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故事》

《漢武故事》,因此書內容多與《史記》、《漢書》多有矛盾和出入,所以一般被認為是雜史類的志怪小說。此書主要記載漢武帝時期的雜聞佚事,如“金屋藏嬌”的故事。陳皇后的阿嬌一名亦是出自此書。

《漢武故事》,因此書內容多與《史記》、《漢書》多有矛盾和出入,所以一般被認為是雜史類的志怪小說。此書主要記載漢武帝時期的雜聞佚事,如“金屋藏嬌”的故事。陳皇后的阿嬌一名亦是出自此書。

作者爭議

關於此書作者有漢代班固、晉代葛洪、南齊王儉等多種說法,然而皆無確切的證據。一般認為是魏晉文人托班固之名所作。

金屋藏嬌

原文

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是為武帝。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於猗蘭殿。年四歲,立為膠東王。數歲,長公主嫖抱置膝上,問曰:“兒欲得婦不?”膠東王曰:“欲得婦。”長主指左右長御百餘人,皆雲不用。末指其女問曰:“阿嬌好不?”於是乃笑對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也。”長主大悅 ,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時皇后無子,立栗姬子為太子。皇后既廢,栗姬次應立,而長主伺其短,輒微白之。上嘗與栗姬語,栗姬怒弗肯應。又罵上老狗,上心銜之。長主日譖之,因譽王夫人男之美,上亦賢之,廢太子為王,栗姬自殺,遂立王夫人為後。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
這是成語“金屋藏嬌”的典故由來。金屋藏嬌如今則是用來解釋一個男人有外遇的成語。 

與史書的矛盾

《漢武故事》記“長主大悅,乃苦要上,遂成婚焉。是時皇后無子,立栗姬子為太子。”,就是說劉徹和陳氏成婚在薄皇后和太子劉榮被廢之前。而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兩人成婚是在薄皇后和劉榮相繼被廢,劉徹被立為太子之後。
《漢武故事》記“膠東王為皇太子時,年七歲,上曰:“彘者徹也。”因改曰徹。”《史記孝景本紀》:“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徹為膠東王。六月甲戌,赦天下。”《漢書孝景紀第五》:“夏四月己巳,立皇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催六月,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兩本史書已經明確表示劉徹被立為膠東王前,名字已經是徹了,而不是為太子時由彘改名為徹。既使是後世的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也沒有採信《漢武故事》的說法。
《漢武故事》記“東方朔生三日,而父母俱亡,或得之而不知其始;以見時東方始明,因以為姓。”班固所著的《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明確記載“朔初來,上書曰:“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東方朔雖父母早亡,但是由兄嫂扶養長大,不會不知自己的姓氏。同一個人物出現兩個完全不同的身世。
《漢武故事》記“(鉤弋夫人)從上至甘泉,因幸告上曰:“妾相運正應為陛下生一男,七歲妾當死,今年必死。宮中多蠱氣,必傷聖體。”言終而臥,遂卒。”而據《史記》中褚少孫的補述,鉤弋夫人被漢武帝送去掖庭獄,後死於雲陽宮。
《漢武故事》記“時丞相公孫雄數諫上弗從,因自殺,上聞而悲之,後二十餘日有柏谷之逼;乃改殯雄,為起墳□在茂陵旁,上自為誄曰:“公孫之生,污瀆降靈。元老克壯,為漢之貞。弗予一人,迄用有成。去矣游矣,永歸冥冥。嗚呼夫子!曷其能刑。”
漢武帝執政期間共有十三任丞相(衛綰、竇嬰、許昌、田鼢、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其中李蔡、莊青翟、趙周是被迫自殺,公孫賀死於獄中,而竇嬰、劉屈氂則是最終被斬殺。並沒有一位自殺的公孫丞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