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曲》

這是一首借樂府舊題另翻新意的詩作。《莫愁樂》是唐時流行音樂,《舊唐書·音樂志》云:“《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故歌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張祜此詩應是為舊曲填的新詞,以供歌者演唱。這首詩相當講究剪裁之功。詩人刪去不必要的眾多枝節,著重抓住“儂居石城下”和“長在石城頭”的對照,刻畫郎來石城前後“儂”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少總多,語淡情濃,語淺情深。方言(“儂”)的運用,平添許多鄉土氣息。復迭修辭,則使歌辭唱來纏綿緋側。

作品信息

【名稱】《莫愁曲
【年代】中唐
【作者】張祜
【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莫 愁 曲
儂居石城下,郎到石城游。
自郎石城出,長在石城頭。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借樂府舊題另翻新意的詩作。《莫愁樂》是唐時流行音樂,《舊唐書·音樂志》云:“《莫愁樂》出於《石城樂》。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故歌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張祜此詩應是為舊曲填的新詞,以供歌者演唱。
如果說《蘇小小歌》長於用巧(巧思)的話,那么這首《莫愁曲》則可說是工於用拙了。四句反覆搬弄,“石城”四見,“郎”字兩見。用字省到了最小限度,其中包孕的生活內容卻又含蘊不盡。前二句寫郎來石城前的“儂”(我)和郎來石城的往事。“儂居石城下”只說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但語言的意蘊深淺有時是通過它所處的語言環境而發生變化的,聯繫後文尤其末句,這一句起碼還包含這類意思:郎來石城前,“儂”的生活是平靜的,無憂無慮之中,還有一點懵然無知的味道。而“郎到石城游”這個同樣簡單的事實,也由於上述道理而耐人咀嚼。女主人公專門提及此事,旨在暗示聰明的讀者,這是她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此,“儂”再也不是那個長“居石城下”的“儂”了,“儂”的生活大大變樣,變得有色有香有滋味了,就像所有情竇初開的少女一樣,她感到了幸福和滿足。
從前兩句到後兩句,中間略去了許多情事。無須言傳,自可意會。接下去一個跳接,寫到“至郎石城去”以後“儂”的情況,這便是“長在石城頭”。從字面看,這不過是表現一種懷思和盼望之情,非常平凡。然而“石城”字面的反覆出現,很容易使讀者或聽眾聯想到許多關於石頭與愛情的故事。由於石頭為物堅牢經久,一向是愛情盟誓的取證之物,“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焦仲卿妻》),“海枯石爛不變心”,就是這樣的誓言。尤其是那個女子望夫化石的古老的民間傳說,令人難以忘懷。此詩中女主人公長在城頭,恐怕也將化成望夫石了。 這首詩相當講究剪裁之功。詩人刪去不必要的眾多枝節,著重抓住“儂居石城下”和“長在石城頭”的對照,刻畫郎來石城前後“儂”所發生的重大變化,以少總多,語淡情濃,語淺情深。方言(“儂”)的運用,平添許多鄉土氣息。復迭修辭,則使歌辭唱來纏綿緋側。[1]

作者簡介

張祜 (約785—849?)唐代詩人。字承吉,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享年70歲。張祜縱情聲色,流連詩酒,同時任俠尚義,喜談兵劍,心存報國之志,希圖效力朝廷,一展抱負。他因詩揚名,以酒會友,酬酢往業,結識了不少名流顯官。然而由於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於節度使,淪為下僚。張祜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詩風沉靜渾厚,有隱逸之氣,但略顯不夠清新生動。詩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