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狼煙》

《盛世狼煙》

《盛世狼煙》是一部軍事、政論文集,涵蓋國際、國內、政治、軍事,縱貫歷史、現實、未來,映襯出作者宏闊的視野和內在邏輯的嚴密。書中介紹了百年磨一“劍”,隱藏在F-22A後面的美國隱形空軍計畫,美國軍界的新“閃電”夢想:“一個小時打遍全球”,未來戰爭:直接打擊政府首腦,俄羅斯:大刀闊斧取消大軍區制電子屠殺與電子暗殺:戰爭形態演變與西方社會的霸權優勢等等當今世界的軍事變革。作者以歷史的眼光,眺望未來;以政治的角度,透析軍事。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盛世狼煙盛世狼煙

這部軍事、政論文集,涵蓋國際、國內、政治、軍事,縱貫歷史、現實、未來,映襯出作者宏闊的視野和內在邏輯的嚴密。自古不能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能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研究軍事理論的思路也一樣:有全局的觀點,才能看清局部;以歷史的眼光,才能眺望未來;以政治的角度,才能透析軍事。

作者簡介

戴旭,空軍上校,生於河南民權。畢業於空軍通信學校/空軍政治學院,歷任地空導航台長、新聞幹事、秘書等職務。曾出版《以血祭天》、《20世紀世界空戰》、《讀史隨想》等著作,並同時為《環球時報》及人民網等媒體的專欄作家。

書籍目錄

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

序 一位具有大師氣質的戰略家
戰略篇 
第一篇 大國崛起需要頂層設計
第二篇 大國崛起要保持戰略的連貫
第三篇 中國軍事轉型應指向天空和大海
第四篇 太空:大國崛起的下一個機遇
第五篇 房地產支撐不起大國崛起
第六篇 中國發展戰略產業須防國際暗算
第七篇 中國沒有爭霸世界的意識和現實地理條件
第八篇 中國發展航母意義重大
第九篇 海洋·航母·中國
軍事篇 
第一篇 警惕,信息化閃電戰!
第二篇 新戰爭時代來臨
第三篇 新軍事變革正催生新型軍隊
第四篇 中國為什麼需要新型軍隊
第五篇 新型中國軍隊藍圖設計之——“鷹擊”戰略
第六篇 俄軍改革鏡鑒
第七篇 從反攻、固守到決戰境外——台灣軍事戰略全解析
第八篇 當今世界軍事列強大“檢閱”
第九篇中國正面臨核武時代以來最大戰略威脅
第十篇 小分隊大文章
第十一篇 中國需要空中騎兵軍團
第十二篇 俄羅斯將全球反擊美國
回望篇 
第一篇 旌旗呼嘯——傾聽戰爭主體位移的足音
第二篇 百年斷想:飛行時代和空中戰爭
第三篇 傘降型空降兵沒有戰役價值
第四篇 殲-6反思:光榮背後的銹斑
第五篇 中國“大炮仗”的歷史和世界價值
第六篇 海殤:當中國稱霸海上
第七篇 想起虎門那門炮
第八篇“9·11”對傳統戰爭模式的撞擊
憂思篇 
第一篇“二戰”60年祭
第二篇 太平洋上的政治冰山
第三篇 菩薩心腸還是霹靂手段——“二戰”中三大國對日戰略點評

文摘

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盛世狼煙: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

