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是童話是童話》

《童話是童話是童話》

《童話是童話是童話》是德國女作家瑪亞蕾娜·棱貝克撰寫的童話小說,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童話作家的一次奇遇,一個帶有文學幻想、人生懷疑和哲學追問意義的寫作故事。這部作品獲得過2005年“奧地利少年兒童圖書獎”。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有自己的難題。國王有國王的難題,公主有公主的難題,流浪者有流浪者的難題,作家也有作家的難題。
現在,一位年輕的童話作家,就遭遇了這樣的難題。他寫的一個有關國王、王后和公主的童話,剛剛寫了一小半,就寫不下去了。他只好暫時停止了寫作,獨自來到市中心的湖邊閒逛。
他是一個尚未成名的、善良和孤獨的作家。他沒有多少朋友,因為大部分時間裡,他更願意跟自己所寫的故事裡的人物在一起交談。他寫了許多半途而廢的童話。他也沒有掙到多少錢。在童話里,他可以給許多無家可歸的孩子提供遮風避雨的住所,然而在生活中,他卻無能為力去做到這些。但他又總是會那么認真地去追問:生活應該怎樣繼續下去?
他有點落落寡合地坐在湖邊的長椅上,看著過往的行人,像一個迷惘和痛苦的哲學家。這時候,一個看上去有點眼熟的老人出現在他面前。作家以為,這個老人也許是出自自己某一個童話里的人物,因為他偶爾會在街頭碰到自己那些沒有寫完的故事裡的人物,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但老人告訴他說,“我是真實存在的”。
在弄清了作家所遇到的苦惱——正在寫的童話寫不下去,甚至懷疑是否有人會喜歡讀這些童話,自己到底還應不應該繼續寫下去等問題之後,老人說道:“我也是,我也有不少問題!但我還是清楚地知道,我是我,椅子是椅子,不管我們過得怎么樣,太陽照舊是圓的,地球還是一樣在轉。”
老人還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向作家解釋了童話的意義:“它們帶給我許多許多東西。它們把我帶到了另一個世界。有好幾頁我都生活在一個城堡里。我是一個王子,我得到了父母和臣民們的寵愛,過著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一個惡毒的女巫施展魔法,把我變成了一隻青蛙。從此我的生活變得不幸起來。我忍受了許多磨難,直到有一天,一位聰明的公主出現了,她吻了我,結束了那個惡毒的魔咒。就這樣,我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甚至比以前還更加幸福,因為我本來以為我已經完蛋了,可是沒想到卻得救了。”
老人鼓勵作家說,“一定要寫下去!”他叮囑作家:“但是記住一點,一定要讓童話里的一些人過上幸福的生活!遺憾的是,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生活幸福,就連在童話里也辦不到。”
童話作家從老人這裡獲得了新的勇氣。他想趕快回到那個剛剛寫了一小半的童話之中去。因為現在他知道,他要寫一個怎樣的童話了。他要寫一個讓所有人都找得到幸福的童話。

