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美國》

《美國》是著名歌手左小祖咒的一首歌曲之一。

基本信息

《美國》《美國》
【歌手】 左小祖咒
【歌手類型】 男歌手
【地區】 內 地
【公司】 獨立發行
【發行時間】 2006-04-11
【語種】 國 語
【專輯類型】 CD
【音樂類型】 其 他
【監製】 左小祖咒
【曾獲獎項】 第七屆華語音樂傳媒大賞提名名單最佳新世紀/民族音樂藝人

基本情況

第一次知道左小祖咒,有點戲劇性。1999年夏天,我到一個同學家裡玩。他家近海,住的是茅草屋,為了遮擋灰塵,牆壁上貼著很多報紙。把他僅有的幾張報紙看完後,我就趴在牆上看報。其時,《南方都市報》是另類音樂的主要陣地。某一期的《南都》做了當時摩登天空出版的四張唱片的專題,包括NO樂隊的《走失的主人》、胡嗎個的《人人都有個小板凳,我的不帶入21世紀……》、蒼蠅樂隊的《The Fly I》、陳底里的《我快樂死了》。《走失的主人》這幾個字讓我愣了一下,這樣具有戲謔及反諷的文字,是中國式教育文化里根本不可能出現的。走失的只能是動物,主人怎么會走失呢?主人象徵著具有中國特色的權威,其高不可攀、不可褻瀆的形象,實則是權力的非正常延伸。當然,這是我後來的想法。但是當時,《走失的主人》以其不可抗拒的姿勢入侵南方的一個小漁村,其所帶來的啟蒙意義絕對不亞於我所受的十來年正統教育。

白駒過隙,轉眼就是七年之癢。有多少人出生,就有多少樂隊自動或被迫消亡。泥沙俱下的空隙里,有些人已經趁著才華耗盡之前而登堂入室,而像祖咒這樣更有份量去投機取巧的藝人,不但極其自然地完成了從簽約藝人到獨立自主的跨越,而且,其在音樂上的探索並沒有因此陷入困境。反而,道路越拓越寬,藝術生命多點開花。

節外生枝的《美國》,並不像祖咒的其他專輯一樣,雕刻著浮雕式的左氏痕跡。這是一個極端自戀而清醒的賭徒的一次遠行,而他的遠行,天然地構築了一個懸疑與驚喜縱橫交錯、高潮迭起的奇異賭局。看似揮刀自宮的冒險,實則是祖咒出其不意、天馬行空的風格的延續。當鍵盤若即若離地牽引著小提琴緩緩舒展開天邊的一片雲時,這是微笑的魔鬼在地獄裡歌唱大地的憂鬱,還是邪惡的天使在天堂里戲謔人間的和諧呢?有多少眼睛在陽光底下失神,又有多少耳朵在風中失聰呢?沒有人可以預測,這一次,偏離了既有軌道的祖咒,是否能夠扭轉歌迷的耳朵。這是祖咒個人的冒險,可也在測量歌迷的腳步。在攻守之間猶豫不決,最終的結局可能就是失身。與其失身,不如失神。在《美國》里,祖咒不僅拋了一個惡狠狠的媚眼給中國民樂,還離奇地走神,離題萬里不說,居然還忘了開口唱歌。各式各樣的樂器趁機有條不紊地列隊進場,所演奏的不是載歌載舞的凱鏇曲,而是人鬼(每個人心裡都有個魔鬼)情未了的人間悲喜劇;不是綠葉對根的情意,而是浪子對母體的必然回歸;不是對繁華的深深眷戀,而是人心失落的寂靜。

賭徒不可怕,浪子也不可怕,但假設某人既是賭徒也是浪子,而你又熱愛他,那么,請你系好安全帶。賭徒下可去地獄,上可達天堂,哪怕為了一朵漂移不定的浮雲,也一往無前。而浪子的心,永遠遊遊蕩盪,像沒有翅膀的蒲公英,飛到哪是哪。隨意而固執,浪漫而寫實,冷靜而狂熱,菱角分明的矛盾催生無限的可能。這正是祖咒獨特的魅力。

犯困也好,發情也好,發獃也好,陰鬱也好,燦爛也好,把《美國》塞進你的碟機吧,這不會是個錯誤的選擇。可千萬別指望它有治病救人的功效,也不要企圖再從中挖掘出任何與現實有關的詞語。有時,音樂只是音樂,它赤身裸體,光滑、乾淨。政治是政治家的事情,批評是評論家餬口的工具,主義是哲學家淪陷的牢籠,而音樂家,不需要每一首歌都非得扯上這些玩意,他需要做的是,用手中的樂器來營造最美妙的心境。

作為電影配樂,《美國》肯定是中國大陸電影配樂的尷尬。尷尬的不是《美國》,而是形式僵化、套路老土、創作缺乏新意的學院派配樂。學院派以其非藝術因素長期壟斷的電影配樂貧血且缺鈣,卻還莫名地高傲。《美國》就是在這塊森嚴、貧瘠的陣地里,以比學院派更傳統也更前衛的器樂演奏而悄然占據了一個據點。在祖咒之後,是否會有一批獨立於體制之外的音樂人紛紛湧入中國大陸電影配樂這塊乾涸的耕地呢?

這一切,是個謎。

專輯曲目

1雲的南方
2在林中飛過
3烏蘭巴托的夜
4你的蕭聲 你的身影
5醇厚之心+雲的南方
6相信我 沒錯的
7512廠
8一顆心+雲的南方
9農夫的天空
10薄霧
11我的天啊+雲的南方
12超強薄荷+雲的南方
13瀘沽湖情歌
14拿走的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