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地帶》[影片]

《綠色地帶》[影片]

本片是根據《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記者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Rajiv Chandrasekaran)的作品改編而成的。通過對照重兵保護下的綠區與兵荒馬亂、生靈塗炭的外圍地區的日常生活,描繪了美國推翻薩達姆後,伊拉克在臨時當局統治下的荒廢、失敗和無能。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圖)《綠色地帶》劇照《綠色地帶》劇照
本片根據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的小說《翡翠城的帝王生活:伊拉克綠色地帶深處》改編,但是導演保羅在原作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修改。電影講述講述美國中央情報局調查組探員和駐伊拉克記者,在伊拉克聯合調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種種經歷。影片將凌厲的動作場面帶入政治問題探討中,紀實的風格與令人窒息的緊迫節奏感相結合,看來導演力圖將這一嚴肅的話題以絕不沉悶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演職員表

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編劇:拉吉夫·錢德拉斯卡蘭 Rajiv Chandrasekaran布萊恩·海爾格蘭德Brian Helgeland主演:馬特·達蒙Matt Damon格雷戈·金尼爾Greg Kinnear詹森·艾薩克Jason Isaacs艾米·萊安Amy Ryan布萊丹·格里森Brendan Gleeson赫立德·阿卜杜拉 Khalid Abdalla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
新加坡 Singapore
2010年3月11日 俄羅斯 Russia
2010年3月11日
英國 UK
2010年3月12日 德國 Germany
2010年3月18日
法國 France
2010年4月14日 丹麥 Denmark
2010年4月8日
義大利 Italy 2010年4月23日 日本 Japan
2010年5月14日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10年6月3日 巴西 Brazil
2010年4月16日

導演簡介

(圖)《綠色地帶》保羅·格林格拉斯

憑《血色星期天》擒獲金熊一戰成名、因《諜影重重2》大賣順利入主好萊塢、借《93號航班》高調提名奧斯卡最佳導演、又用《諜影重重3》進一步鞏固一線導演的地位,英國奇才保羅·格林格拉斯導演豐富多彩的職業生涯,眼看就要揭開波瀾壯闊的新篇章--針砭伊戰。另一方面,跟格林格拉斯惺惺相惜了兩部《諜影》還嫌不過癮又拉著人家預訂新一集的奧斯卡得主馬特·達蒙,也順理成章地為《綠色地帶》挑起大梁。

保羅·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1955年8月13日出生於英國薩里郡。他習慣披散著蓬鬆的頭髮,身材敦實,一張普通英國男人的臉,粗礪泛青的胡茬,不緊鎖起嚴肅的眉頭時,額上會泛起深刻的皺紋,戴普通的圓框眼鏡,眉毛粗黑,眼神深邃。保羅·格林格拉斯曾經是一名記者,並出版了一本極具爭議性的書《Spycatcher》。在20年的影視製作生涯中,他主要以執導電視劇為主。1998年導演了由海倫娜·博哈姆·卡特和肯尼斯·布拉納主演的《飛行理論》,在布魯塞爾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歐洲電影獎。他的電影數量不多,從1998年的《飛份之想》到2007年的《諜影重重3》,十年中的作品也不過寥寥幾部。

