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由作者劉慶柱著作、文物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漢長安城》《漢長安城》

本書較為詳盡地論述了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發掘成果,內容涉及城市平面布局、基礎設施、主要宮殿、武庫及禮制性建築和手工業遺址等諸多方面,並對一個世紀以來的相關研究進行了回顧。

作者簡介

劉慶柱,男,漢族,1943年生,天津市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考古學報》主編、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1962年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後參加、主持了秦都鹹陽、秦漢櫟陽城、漢宣帝陵墓、漢長安城的考古發掘和漢唐帝陵的考古調查工作。著作有田野考古發掘報告《漢長安城未央宮》、《漢杜陵陵園遺址》、專著《前漢皇帝陵的研究》(日文)、《長安春秋》、《古代都城與帝陵的考古學研究》等。

圖書前言

俗稱“鋤頭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以及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鑒玩觀賞著錄向科學的文物學的轉變,是22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大事。它從材料與方法兩個方面徹底刷新了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史學傳統,不但為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研究天地,也為一切關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人們不斷地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進而考古,向來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明顯的學術特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發其端,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北魏酈道元作注《水經》。他們對區⒌和書齋式的究古相繼開展,特別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時期的文化時尚。

精彩書摘

(一)建設過程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採納婁敬的意見,定都關中長安,設定長安縣,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修建長樂宮。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劉邦自櫟陽(今陝西西安閻良區武屯鎮徙都長安。又令丞相蕭何、將作少府陽成延負責修築未央宮東闕、北闕、前殿,以及武庫和太倉。兩年後,未央宮建成。同時,還建造了北宮。
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劉盈即位伊始便開始著手營築都城城牆。長安城的城牆修築從西城牆和北城牆開始,工程持續了五年之久,直到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秋才全部完工。長安城城牆修建用工之多、規模之大十分晾人,以惠帝三年為例,中央政府在春天一次就徵召了14.6萬人修長安城牆,徵用勞力範圍擴及長安周圍六百里之內。男勞力不夠,就大量徵用婦女。夏季酷暑,工程繼續進行。京畿附近勞力不足,便徵用奴隸。公元前189年,惠帝在高祖六年修建的大市之西建起了西市。至此,長安城已初具規模。
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已開展了半個多世紀,本書關於漢長安城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只能說是個初步成果。隨著今後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對漢長安城的認識和研究將會更加深入。漢長安城遺址考古研究是個系統的、重大的科學工程,它為我們探討都城考古學的方法和理論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現在我們明確了都城考古學的基本要素,如城牆、城門、城壕、道路和給水排水工程等城市基本公共設施;皇室和中央政府機構的各類宮殿、官署、倉庫、禮制建築和文化性建築;手工業遺址、市場和里居;離宮和陵區等等。這些是都城考古學的載體,是都城考古學的基本內容。

圖書目錄

前言
(一)概況
(二)考古發現與研究簡史
一 基礎設施
(一)建設過程
(二)城牆與都城範圍及平面形制
1.城牆、城壕與角樓的勘察
2.都城平面形制的研究
(三)道路與都城分區
1.道路的勘察
2.城內道路分布與都城分區研究
3.都城附近的道路交通
(四)城門
1.城讓的配置與勘察和發掘
2.關於長安城城門名稱的考證
3.漢長安城與古代都城城門制定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