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領袖》

《精神領袖》

《精神領袖》,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匯集了十四位俄羅斯思想家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評論,再現了一代人的“精神領袖”的理想和追求。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第1版(2009年2月1日)
平裝:594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532744138,7532744132
條形碼:9787532744138
商品尺寸:20.8x14.4x2.6cm
商品重量:558g
品牌:上海世紀
ASIN:B001SZQMAS

內容簡介

《精神領袖》匯集了十四位俄羅斯思想家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的評論,再現了一代人的“精神領袖”的理想和追求。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羅斯重要的作家,代表作有《罪與罰》、《群魔》和《卡拉馬佐夫兄弟》。他的處女作《窮人》獲得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的讚揚,被譽為第一部俄國社會小說。其文學風格對世界文壇產生了深遠影響,德國哲學家尼采承認曾受惠於他,法國作家薩特稱讚他對理性的專橫的譴責有助於鼓舞他本人的存在主義信念。

編輯推薦

《精神領袖》主要篇目有:弗·謝·索洛維約夫的《紀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演講》、安東尼·赫拉波維茨基主教的《從牧人視角研究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沃爾什基(格林卡)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道德問題》、瓦·瓦·羅扎諾夫的《為什麼我們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親切》、謝·尼·布爾加科夫的《作為哲學典型的伊萬·卡拉馬佐夫》、維·伊·伊萬諾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劇性長篇小說》、鮑·米·恩格爾哈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意識小說》、瓦·列·科馬羅維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和諧”》等。

媒體推薦

只要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尚在繼續,惡就無可避免。和惡鬥爭有兩種權力:世俗的和精神的。世俗權力是以惡制惡,用懲罰和暴力與惡鬥爭,僅僅維持某種外在的社會秩序。第二種權力——精神權力,則不承認這種外在秩序表達了絕對真理,執意通過內在的精神力量,也就是使惡不僅受制於外在的秩序,而是徹底臣服於善,以實現絕對真理。就像至高無上的世俗權力總是集中在一個人——國家元首身上,至高無上的精神權力,在每個時代一般在全體國民中也只屬於一個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晰地意識到人類的精神理想,比任何人都更自覺地追求這些理想,比任何人都更強有力地用自己的言論影響他人。這樣的精神領袖對俄羅斯人來說,在最近一段時期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索洛維約夫

作者簡介

作者:(俄國)弗·謝·索洛維約夫譯者:徐振亞婁自良編者:阿希姆巴耶

目錄

弗·謝·索洛約夫
一八八一年一月三十日在高級女子講習班
悼念費·米·陀思妥耶斯基的演講
紀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次演講
駁斥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創立“新”基督教的責難
康·尼·列昂季耶夫
論普世之愛
阿·利·沃倫斯基
愛上帝的人
安東尼·赫拉波維茨基主教
從牧人視角研究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品中的人物和生活
沃爾什基(格林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道德問題
瓦·瓦·羅扎諾夫
弗·索洛維約夫與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與索洛維約夫之間的齷齪
關於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講座
為什麼我們感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很親切
德·謝·梅列日科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
尼·亞·別爾佳耶夫
《宗教大法官》
斯塔夫羅金
謝·尼·布爾加科夫
作為哲學典型的伊萬·卡拉馬佐夫
荊棘冠冕
維·伊·伊萬諾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悲劇性長篇小說
補論:長篇小說《群魔》的基本神話
尤·伊·艾亨瓦爾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舍斯托夫
克服自明性
鮑·米·恩格爾哈特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意識小說
瓦·列·科馬羅維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和諧”

