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論文集》

《臺靜農論文集》

《臺靜農論文集》所收關於漢事者,有《兩漢樂舞考》與《兩漢簡書史征》。按漢代祭宗廟社稷之雅樂,實甚疏簡。至於《兩漢簡書史征》,惟因實物不易見,且以之供研究漢簡者參考。關於文學者,有《魏晉文學思想述論》,而意猶未盡,乃寫《嵇阮論》,兩篇可比照觀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論唐代士風與文學》一文,以唐代文士多不重操行,視文士為弄臣。《中國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文學由語文分離形成的兩大主流》一文,以歷史觀念析評之。關於《佛教故事與中國小說》 ,以千餘年來佛教小乘思想深入中土人心,即時反映於文學作品中,本篇所考述者,皆習見於小說中者。書法為我國獨有之藝術,漢魏六朝碑銘皆不署寫者名氏,但自有其藝術價值,且影響於後世。本書集典故、文學評論、書法鑑賞為一身,真可謂包容乃大,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簡介

臺靜農,字伯簡,安徽人。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書畫家、教育家。他創作的風格鮮明的短篇小說結集為《地之子》、《建塔者》,是二十年代鄉土小說的傑出代表。本書為其一生學術論著的集中展示。

目錄


兩漢樂舞考
兩漢簡書史征
魏晉文學思想述論
嵇阮論
論唐代士風與文學
中國文學由語文分離形成的兩大主流
記王荊公詩集李壁箋注的版本
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
女真族統治下的漢語文學——諸宮調一
佛教故實與中國小說一
關於《西遊記》江流僧本事
記孤本《解金貂》與《溫柔鄉》兩傳奇的內容及結構
智永禪師的書學及其對於後世的影響
鄭羲碑與鄭道昭諸刻石
書道由唐人宋的樞紐人物楊凝式
談寫經生
唐明皇青城山敕與南嶽告文
南宋人體犧牲祭
南宋小報
冥婚
記四川江津縣地券
讀騷析疑
天問新箋
屈原《天問篇》體制別解
題顯堂所藏書畫錄

