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頡篇》

經過整理以後的《蒼頡篇》,共三千三百字。 其中基本完整的《蒼頡篇》第一章。 1979年在敦煌馬圈灣發掘發現漢簡一千二百餘枚,其中也有《蒼頡篇》的內容。

《蒼頡篇》,又名《倉頡篇》,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共有七章,是秦始皇用以統一文字的課本。漢朝初年曾經合《蒼頡》、趙高所作《爰歷》、胡毋敬所作《博學》三篇五十五章[1],仍稱《蒼頡篇》。經過整理以後的《蒼頡篇》,共三千三百字。
漢平帝時,徵召天下通國小者百餘人,令說文字於未央宮,由黃門侍郎揚雄取其有用者,撰成《訓纂篇》,作為《蒼頡篇》的續篇,並改易《蒼頡篇》中的重複之字,總計八十九章,五千三百四十字。東漢章帝時,班固又作續篇,計十三章,七百八十字。和帝時,賈魴又繼作《滂憙篇》。至晉代,張軌將《蒼頡篇》作為上卷,《訓纂篇》作為中卷,《滂憙篇》作為下卷,稱之為《三蒼》。
《蒼頡篇》在南宋就已經失傳。20世紀民國時期,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漢代烽燧遺址中獲得一批漢簡,內有《蒼頡篇》殘簡共四十餘字。其中最長的一段有二十個字:“游敖周章黚黶黯黮黖黝黭黲黓黤赫赧儵赤白黃”。這是《蒼頡篇》亡佚千年後第一次新發現。羅振玉的《流沙墜簡》、王國維的《重緝蒼頡篇》都收錄了這批材料,羅振玉慨嘆道:“國朝任孫諸家,采緝古籍所引《蒼頡篇》所得皆單字,罕有成文句者,此雖僅存四十言,然均文句相屬,恨任孫諸家不得見也。”
羅、王通過對出土殘簡的研究回答了《蒼頡篇》亡佚後長期沒有弄清的幾個基本問題:
四字一句;
有韻可尋;
首句是“蒼頡作書”故“蒼頡”兩字作為篇名。
1972—1876年間,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在破城子出土的漢簡中,發現有《蒼頡篇》殘簡。其中基本完整的《蒼頡篇》第一章。
1977年安徽阜陽縣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五百四十多字《蒼頡篇》。
1979年在敦煌馬圈灣發掘發現漢簡一千二百餘枚,其中也有《蒼頡篇》的內容。
2008年在甘肅省永昌縣紅山窯鄉水泉子村漢墓群發掘出一批漢代木簡。這批木簡每百五字為一章,每章十五句,每句七字,是一種新出的七言本的《蒼頡篇》[2]。
2009年北京大學接受一批從海外捐贈的西漢竹簡。約1600餘枚。其中70餘枚竹簡為《蒼頡篇》,保存完整字約1230個,且大多數字跡清晰,是存字較多的古本。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