,這裡可引申為“欣賞”。“東風”二句寫蕩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極有情致寫出詞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東風”似解人意,“楊柳”飽含深情,一切盡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觸景傷情,流露出對世事塵俗的厭惡,進一步抒寫返歸大自然的舒適和愉快。
湖光春色,確實美麗,只是作者少年的銳氣,在歷盡滄桑、飽經風霜之後,已經消磨殆盡。“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這兩句,在經歷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後,對一切世事早已看慣,或者說對世事俗務、功名富貴都看得很淡薄了。張孝祥本來是一個具有遠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絕不同於南宋政權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員從他登上政治舞台起,就堅決站在主戰派一邊,積極支持收復中原的主張,反對“議和”。由於南宋政權腐敗,朝廷昏庸,象張孝祥這樣的忠勇愛國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擠和傾軋,所以他兩次受到投降派的彈劾,無端地被貶謫。他歷經奔波,屢受挫折,深諳世態的炎涼,就難免產生超脫塵世、返歸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蘊藉含蓄,這是一個在人生的道路上幾經顛簸的人發出的低沉的慨嘆,他對世事已經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解脫,去追求舒暢閒適。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結尾二句,描寫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萬頃一望無際,天水相連遼闊深遠,這是靜的畫面,飛翔的沙鷗又為這畫面增添了活力,有動有靜,更使“寒光亭下”的風景美不勝收,此詞的意境也隨之擴大,更具詩情畫意。
張孝祥的某些詞,以風格豪放著稱,如他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水調歌頭》(“雪洗虜塵靜”),這首小令卻以寫景真切,景物描寫與感情抒髮結合巧妙見長,特別是此詞信筆寫來,不見著力雕飾的痕跡,初讀只覺淺易平淡,細讀又覺韻味無窮,可謂天然妙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