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是作者毛澤東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毛澤東
萬木霜天紅爛漫,
天兵怒氣沖霄漢。
霧滿龍岡千嶂暗,
齊聲喚,
前頭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軍重入贛,
風煙滾滾來天半。
喚起工農千百萬,
同心乾,
不周山下紅旗亂。
1931年春

詩詞譯文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
萬千楓林被霜打過煥發鮮亮的紅色,
紅軍戰士一腔怒火直衝雲天。
大霧籠罩龍岡深暗的連綿群峰,
我軍齊聲高呼,
前線殺敵並活捉了張輝瓚
二十萬敵兵又來侵犯,
狼煙四起遮掩了天邊半。
我將喚醒千百萬的工農大眾,
同心協力齊努力,
那時不周山下紅旗遍插迎風招展。

詩詞賞析

此詩作於1931年早春,其時正值冬春交替之節令。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呈現出一派萬千林木被霜染紅,爛漫盛開之景。雖有寒意卻處處給人有溫暖如春之感,詩人筆下根據地的冬天生機盎然,就在這勃勃向上的畫面中,冬日正義的肅殺之氣正嚴陣以待。因為就在此時,在1930年的歲尾,蔣介石調集約十萬大軍以偽江西省主席、國民黨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官,第18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我們美好的聖地——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一次大“圍剿”。此詩前二行正藝術地集中再現了當時的處境以及士氣高昂之情。
紅軍戰士不僅僅是一腔怒火沖雲端,而且為保衛家園在偉大舵手的親自指揮下沉著迎戰。在詩中第三、第四、第五句中生動凝鍊地再現了戰鬥場面,雖未正面詳細描寫激戰情況,但詩人凌雲健筆先點出龍岡大霧,暗示給讀者一種毛主席一貫的“誘敵深入”伏擊之的戰略戰術,然後是戰士的歡呼聲,最後進抵戰局之結果,並乾乾脆脆地用一個具體細節指明活捉敵軍前線總指揮張輝瓚,猶如王昌齡的“已報生擒吐谷渾”。而當時的情形也的確如此,毛主席親自指揮紅一方面軍的一、三兩個軍團,共四萬人,先是後撤,於12月下旬將敵軍先頭部隊誘至根據地中部,緊接著於1930年最後一天在龍岡作伏擊殲敵之戰,結果一舉擊潰敵軍並活捉張輝瓚及敵部九千人。新年伊始,再度乘勝攻擊,至1931年1月3日,共殲敵軍一半以上。迎來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
本詩上半闋是詩人喜聞龍岡之戰大捷的當晚一氣寫成的,第三句原為“喚起工農千百萬”,而後在次年春,當詩人聞敵人將結集更大兵力作第二次大“圍剿”時,心潮起伏,英邁難平,遂一氣補寫出整首詩的下半闋。完稿後,毛澤東發現上下兩闋都有“喚起工農千百萬”之句,便將上半闋的第三句改為“霧滿龍岡千嶂暗”。
由此可見,此詩上半闋寫作戰的勝利,下半闋卻是再發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戰之決心。
序幕一揭,敵人又以雙倍兵力捲土重來,滾滾狼煙遮沒了半個天空,真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面對重兵來犯,如何迎敵,詩人仍然滿懷信心,運籌帷幄,最後三句一口氣豪邁道出:“喚起千百萬勞苦大眾齊心協力奮勇向前,那時紅旗就會插遍整箇中國”,同時也表明作者一貫的思想:放手發動民眾,人民戰爭、革命戰爭是民眾的戰爭等等。
最後一行,詩人活用了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在他眼裡,共工是勝利者,是敢於革命的英雄,共工以頭觸山就比喻為紅軍將士最終將推翻蔣家王朝,毛主席不愧為一位有預見性的詩人,他在最艱苦的歲月已看到遙遠的勝利的曙光。猶如一位美國詩人龐德所說,真正的“詩人是一個種族觸角。”唯有這樣的詩人才有最靈敏的觸鬚,才有預見性,才可能比所有人提前預感到自己民族的歡樂、勝利、痛苦、悲哀、不幸及災難。毛主席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他已感覺到了這一切,勝利只是指日可待的事。

作者介紹

毛澤東,字潤之,1893年出生於湘潭縣韶山沖一務農之家,後身歷農、兵、學三界。少年讀私塾,16歲入新式的東山國小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入湖南新軍當兵半年,退伍入長沙師範學校。1918年畢業後進京,曾在北京大學工作,後返湘,於1920年秋在長沙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為13名代表之一。1923年在中共“三大”上,毛澤東又擔任組織部長,黨內地位一度僅次於陳獨秀而居二把手。
在當時普遍矮小的南方人中,毛澤東身材高大,又清秀英俊。按郭沫若當年所記的見面第一印象,是“貌如婦人好女”。直至90年代初,粵港時髦小生又曾爭相佩戴一種嵌有青年毛澤東照片的像章,即那張中間分頭的英俊形象。
三湘有名的“潤之先生”,1927年又走上井岡山與“山大王”交朋友,搞武裝鬥爭,成為組織紅軍的“毛委員”。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後,他又是政府的“毛主席”。從此,他同紅軍總司令朱德一起,以“朱毛”之稱聞名天下,成為中國革命力量的象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