劇情介紹

(圖)《綠色地帶》《綠色地帶》劇照
伊拉克戰爭後,美英等國家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原總統府(共和國宮)附近建立的一個“安全區”,內駐有伊戰後各國設立的使館。“綠區”戒備森嚴,美伊等國軍隊在此層層設防,使得此間儼然成為一個“獨立王國”。我國在“綠區”內的一家飯店設立使館,現有外交人員七名,武警官兵六人。本片是馬特·達蒙和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繼《諜影重重》系列影片之後的再度合作。影片故事背景設定在形勢比較嚴峻的伊拉克戰爭初期。 2003年美國占領巴格達初期,一級準尉洛伊·米勒(馬特·達蒙飾演)所帶領的隊伍被派往戰區搜查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經過長期而縝密的搜查,卻毫無結果。就在熟悉巴格達的過程中,他發現,殺傷力最大的似乎不是武器 一旦跨進了這處“禁區”,你就永遠沒辦法停歇下來,因為等待著你的是一個又一個解不開的謎團,最終,你會在這裡發現一個天大的陰謀,很有可能導致仇恨的種子在這樣一個政治局面動盪不安的國家不斷地蔓延,繼而爆發出殘酷的戰爭。 他是一個孤獨的戰士,事到如今,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個選擇——離開“綠區”,尋找被隱藏起來的真相。 時間是2003年,美國海軍士官總長羅伊·米勒(馬特·達蒙飾)和他所帶領的武器檢驗小分隊受到了指揮官的直接委派,他們需要去伊拉克完成一項艱巨的任務,進入沙漠地帶尋找一批儲備在那裡的武器……讓人想像不到的是,以羅伊為首的特別行動隊先是陷入了一個損失慘重的陷阱當中,隨後又遭遇到了可怕的背叛——本來,他們只是為了尋找幾個身上隱藏著致命的生物武器秘密的代理商,結果卻意外發現了一場精心策劃且針對他們展開的層層阻礙,妄圖暗中搗亂,徹底地粉碎他們的這次任務。 接連而至的殘酷事故擾亂了每一個人的陣腳,羅伊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和隊友捲入的是什麼樣的麻煩當中,他不得不在伊拉克荒蕪且危機四伏的隱蔽地帶做仔細地搜查,同時還得在這片對於他來說完全陌生的異國土地上展開生存的智慧,他惟一想做的,就是為發生的一切尋找一個真正的答案——在這樣一片交織著不穩定的危險氣息的死亡區域裡,不管是完全流氓的國家政體還是迫在眉睫的戰爭信號,都有如狂暴的野獸一樣緊緊地尾隨在他們身後。受到炙熱的太陽的烘烤,羅伊汗流浹背地帶領著隊友從散發著險惡的地界邁進了另外一個未知的世界……他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武器,就是真相本身。

影片票房

對於有著好萊塢票房保證的馬特達蒙來說,本片表現堪稱完敗,《諜影重重》系列在全球狂砍10億美元的金字招牌也沒能挽回《綠區》的不合時宜,觀眾對這個敏感題材卻並不敏感。
本片投資1億美元,於2010年3月12日在北美3002家影院公映,首周末票房為1400萬,雖排名第二,但不良徵兆已然顯露。最終,影片匆匆上映56天即告結束,在北美共拿下35,053,660美元,海外59,341,661美元,全球總票房94,395,321美元,未能收回投資。

幕後製作

懸疑與動作並重

以《諜影重重》系列而大熱的馬特·達蒙,此前在銀幕上飾演了多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形象,如今他與《諜影重重2》、《諜影重重3》的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三度合作,這次的《綠區》講述的是有關伊拉克戰爭的題材,對於這部新片,馬特·達蒙說:“《綠區》是一部講述戰爭故事的電影,它的故事會比較沉重,因為在伊拉克戰爭上,很難說我們的勝利有多么的輝煌,實際上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這場戰爭我們失去的都是什麼,而《綠區》所講述的就是那些失去的東西。不過這部電影本身還是要顯得積極許多,我飾演的米勒是一個非常勇敢的美國軍官,他總是會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去解決那些常人看起來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他的形象代表著伊戰中的每一個美國軍人,這場戰爭我們打得並不輕鬆。”
對於影迷而言,最關心的事莫過於馬特·達蒙在本片裡所扮演的米勒究竟於《諜影重重》里的伯恩有什麼異同之處?,對此,馬特·達蒙細數起兩部電影:“在和保羅·格林格拉斯拍完第三集《諜影重重》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還沒有決定是否要把這個故事繼續下去,因為當時我和他都認為伯恩的故事已經講完了,但我們在拍攝《諜影重重》的過程里非常愉快,我和保羅·格林格拉斯都想繼續在合作一些電影,當時他對我說《綠區》這個故事很棒,而且也想我在扮演了特工之後,嘗試一些生活化的角色,我看了劇本之後也喜歡上了這個故事,所以《綠區》很快就進入了拍攝階段。跟《諜影重重》比起來,《綠區》的故事要真實許多,這是一部講述我們國家的軍人在前線戰鬥的故事,它取材於真實的故事,我所扮演的米勒並沒有太過於誇張的能力,他同伯恩比起來,更像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那種人。”
本片的編劇布萊恩·海爾格蘭德是曾經獲得了奧斯卡獎的金牌編劇,他曾執筆了《洛城機密》《危險人物》《神秘河》《怒火救援》等經典作品,對於這次《綠區》的故事,布萊恩·海爾格蘭德說道:“這個故事可以描述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我對這個故事設計了很多可能性,最後我選擇了用一個大的陰謀來串聯起很多小枝節,關於伊戰的故事現在越來越多,我不想讓整個故事流於俗套,因此我希望觀眾有這樣的想法,他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會時時刻刻都想到伊拉克,這個故事應該讓那些對巴格達不熟悉的觀眾也有代入感,所以我覺得《綠區》其實還是一個懸疑風格的動作片,就像保羅和馬特·達蒙之前的《諜影重重》那樣。”