導讀

在這個篇幅不大(中文譯本大約只有四萬字)的作品裡,有兩條明顯的敘事線索。前面所講的,是童話作家遇到苦惱、以及如何解決了苦惱這一條;還有一條線索,就是作家剛剛寫了一小半就突然中止的那個童話故事裡的人物——國王、王后和公主的故事。
構想一下吧:一個國王、一個王后和一個公主,他們一家生活在一座很大很大的——我們在許多童話里都曾見過的那樣一座城堡里,城堡周圍是一個美麗無比的玫瑰園;國王一家每天在有著不同顏色的房間裡用早餐、午餐和晚餐;王后和公主有專門的女僕服侍;國王也有自己的男僕;國王一家正像世界上所有的王宮裡的主人一樣,即將開始又一天的生活……
可是就在這時候,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國王呼叫自己的男僕路德維希,一連叫了幾遍,男僕都不答應,而他明明就站在餐廳門前。國王幾乎要發怒了:“什麼意思嘛!你耳朵聾了嗎?我在和你說話呢!”
“沒有,國王。但我什麼也做不了了。作家的最後一句話是這么寫的:忠實的僕人路德維希站在早餐廳的門前。至於其他的指令,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收到!”男僕只好如實回答說。
原來,作家的這個童話正是寫到這裡,便中止了。
寫作的突然停止對一個作家來說,也許是一件常事,可是對國王一家人的生活卻是非同小可的。一切,都突然變得茫然無措了:國王、王后、公主,甚至男僕和女僕,都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該做什麼、怎么去做。王后不知道自己是應該上床入睡,還是應該在城堡里走來走去;公主雖然相信作家最終會把她嫁出去,但不知道他是否會為她找到一個能配得上自己的王子。“我要給自己找一個英俊的王子。”公主自作主張地說,儘管目前她卻連一個一起玩的夥伴都沒有;國王更是連“下一頓飯要到什麼時候才吃得上”都不知道;女僕也不知道該讓公主自己動手去抹黃油和果醬,還是仍然由她代勞……總之,一切都無所適從了。
經過一番考慮後,國王一家人不得已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我們必須去尋找作家。”於是,國王、王后和公主,第一次走出他們的童話城堡,來到了這個對他們來說是十分陌生和無從想像的現實世界……
在這個紛紜複雜的現實世界裡,他們看到了足以令他們瞠目結舌的世態萬象,也遇見了難得一見的各色人等,包括一些“邊緣人物”,如失意的伯爵,無家可歸的流浪兒,街頭的小混混,等等。一些通常不會在童話里出現的人與事,在現實生活中卻到處可見。當生活的真實面貌一一呈現在國王一家人面前時,他們因為長期生活在童話和幻想之中而固有的那些觀念、定論、夢想和偏見,也隨之發生動搖。現實生活給他們上了最生動、最真實的一課!
故事寫到最後,兩條敘事線索得以合併:國王一家終於找到了童話作家;或者說,作家又回到了自己未曾寫完的童話面前,重新面對他的童話人物,進而要重述他們的命運與故事了。
虛構與現實兩個敘事空間的相互通融,童話人物與創作者之間的自由穿越,兩條敘事線索的游離與交織……使這本小書極其從容而又充分地顯示了一種人物調度和敘事結構上的智慧與美妙。這種智慧與完美,令人想到小說家巴·略薩所讚美的那種美妙的“中國套盒”式的敘事藝術。我們僅從這本書的書名《童話是童話是童話》,也不能感到這種機智與美妙。
當然,正如卡爾維諾所言,一本書,尤其是一本幻想性的童話書,“要產生出創造性,非得有一定的平淡的堅實性不可。幻想就像是果醬,你得把它抹到一片具體的麵包上,要不然它就跟果醬一樣一直沒有形狀,無法拿它創造出任何東西來。”按我的理解,作家借書中的人物之口,一再解釋著童話寫作——其實也是整個人生的意義和宿命,正是在把幻想的果醬抹到具體的麵包上。
譬如,“我們大家都需要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和一張溫暖的床鋪。”又如,“一個作家要為他筆下的人物負起責任來。他們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樣!”還有,“你想拯救那些迷失在外的書中人物。……(然而)有多少人永遠都沒被寫進故事裡,又有多少故事永遠都沒被寫完。”還有“尋覓就有收穫”;“善惡有時候很難分得清楚。……由惡也能生出善來”。當然,還有本書的那一小段結束語:“沒有人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作家本人也沒有做出最終的決定。這些都要由生活在這個童話里的人自己去體驗。”

作者簡介

棱貝克,1945年出生於芬蘭的可可拉,大學學習雕塑和戲劇。從1967年開始,她和家人一起生活在德國的威斯伐倫。她為兒童和成人寫的書獲得了許多嘉獎,其中主要有1999年度奧地利兒童和青少年文學獎,1999年度hr2-兒童和青少年視聽圖書獎。德國女作家瑪亞蕾娜·棱貝克的這部獲得過2005年“奧地利少年兒童圖書獎”的童話作品《童話是童話是童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