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意義》

《瘋狂的意義》名義上研究的是古希臘的悲劇藝術,實際上卻是尼采借希臘藝術為題發揮自己的思想。他在為苦苦折磨他的生命意義問題尋求一個答案,並且已經顯示出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的根本分歧:叔本書全盤否定人生,他卻竭力借藝術肯定人生。在書中,他集中抨擊了始自蘇格拉底的科學主義人生態度,連帶也攻擊了基督教。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作者:尼采
譯者: 周國平
isbn: 7561325142
定價: 22.00
頁數: 277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2-10
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 · · · · · 
尼采,現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之一,1844年10月15日生於德國東部呂采恩鎮附近的勒肯村。
這本書名義上研究的是古希臘的悲劇藝術,實際上卻是尼采借希臘藝術為題發揮自己的思想。他在為苦苦折磨他的生命意義問題尋求一個答案,並且已經顯示出與叔本華的悲觀哲學的根本分歧:叔本書全盤否定人生,他卻竭力借藝術肯定人生。在書中,他集中抨擊了始自蘇格拉底的科學主義人生態度,連帶也攻擊了基督教。
譯者於十多年前對尼采哲學發生了濃烈的興趣,出版了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1986)、《尼采與形上學》(1990)和譯著《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選》(1986)、《尼采詩集》(1986)、《偶像的黃昏》(1987)。後來,又陸續翻譯了尼采一些作品,尚未出版。這本書是譯者從中選取一些篇章或段落,編成了這個讀本。全書54節的標題,除少數原來已有加以延用的之外,多是根據內容而擬定的。排列次序則按照原著的寫作和出版時間。選取標準是:內容上表達了尼采的重要思想或精彩見解,文體上反映了尼采的風格,同時照顧到可讀性。

作者簡介

 · · · · · · 
尼采,1844年11月15日,誕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的洛肯鎮。他父親是基督教路德宗的牧師。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著波蘭貴族血統並為此而感到自豪。1846年,7月,妹妹伊莉莎白·尼采出生,1849年,尼采父親病故。 1850年,搬家到薩勒(Saale)河畔的南姆堡(Naumburg), 1864年,進入波恩大學,修習神學與古典語言學。1865年,尼采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古典語言學,並開始接觸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後來成為尼采哲學思考的起點。1868年,初識華格納,華格納是尼采的年輕時代的好友。 1869年,年僅25歲的尼采尚未正式畢業就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 1870年,升為正教授。8月,普法戰爭爆發,志願從軍,因傷退役。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882年,去義大利旅行。經人介紹與羅?莎樂美相識。五月,完成《快樂的科學》並出版。同月,向莎樂美求婚,被拒絕。1883年,開始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部。7月開始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二部。 1884年,在威尼斯撰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11月起執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四部。1889年,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1897年,母親病逝,被他的妹妹伊莉莎白·尼采接到文化名城魏瑪居住。 1900年,尼採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葬於故鄉洛肯(Roecken)教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