老搭檔的新合作

究竟這個故事是什麼地方吸引了保羅·格林格拉斯呢?對此,保羅·格林格拉斯說:“我是偶然經過朋友的介紹看了這個故事,之前我也看過了一些伊戰的電影,我自己也想拍攝這樣一部真實題材的動作片,我發覺《綠區》的故事很適合改編成電影,隨後我問馬特·達蒙,他也有這個興趣,《綠區》里的角色對他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所以這部電影很快就完成了。我最喜歡這個故事的地方在於對米勒這個角色的刻畫,這位美國大兵同我過去印象里的軍人形象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是一個信仰極其堅定的人,他會因為堅持自己的原則而和自己的上司翻臉,但同時也有他圓滑和世故的一面,米勒是一個很複雜的人,正是因為這個角色,讓我有了拍攝這部電影的念頭。”
對於馬特·達蒙這次扮演的米勒有何意見?保羅·格林格拉斯說:“如果喜歡馬特·達蒙的觀眾想看在電影裡看到一次新的馬特·達蒙,《綠區》顯然是首選。這部電影裡的馬特·達蒙拋棄了他之前在銀幕上飾演眾多角色的特質,我覺得這個角色柔和了《諜影重重》與《無間行者》,但在電影裡你很難把馬特·達蒙飾演的米勒同這兩部電影裡的角色掛鈎,在拍攝《諜影重重》的時候馬特·達蒙受訓了軍方的多種近身搏鬥技巧,但在本片裡他又使用了一些其他的動作,因為我和他都不想重複過去的角色與故事,最好是不要讓觀眾覺得這部電影其實是讓伯恩去執行伊拉克的任務去了(笑)。所以對於馬特·達蒙在《綠區》里的全新形象,我認為觀眾會感到滿意。”

幕後花絮

·《綠區》由《華盛頓郵報》駐巴格達記者拉吉夫·產德拉斯卡蘭的作品改編而成。
·本片於2007年便開拍,預計於2008年3月12日上映。但最後因為各種原因,推遲至兩年後的2010年3月12日。
·本片是馬特·達蒙第三次和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合作,前兩部分別是《諜影重重2》和《諜影重重3》。
·與前兩部馬特·達蒙和保羅·格林格拉斯合作的電影分級為PG-13不同,《綠區》被MPAA定為R級。

精彩對白

Clark:Doyouthinkyouaredoinghere,Miller?Whydoyoudothis?
RoyMiller:I'mhereistoidentifyweapons,andsavelives.
Clark:Thenyouengageincomplex,notforme.
克拉克:“你以為你在這裡乾什麼,米勒?你為什麼這么做?”
米勒:“我到這裡是要找出武器,並且挽救生命。”
克拉克:“那你搞複雜了,對我來說不是。”
LawrieDayne:Nothingfound,thisthingnormal?
RoyMiller:Notnormal.Ireadyourarticle,yousaidthatintelligencefromtheMagellan,whoisthemilitary'stopintelligencesources?
LawrieDayne:No,Icannottalkaboutsourcesofinformation.
RoyMiller:HaveyoueverbeenMagellansaidthatarea?
LawrieDayne:No.
勞瑞:“什麼都沒找到,這件事正常嗎?”
米勒:“不正常。我讀過你的文章,你說情報來自麥家倫,他是軍方的頭號情報來源嗎?”
勞瑞:“不,我不能談論情報來源。”
米勒:“你去過麥家倫說的那個地區嗎?”
勞瑞:“沒有。”
HewasLoyaltothismission,Butonasearchwithoutanswers.Hewasleftwithonechoice.
Noonewillescapetheimpact。
他盡忠職守,但陷入一段沒有結果的調查。他只有一個選擇。
沒有人可以躲過它的影響。

