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翠微亭》

《池州翠微亭》

這是一首記游詩,主要記述登臨池州翠微亭觀覽勝景的心理狀態和出遊情形,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為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和民族英雄岳飛所作。

詩詞正文

翠微亭池州翠微亭

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

注釋

“池州”,是宋代江南東路的一個州,現在的安徽貴池縣。“翠微亭”,在今安徽貴池縣南邊的齊山上,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任池州刺史時建造的。
經年:常年。
征衣:軍裝。
特特:特地。
尋芳:遊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看不足:看不夠。

今譯

多年的塵土布滿了軍裝,騎著馬到翠微亭尋找美景。
好山好水還沒有欣賞夠,馬蹄聲就已經催我速歸了。

解讀

黃東雷狂草書法《池州翠微亭》黃東雷狂草書法《池州翠微亭》
這是一首記游詩,主要記述登臨池州翠微亭觀覽勝景的心理狀態和出遊情形,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前兩句寫出遊的愉悅。起句“經年塵土滿征衣”寫長期緊張的軍旅生活。既然長年累月地率領部隊轉戰南北,生活十分緊張,那就根本沒有時間、沒有心思去悠閒地遊覽和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愈是這樣,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這樣,起筆一句就為下面內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鋪墊,看似與記游無關,而作用卻在於突出、強調和反襯了這次出遊的難得與可貴,故對句以“特特尋芳上翠微”接住。現在,詩人竟然有了這樣的機會,到齊山觀覽,而且登上了著名詩人杜牧在這裡建造的翠微亭,心裡怎能不愉快、不興奮呢?那么,這次出遊究竟如何?詩人看到了些什麼景色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詩的三四兩句並沒有象一般的記游詩那樣,對看到的景色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而是著眼於主觀感覺,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寫出了這次“尋芳”的感受,將秀麗的山水和優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樸實、最通俗的“好”字來表達,既有主觀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讚美。同時,又用“看不足”傳達自己對“好山好水”的喜愛、依戀和欣賞。結尾一句則寫了詩人為祖國壯麗的山河所陶醉,樂而忘返,直到夜幕降臨,才在月光下騎馬返回。岳飛之所以成為民族英雄,之所以為自己的國家英勇戰鬥,同他如此熱戀祖國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詩的結尾兩句正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這首詩通過記游,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無限深厚的熱愛之情。在藝術上運思巧妙,不落俗套,雖是記游,而不具體描述景物,重在抒寫個人感受。其結構方式除以時間為序外,又把情感的變化作為全詩的線索,突出了這次出遊登臨的喜悅。語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話。

作者簡介

岳飛像岳飛像

岳飛(1103年-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南宋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
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報國的精神深受中國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師北伐、壯志未酬的悲憤心情下寫的千古絕唱《滿紅紅》 ,至今仍是令人士氣振奮的佳作。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岳家軍”,人們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名句,表示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  
紹興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風波亭,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謚忠武,有《岳武穆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