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發展與社會工作:人類行為的視角》

《畢生發展與社會工作:人類行為的視角》

《畢生發展與社會工作:人類行為的視角》從人類行為的視角出發。敘述了人生每一個階段發展的主要任務,並探究社會環境對人生每一個發展階段的不同影響。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為社會工作者及其他助人者理解人類行為,解決人類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

作者簡介

黃曉珊(1973-),山東省滕州人,歷史學碩士,社會工作碩士。現為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學校社會工作、青少年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基本理論等。先後在國內學術雜誌發表論文10多篇,承擔省市級項目6項。積極從事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服務於青少年領域、學校領域。
劉焱,山東泰安人,西安政治學院軍隊政治工作專業研究生,現任徐州空軍學院社會科學部政治工作教研室教員,從事教學工作14年。完成課題5項,發表學術論文27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若干理論觀點
第三節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懷孕、分娩、新生兒
第一節懷孕
第二節分娩
第三節新生兒
第三章嬰幼兒期
第一節嬰兒生理發展的特點
第二節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
第三節影響嬰幼兒發展的社會維度
第四章兒童期(學齡前期)
第一節學齡前期的生理髮展
第二節學齡前期的心理發展
第三節學齡前期異常行為
第四節兒童時期發展的社會維度
第五章兒童期(學齡期)
第一節學齡期兒童生理髮展的特點
第二節學齡期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
第三節學齡期兒童異常行為
第四節學齡期兒童發展的社會維度
第六章青少年時期
第一節青少年發展的生理維度
第二節青少年發展的心理維度
第三節青少年發展的社會維度
第七章成年早期
第一節成年早期的生物、生理維度
第二節成年早期的心理維度
第三節成人早期心理問題w
第三節成年早期的社會維度
第八章成年中期
第一節成年期的生理成長及發展
第二節成年期的心理成長及發展
第三節成年期成長過程中的社會維度
第九章老年期
第一節老年期的生理特點及發展
第二節老年期的心理特點及發展
第三節老年期成長過程中的相關社會因素

前言

本書的寫作靈感來源於近年來承擔的一門課程——“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它是社會工作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承擔這門課程對筆者來說是人生的一次挑戰。因為它要求授課人對於從懷孕、分娩一直到老年期整個人生跨度的內容所遇到的發展主題、生理髮展特點、心理發展特點,影響各階段發展的社會環境特點都要有所涉獵。在編寫課程講義的過程中,美國查爾斯·扎斯特羅等人和喬斯·B.阿什福德等人編寫的兩本書帶給我們很多思考,但這兩本書從案例到內容的編寫都充滿了美國的文化特色,又遠離我們自己的生活實踐,於是就特別希望能在我們自己的實踐基礎之上,結合我們社會的文化、結構特色,編寫一部屬於我們自己的書。
區別於傳統教材,我們不希望把這本書變為一個資料集,阿什福德編寫的書用的是生理-心理-社會框架,扎斯特羅的書用的是系統論的視角。作為一部本土的書,我們要用一種什麼樣的視角來梳理人的一生中各種各樣的行為與環境的關係呢?我們有幸遇到了畢生發展理論,並為之深深吸引,畢生發展理論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它在看待人的一生髮展的過程中,不再視人只是一個客觀的有機體,遵循某種不變的規律前進,它更多的是把人的發展視為一個多維度、多取向潛能展開的過程,它對於人的評價也不再是單一的眼光,這非常符合我們社會工作的基本價值。選定了理論基礎,其餘要做的工作就是動手編寫,這項工作艱巨而又煩瑣,大量的文獻需要閱讀、思考、刪選、編排。

精彩書摘

弗洛伊德認為這是一種本能的異性愛傾向,一般由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所促成。這種幼年的性慾如果受到壓抑,在男孩心理上就形成了戀母情結(俄狄浦斯情結),在女孩心理上就形成了戀父情結(勒克特拉情結)。在解決了這兩種情結之後,兒童就會認同父母的價值觀念,他們的超我也就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最終形成與年齡、性別相適應的各種人格特徵。
(3)人格結構
弗洛伊德把人格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種層次。本我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它尋找興奮或緊張的釋放,遵循快樂的原則。超我代表個體努力追求理想對自身的約束。自我的功能則是根據現實情況和超我的需要來表述和滿足本我的願望。
人格結構理論揭示了個體行為背後動機的力量和力量之間的衝突。既渴望表達又怕受到來自超我力量的傷害並遭受痛苦,構成了自我行為的矛盾性和複雜性。個體行為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驅力的來源不同,驅力的表現方式不同,如果衝突太多,人們就會把過多的能量從本能的滿足轉移到焦慮的防衛。
(4)焦慮和防禦
精神分析的另一個貢獻是對焦慮和防衛機制的描述。精神分析認為焦慮是一種痛苦的情感。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情感和願望,例如依戀、反抗,如果因此受到懲罰或者有失去他們的危險,兒童就會把它們與焦慮相關聯,認為只要表達這些情感或願望,就會受到懲罰或遭受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兒童學會了防禦。例如否認、壓抑、升華,最初他們能感覺到自己在這樣做,但慢慢這些行為就變成了自動化的,成功的防衛的代價就是失去了個人一部分內心生活,避免他自己想像中會讓自己受到傷害的情境。而潛意識的分析就是要把這些被壓抑的願望釋放處理,並認識到個人如何運用防衛的過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