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顧》

這是一部個人的歷史回憶錄。作者的青年時期,中國正處在急風暴雨的革命鬥爭年代。新與舊,革命與反動,光明與黑暗,兩種勢力激烈搏鬥著。 鑒往而知今。人民民眾不僅在創造著歷史,同時也在認識著歷史。只有正確地認識過去,才能更好地創造未來。耄耄之年,回首往事,歷歷在目。謹將作者的經歷和見聞,匯錄成集,呈獻史林,以告慰先烈。

歷史的回顧 本書目錄

第一章 風雨年代
第二章 革命生涯的起點
第三章 野火燒不盡
第四章 大別山區的工農武裝割據
第五章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上)
第六章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下)
第七章 西行轉戰三千里
第八章 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
第九章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
第十章 十個月的反六路圍攻
第十一章 衝破“川陝會剿”
第十二章 長征路上(上)
第十三章 長征路上(下)
第十四章 血戰河西走廊
第十五章 奔赴抗日前線
後記

歷史的回顧 文章節選

第一章 風雨年代童年和家庭 一九○一年十一月八日(農曆辛丑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出生在山西省五台縣永安村。 五台縣位於五台山南麓,因五台山而得名,是個山區小縣。交通、經濟相當落後,但也有比較富庶的地區。過去我們那裡流傳有“縣不如鎮,鎮不如村”的說法。鎮,指東冶鎮,土地好,產量高,大戶人家不少,比五台縣城要富裕些;村,說的是閻錫山的家鄉河邊村,同我村僅一河之隔。閻錫山老家,高牆大院,豪門深宅,比那縣衙府第要氣派得多。 永安村在五台縣西南,滹沱河的北岸。滹沱河在我們那裡迴環轉彎,流經太行山南端進入河北省。永安村是個偏僻山村,但借滹沱河河水之利,農業收成一般是有保證的。早在魏晉時期,官府就在永安村建立過儲備糧食的倉庫,所以古有“倉城”之稱。 在永安村,徐姓是個大姓,約占全村人口四分之三以上。 聽長輩們說,我家祖上是三兄弟,從洪洞縣遷居,落腳五台山下。一代傳一代,不知過了多少輩,才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土地與家產,成為富庶之門。徐氏家族裡,有個叫徐松龕(繼畲)的,清朝什麼年代中翰林、入宮門,做過廣西巡撫,廣東按察史,兼署閩浙總督。著有《瀛寰志略》一書。 永安村的徐姓,屬第三分支之後,到我這一輩是第十九世孫。 我家原先是一個大戶,到我祖父時,家業衰敗了。祖父名徐鶴林。據說,他雄心勃勃,從務農轉為經商,企望藉此帶來轉機,重振家業,光宗耀祖。但事與願違,結果不僅沒有贏利,反而賠了本,從此一蹶不振。 我記事時,家境已經破落,僅有薄地十幾畝。因無勞動力,土地與人伙種,一年忙到頭,糠菜摻半,勉強維持溫飽。沒有富餘,也不欠人家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