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研究》

《生產力研究》

本書作者從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變革的角度,研究中國當代生產力,對生產力的因素、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作了全面的分析。著重對先進生產力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指明生產力發展是沿著共同的軌道前進。

基本信息

簡介

作者:孟海貴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頁碼:232頁
出版日期:2002年
SBN:9787801632821
裝幀:平裝
開本:32
市場價:¥19.00

內容梗概

本書作者從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變革的角度,研究中國當代生產力,對生產力的因素、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作

《生產力研究》《生產力研究》

了全面的分析。著重對先進生產力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指明生產力發展是沿著共同的軌道前進。從不同視角出發,可用多種坐標來表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當今世界.科技因素、知識經濟、智力勞動者與“天人合一”功能代表著21世紀的先進生產力。書中對知識經濟是以產業結構為坐標來表述的先進生產力作了深入的論述。

該書內容豐富,論點新穎,文字通暢,可供從事當代生產力、經濟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人員及實際工作者參考。

作者概況

孟海貴1953年出生於山西省武鄉縣。1979-1983年曾先後就讀於沁縣師範、山西省教育學院、南開大學、廈門大

《生產力研究》《生產力研究》

學。1984-1996年在山西省教育學院、山西省財經學院、山西大學師院任講師。1997年至今任山西城市研究所所長、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

2001年兼任山西省城鎮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生產力研究》雜誌副主編、《城市經濟》雜誌主編、《經濟與社會發展》雜誌主編、《城鎮聚焦》雜誌主編。

著有《當代大思潮》、《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與實踐》、《政治經濟學教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亞洲四小龍的發跡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國民經濟管理辭典》等書。在《生產力研究》、《城鄉建設》、《財經問題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經濟日報》、《山西日報》、《太行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50多篇。

目錄

導言
第一章生產力總體分析
第一節生產力本質
第二節生產力屬性
第三節生產力性質
第四節生產力範疇
第二章生產力因素
第一節生產力究竟包含多少因素
第二節生產力因素分類
第三節教育和精神生產是否屬於生產力因素
第四節何者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
第三章一個特殊的生產力因素--科學技術
第一節生產力的三層次結構
第二節科學的積累效應
第三節科學的滲透效應
第四節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第五節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第六節科學技術第一與人的因素第一第四章生產力系統
第一節微觀生產力系統
第二節中觀生產力系統
第三節巨觀生產力系統
第五章生產力主體
第一節生產力的主體與客體
第二節客觀生產力論
第三節跨過理論難關
第四節生產力主體作用的變遷
第五節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
第六章生產力動力體系
第一節微觀動力
第二節巨觀動力
第三節動力體系
第四節動力因素分析
第五節社會需要與基本動力
第七章生產力規律體系
第一節生產力規律的性質
第二節生產力規律的分類
第三節生產力基本規律
第四節生產力基本規律與其他生產力規律的關係
第五節生產力基本規律與其他經濟規律的關係
第六節從生產技術史看生產力基本規律
第七節從當代經濟看生產力基本規律
第八章生產力標準
第一節生產力標準的規定
第二節生產力標準的運行
第三節生產力標準的深化
第四節從生產力標準到二個“有利於”標準
第九章商品論
第一節產生商品經濟的條件
第二節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
第三節以生產力標準立論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第十章產品論
第一節產品與生產要素的變革趨勢
第二節物質產品、信息產品、勞務產品
第三節產品的二重性——使用性與經濟性
第四節現代產品的發展趨勢
第五節產品論的實踐意義
第十一章生產力環境論
第一節經濟環境
第二節文化環境
第三節政治環境
第四節“三個代表”與環境最佳化
第十二章當代生產力論
第一節從三類生產的共同點引申出當代生產力論
第二節信息生產和信息產業
第三節當代生產力論在信息業的套用
第四節當代生產力論在服務業的套用
第十三章知識經濟論
第一節知識經濟概念通考
第二節知識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
第三節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
第四節當代的經濟形態結構
第五節知識經濟的歷史地位
第十四章科教興國論
第一節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科技源泉論
第二節百年反思迎接新的挑戰
第三節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動力
第四節科教興國與市場經濟
第五節以科教興國為綱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第十五章生產力發展軌道
第一節生產力要素:從自然生產力到科技生產力
第二節生產力主體:從動力型到智力型
第三節生產力結構:從牧業經濟到知識經濟
第四節生產力功能:從生存型到和諧型
主要參考文獻
……

文摘

第二章生產力因素

生產力究竟包含多少個因素(也稱要素),已討論了60多年,在20世紀20年代,前蘇聯進行過關於生產力理論的辯論,出現了二要素論與三要素論之爭,直到1980年,前蘇聯《哲學問題》編輯部組織的一次“圓桌”會議,還在討論“生產力是否包含勞動對象”這一老問題。

我國在50年代就出現了二要素論與三要素論之爭,直到80年代,這一爭論仍然存在,孫冶方在1980年第1期《經濟研究》上著文,重申三要素論。于光遠在1987年第1期《生產力研究》上著文,再次談二要素論。目前看來,經濟學界大多數人是把生產力看作一個系統,包含有多種因素。

對生產力包含幾個要素的問題,各個學科可以有自己的選擇。哲學是把生產力看作生產的內容,生產關係看作生產的形式,這就是把生產力看作是生產的一個要素,而不再進行細分。政治經濟學聯繫生產力來研究生產關係,把生產力看作二要素或三要素還是可以的。生產力經濟學專門研究生產力,就要把生產力看作多要素。同時還應注意,生產力要素不是固定的那幾個,而是不斷發展的。總的趨勢是不斷增多,可從生產力發展的基本趨勢中得到證明。

相關資料

http://sclyj.periodicals.net.cn/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