精彩書摘

 (一)《長歌行》:古辭兩篇俱存;《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云:“古辭雲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唏,言芳華不久,當努力為樂,勿至老大乃傷悲也。”
(二)《短歌行》:古辭亡;魏武帝擬作為《西周對酒》兩曲,文帝擬作為《仰瞻》一曲。《樂府詩集》卷三十引王僧虔《技錄》云:“《短歌行仰瞻》一曲,魏氏遺令,使節朔奏樂,魏文制此辭,自撫箏和歌,歌者雲貴官彈箏,即魏文也。”
(三)《猛虎雲》:古辭存;魏文帝所作之《與君耩新婚》及明帝所作之《雙桐》,俱系擬《猛虎行》調。。
(四)《君子行》:古辭存;《樂府解題》日:“古辭雲君子防未然,蓋言遠嫌疑也。”
(五)《燕歌行》:古辭亡;《樂府解題》日:“燕,地名也,言良人從役於燕而為此曲。”魏文所作之《秋風》、《別日》兩曲,俱系擬《燕歌行》調b
(六)《從軍行》:古辭亡;《樂府詩集》卷三十二引《樂府解題》日:“《從軍行》皆軍旅苦辛之辭。”
(七)《鞠歌行》:古辭亡;《樂府詩集》卷三十三引陸機序日:“漢宮有含章鞠室、靈芝鞠室,後漢馬防第宅卜臨道,連閣通池鞠城,彌於街路,《鞠歌行》將謂此也。”
漢世平調七曲,俱如上述,至魏則有十二曲,除上所述之五曲外,尚有《長歌行》文帝《功名》、明帝《青青》兩曲,《猛虎行》武帝《吾年》、明帝《雙桐》兩曲,及《燕趙君子行》一曲,左延年《苦哉從軍行》一曲,《雉朝飛短歌行》一曲,共十二曲,並見《樂府詩集》卷三十所引《荀氏錄》。
又有清調者,《樂府詩集》卷三十三云:“其器有笙、笛——下聲弄、高弄、游弄——篪、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歌弦四弦。”又引張永《技錄》云:“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後,晉宋齊止四器也。”又引王僧虔《技錄》云:“清調有六曲,一《苦寒行》,二《豫章行》,三《董逃行》,四《相逢狹路間行》,五《塘上行》,六《秋胡行》。”今分述於下:
(一)《苦寒行》:古辭亡;魏武帝有擬作,即《樂府解題》所謂晉樂所奏魏武帝《北上篇》者是也。明帝亦有擬作,並為晉樂所奏。
(二)《豫章行》:古辭存《白楊》一篇,見《樂府詩集》,頗多缺字。
(三)《董逃行》:古辭存。《樂府解題》云:“言五嶽之上,皆以黃金為宮闕,而多靈獸仙草,可以求長生不死之術,令天神擁護君上以壽考也。”是《解題》亦不知其為何時所作也。而吳日生《歷代詩話》引《樂府原題》云:“《董逃行》作於漢武帝時,著武帝有求仙之興,董逃者,古仙人也。”此乃以武帝好方士而附會之,未必有所據也。《續漢書·五行志》,靈帝中平中有《董逃歌》者,《古今注》以為游童作,此另一歌,與古辭作意迥別。
(四)《相逢行》:《樂府詩集》卷三十四云:“《相逢行》,一日《相逢狹路間行》,亦日《長安有狹斜行》。”《樂府解題》解《雞鳴篇》云:“兄弟三人,近時榮耀道路,與《相逢狹路行》同。”按今存古辭兩篇,一為《相逢行》,一為《長安有狹邪行》,而《長安有狹邪行》辭意,實類《雞鳴》,以所描寫者並為兄弟顯赫而游事淫樂也。
(五)《塘上行》:《樂府詩集》卷三十五引《歌錄》云:“《塘上行》古辭,或甄皇后造。”按魏文帝甄皇后被讒臨終有詩日《蒲中篇》,事見《鄴中故事》;朱櫃堂《樂府正義》云:“但其辭從容,不似臨終所作,今定以為甄皇后被廢之詩,蓋古《塘上行》而甄后擬之為《蒲生》也。”此說殊平實可信,以魏初詩風,每喜擬樂府;且王僧虔《技錄》亦云:“《塘上行》古辭,必別有詩,而不可得矣。”
(六)《秋胡行》:古辭亡;秋胡事見《列女傳》及《西京雜記》,《樂府解題》云:“後人哀而賦之為《秋胡行》。”今存魏武帝擬辭二,文帝擬辭三,蓋後來作者,多喜其題材也。
又有瑟調者,《樂府詩集》卷三十六云:“其器有笙、笛、節、琴、瑟、箏、琵琶七種,歌弦六部。”又引張永《技錄》云:“未歌之前有七部,弦又在弄後,晉宋齊止四器也。”《樂府詩集》又引王僧虔《技錄》所著古曲三十八篇之目,.即據以編次,其三十八篇分述如下:
(一)《善哉行》:古辭存;《樂府詩集》卷三十六引《樂府解題》云:“來日大難口燥唇乾,言人命不可保,當見(吳競《樂府古題要解》作樂見)親友,且永長年(《古題要解》作長生)術,與王喬、八公游焉。”魏武帝、文帝、明帝均有擬作,為魏、晉樂所奏。
(二)《隴西行》:古辭存《天上何所有》及《步出夏門行》兩篇,《樂府解題》述《天上何所有》日:“始言婦有容色,能應門承賓,次言善主饋,終言送迎有禮(吳競《樂府古題要解》作送迎皆合於禮)。”《步出夏門行》,魏武帝、明帝均有擬作,為魏、晉樂所奏。
(三)《折楊柳行》:古辭存;《宋書·樂志》云:“大曲之五日《默默折楊柳行》,魏晉樂所奏。”魏文帝擬作之《西山一何高》,亦為魏、晉樂所奏。按《古今樂錄》引王僧虔《技錄》云:“《折楊柳行》歌文帝《西山》、《古默默》二篇,今不歌。”是已不奏於宋、齊之樂矣。
(四)《西門行》:古辭存;《樂府解題》云:“始言醇酒肥牛,及時為樂;次言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樂府古題要解》歲作載),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終言(《樂府古題要解》作末言)無貪財惜費,為後世所嗤。”按《樂府詩集》卷三十七所錄者同一古辭,而有繁簡之不同,簡者為本辭,繁者乃晉人增益其字句,以之人樂,本辭或因不協於晉之樂律故也。
(五)《東門行》:古辭存;《樂府解題》云:“出東門,不顧(《樂府古題要解》作願)歸,入門悵欲悲(《樂府古題要解》無此句),言士有貧不安其居者,拔劍將去,妻子牽衣留之,願共慵糜,不求富貴,且日今時清不可為非也。”按《樂府詩集》卷三十七所錄者,亦有繁簡兩辭,簡者本辭,繁者為晉樂所奏。又《古今樂錄》引王僧虔《技錄》云:“東門行歌,《古東門》一篇今不歌。”按《古東門》者就本辭而言,蓋江左人樂者皆晉人所增益其辭句者。
(六)《東西門行》:古辭亡;魏之三帝,不見擬作,蓋辭調久佚,《古今樂錄》引王僧虔《技錄》云:“《東西門行》今不歌。”斯雲不歌於宋、濟,而魏、晉亦未嘗入樂也。
(七)《卻東西門行》:古辭亡;魏武帝擬作《鴻雁》一曲;為魏、晉樂所奏。《古今樂錄》引王僧虔《技錄》云:“《卻東西門行》,《荀錄》所載武帝《鴻雁》一篇,今不傳。”按《鴻雁篇》今收入《樂府詩集》卷三十七,僧虔初未及見,故云不傳,蓋宋、齊久不以之人樂矣。
(八)《順東西門行》:古辭亡;魏之三帝無擬作,是魏、晉以後,此曲已不歌。《樂府解題·西門行》云:“又有《順東西門》,為三七言,亦傷時顧陰,有類於此也。”按此曲今所見者,有陸機、謝靈運、謝惠連擬作,皆三七言體,而寫留連光景之思者,是晉、宋之世古辭猶未失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