真實相關

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假情報
“弧線球”是棒球比賽中投球手擲出運動軌跡呈弧線的球,用於欺騙擊球手。美國總統布希指派的獨立調查小組近日公布伊拉克戰爭情報調查報告稱,美國在伊戰前的情報失誤主要是受“弧線球”欺騙所致。這裡的“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線人的代號。按照調查報告的說法,這個“弧線球”聲稱伊拉克研發化學武器,並擁有大量移動生化實驗室。但伊戰結束後的調查發現,聲稱自己參與伊拉克違禁武器計畫期間,這名線人其實根本就不在伊拉克境內。伊戰情報惟一來源,根據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弧線球”是一名伊拉克化學工程師。聯合國核查人員1998年撤離伊拉克後,美國和其他國家的情治單位急需獲得有關伊拉克武器發展的新情報,“弧線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成了線人。報告指出,美國2002年10月公布《國家情報評估》認定伊拉克擁有生物武器,“幾乎完全只基於”來自“弧線球”的情報。報告指出,美國情報部門幾乎完全依靠“弧線球”提供的線報,並且未對線人提供情報進行細緻核實,這是中央情報局及其他情報部門錯誤判斷伊拉克違禁武器情況的“主要原因”。美國情治單位成員很早就對“弧線球”產生懷疑。部分中情局官員指出,當“弧線球”申請移民歐洲時,他的記憶力突然大幅“增強”;當移民申請得到批准後,他似乎又患上了失憶症。2000年5月,一名指派到中情局工作的國防部官員獲準與“弧線球”見面,顯然是為了調查這名線人是否真的經歷過所謂的化學武器事故。調查報告說,這次調查的結果是“不確定”。但這名官員表示,“弧線球”在見面過程中表現出“不適”,“可能是一名酗酒者”。他還對線人一口流利的英語感到吃驚,因為德國情報部門說線人不會英語。中情局2001年從德國情報部門得知,線人“失控”,不知去向。雖然存在諸多疑點,但這名線人的一派胡言最終還是成了布希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依據”,其中蹊蹺耐人尋味。美國《紐約時報》昨天評論說,這份最新的調查報告在伊拉克戰前情報是否受到政治扭曲和決策者如何利用情報作為發動戰爭的理由等問題上,語焉不詳。隨著伊拉克戰爭臨近,問題不斷出現。鮑威爾在聯合國做陳述報告前,中情局要求與“弧線球”直接接觸。中情局下屬某部門負責人要求德國情報官員安排與線人共進午餐。根據調查報告,德國情報官員反對說:“你不會想見他,因為他是瘋子。”德國情報官員說,“弧線球”患有精神病,與他談話只會“浪費時間”,他可能是個“騙子”。中情局多名成員表示,他們當時向上級報告“弧線球”可能不可靠,但沒有得到相應重視。一名中情局成員透露,後任中情局副局長的約翰·麥克勞克林當時聽說線人可能是騙子後只是說:“喔,天!我希望那不是真的。”一名中情局官員說,鮑威爾在聯合國陳述報告的前一晚,他與後任中情局局長的喬治·特尼特通電話,警告依靠單一情報源可能導致嚴重後果。調查報告說:“特尼特只以‘是,是的’以及自己身體疲勞作為回答。”

一句話評論

在當下的美國,這部戰爭題材的電影顯得尤為難得。
——《芝加哥太陽時報》
一部充滿活力、驚悚的動作片。
——《好萊塢報導》
高能量的驚悚片!
——《Reelviews》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