2003年9月,俄羅斯著名軍事理論家斯里普琴科,發表了一篇題為《俄羅斯需要新型軍隊》的文章,明確提出:俄軍應當準備未來的戰爭,而不應準備過去的戰爭。他建議在今後的軍事改革中,對俄軍現有指揮體制和軍兵種結構進行徹底的改組:加快研製常規高精度武器的進度,以徹底改造俄羅斯陸軍為核心。他認為俄陸軍現在有9個集團軍、1個獨立軍,28個師,是俄軍中人數最多、裝備最複雜的軍種。可是未來戰爭是非接觸戰爭,傳統陸軍將失去作用。交戰雙方再也不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在廣闊的戰場上投入千軍萬馬的大兵團進行決戰了。斯里普琴科建議將陸軍進行重新的排列組合,將守衛邊防、保持國內穩定的任務交給內務部隊;撤消現有六個軍區,成立一個中央軍區,其負責組織國家的空天防禦和國家重要目標防禦配系之間的協同。在此基礎上,將現有軍兵種統一組建為戰略突擊力量和戰略防禦力量。他認為未來的戰爭樣式是宇宙——空中——海上突擊戰役和防禦戰役。陸海空三軍不僅僅是聯合作戰問題,而是一體戰問題。
由於中俄軍事體系結構性的類似,我以為斯里普琴科的見解,對我軍有著直接的思想觸動價值。中國也需要新型軍隊。和俄羅斯軍隊僅僅出於對技術和編制落後所導致的緊迫感相比,中國需要新型軍隊的理由更充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軍隊始終堅持傳統人民戰爭思想,這一戰略的核心是國土(主要指大陸本土)防衛。但隨著外在大規模地面入侵威脅的消失,改革開放,中國國家利益的迅速擴大,“求發展”明顯取代“求生存”成為新時代國家與民族的主要矛盾。半個多世紀的臥薪嘗膽,中國雖不能算是足夠強大,但也是相當強大——核武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名列前茅的GDP,均是明證。再加上傳統的優勢——世界第一的人口,世界最大規模的常備軍,世界第三的國土面積,完全可以斷言:昔日亡國滅種的危險已經消失。如果今天中國這樣的實力,還要擔心被人家占領、洗劫,那世界上95%以上比中國綜合實力落後的國家,豈不是整天要提心弔膽?但中國似乎並沒有真正意識到這一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今天中國就是這樣的心態。由於自鴉片戰爭以來至日本入侵,大大小小西洋和東洋鬼子留給中華民族的記憶過於屈辱慘痛,以至於中國人的生存危機感幾乎深入骨髓。儘管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意味著中華民族的生存危機已經過去;1964年中國核子彈試驗成功,事實上意味著國土被新的強敵大規模入侵和占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此後的發展證明了這一點;到1979年中美建交,中國整體安全形勢全面改觀,而到1991年蘇聯解體,大規模地面入侵的威脅,更是徹底消失;但是,中國的思維定勢依舊“貓”在歷史的戰壕和碉堡里,枕戈待旦。這從中國兵器設計部門研製我軍新一代輕武器時,刻意與歐、美、俄等同類兵器口徑相區別的“潛意識”就可以看出來。一個美國軍工專家說:“為什麼中國人不更簡單地直接採用已有的5.56×45口徑而去重新開發一種全新的小口徑系列武器呢?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受中國軍隊那種純防衛的教條思想影響,他們認為一旦中國遭遇入侵,敵人將無法使用繳獲的中國武器和彈藥。”關於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2003年,筆者時任某軍事院校科研部“伊拉克戰爭研究小組”組長時,從某權威媒體上看到我軍一位將軍發表的談伊拉克戰爭觀感的文章,竟是從伊拉克民眾對美英聯軍的騷擾性襲擊,看到我傳統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並言之鑿鑿地構想我正規軍和民兵游擊隊怎樣重現昔日地道戰、地雷戰的光榮!這種自虐式的“智慧”真讓同為中國軍人的我感到羞愧——今天是什麼年代?我們怎么還能再允許敵人踏上中國的國土呢?——(第六章中國為什麼需要新型軍隊?)

書評

理論家多一點憂患意識,少一點空洞的說教,才是常理。惺惺惜惺惺,讀戴旭的大作,引發感慨之言,權作對“沉思”的回應吧!——李炳彥 少將
新華出版社將這部文集的副題定為“一個空軍上校的國防沉思錄”,我認為是把住了作者和文集的脈,正所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看戴旭的文章,時常被他的這種憂思情緒所感染。希望戴旭再接再厲,同時也希望空軍和全軍,湧現出大批有思想、敢思想、無私無畏的杜黑式、米切爾式的人,為光榮的軍隊和不朽的事業前赴後繼。——劉亞洲 中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