文摘

佐西馬的迷狂
阿廖沙·卡拉馬佐夫記下了司祭苦修僧佐西馬長老的生平,這份根據長老自述所做的筆錄在長篇小說中形成了完全獨立的部分。這像是從一本古書中撕下的幾頁,又像訓誡書①中的一個故事,自始至終是那么安詳,自始至終充滿了睿智。對小說的這一部分,我們考慮的已經不是分析,不是批評,而是仔細的閱讀,以便捉摸到小說語言上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此表現出的創作上的美妙之處。佐西馬的生平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傳略》,第二部分是《佐西馬長老的談話及訓示》。我們現在來閱讀故事的第一部分。佐西馬不經意地回憶起他那已經故世的哥哥馬克爾。“他比我大八歲,脾氣暴躁,容易激動,但心地善良,從不嘲弄人,沉默得出奇,特別是在家裡,不愛跟我、母親和僕人說話。”這個年輕人看上去身體不太好,很瘦,很虛弱,“胸間常常作痛”,像是患了癆病。他儘管脾氣暴躁,容易激動,卻又“沉默得出奇”。描寫這種出奇的沉默正是合乎陀思妥耶夫斯基精神的藝術特點:不是通常的沉默,而是某種特別的、別有深意的沉默。在他的心靈深處正在醞釀著某種感受,某種到了一定時候便會騰升在洶湧澎湃的年輕人情緒之上的感受。馬克爾結識了一位流放到省城這裡的學者,從後者那兒接受了宗教自由思想,這種宗教自由思想在生活中常常會變成無神論。“根本就不存在什麼上帝,”他說。這些話把周圍的人,特別是小小年紀的佐西馬嚇壞了。
當馬克爾突然患病,得了急性肺癆時,脾氣變得特別暴躁。他對什麼事情都會生氣;篤信宗教的母親溫柔地勸導他,他卻火冒三丈,大罵毫無過失的“上帝的殿堂”。看來,他由於一生不順遂而憋著一肚子怨氣,現在要全部發泄在傳統的聖物之上。可是,事情突然起了變化:他上教堂去祈禱,從那兒回來後變成了一個新人,懷著出乎大家意料的感情。“那年的復活節來得晚,那天天氣很好,陽光燦爛,空氣中飄逸著芬芳的氣息……我牢牢地記住了他的模樣:他一聲不吭地坐在那兒,神態安詳,面帶微笑,雖然是個病人,可臉上的神情顯得又活潑,又高興。”對他來說,一切都籠罩在這種節日的喜悅中,閃耀著、散發著非人世的光彩。他曾經怒氣沖沖地加以反對的東西,現在卻漸漸進入他的心靈,同時又帶來了另一種永恆的、神聖的東西。他開始從微小中看到宏大,從宏大中看到微小,由此在他的心靈中產生了感動。感動就是微小的個體在同宏大和永恆的接觸中所出現的感受,由這種感受產生的情愫是悲喜交集的,或者換一種說法,它是含著眼淚的喜悅,是流露出喜悅的眼淚。當你目睹某件小東西,某種毫不起眼,微不足道,在人們日常瑣事中弄得錯綜複雜,甚至好像被擠得畸形變態的生活現象時,便禁不住想趕快離開這個充滿了渺小、委瑣,令人厭煩的世界。但是你的心,你的那顆懷著最高生活真理的心卻阻止你邁出魔鬼的傲慢的一步。心是看見了什麼的,它看見了眼睛看不到的東西:它看見在廣闊的生活海洋中,每一個個體同某個共同的本原進行著神秘的接觸,而本原則通過這一個體把世界引向破滅,引向崇高使命的完成。只要捉摸到這種微小與宏大之間的聯繫,心靈中便會升騰起那種喜悅,那種迷狂,即稱為“感動”的迷狂。這種感動充溢著病中的馬克爾的心靈。“媽媽,你別哭,”他說,“生活就是天堂,我們大家都在天堂里,但我們不願意知道這一點。假如願意知道的話,那么明天全世界就會變成天堂了。”大家懷著溫柔而又悲傷的心情聽著他說話,就像平時人們聽垂死的人說囈語那樣。他的話儘管說得十分虔誠,但聽起來像是病人的胡言亂語。有學問的醫生認為馬克爾精神有點失常。但是,後者那種在旁人看來像精神失常似的感動卻蘊涵著偉大的真理。馬克爾在自己的感動中看到了有時即便有著最敏銳的道德感的人也看不到的東西——自己對人們應負的責任,不僅僅是對人們,而且是對所有生物應負的責任。
“上帝的小鳥,快活的小鳥,”他在臨終時說,“請你們也原諒我吧,因為我在你們面前也犯下了罪孽。,’世界上只洋溢著一種活生生的精神,這種精神的一切表現形式都神秘地,無意識地相互關聯著,因而在實際上也是相互負有責任。馬克爾傾心於這種新的思緒,對小鳥,對這些生性膽小的生靈產生了憐憫之情;大家都愛它們,可是它們是多么害怕人,害怕這個人間天堂的破壞者啊。在擁抱一切,領悟一切的歡樂的迷狂中,眼含著喜悅的淚水,佐西馬的哥哥死了。
老人現在回憶起哥哥臨終前的一件事,這件事在他的心靈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跡。“時近黃昏,天氣晴好,太陽快要下山,斜暉脈脈照亮了房間。”馬克爾雙手抱住他的肩膀,充滿深情地盯住他看了一會兒,說道:“好了,現在你去玩吧,代我好好地活下去!”夕陽拖著長長的斜暉,這即將消逝的白晝的最後一束亮光,這面臨黑夜,面臨夜的深淵——另一個上天真理的深淵出現之前的亮光此刻使佐西馬年輕的心靈第一次感受到生死是某種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大自然中存在著有關人類思想的所有象徵物,如果傾聽一下大自然的語言,觀察一下由其創造的形象,即便不藉助書本智慧也很容易捉摸到心靈所需要的一切,它們是多么美好,多么純粹,人類的任何詞語都形容不出來。看來,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也喜歡夕陽的斜暉。阿廖沙一生都牢記著童年時的一個情景,當時夕陽的餘暉透過窗子投入到房間裡,而他的母親正同他一起在聖像前祈禱。佐西馬也喜歡這種傍晚的陽光,我們將會看到,他在自傳中是如何歌頌官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