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神策軍碑》

柳公權神策軍碑 內容簡介

我社編輯出版的【西泠印社法帖叢編】,均取原跡或儘可能完美的拓本和複製品拍攝,電分製版精印,使讀者獲得更為真實的藝術感受,以利於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形象和氣質。

柳公權神策軍碑 作者介紹

柳公權(公元七七八―八六五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人(今陝西耀縣)。官至太子少師,故後人稱他為【柳少師】。
《神策軍碑》全稱《皇帝巡幸左神策軍紀聖德碑並序》。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立,崔鉉撰文,柳公權六十六歲時書。原石久佚,傳世僅宋賈世道舊藏本上半冊,現藏北京圖書館
《神策軍碑》是柳公權的代表作之一,較後世熟知的《玄秘塔碑》,書體風格更有特色。清孫承澤跋文說:『柳學士所書神策軍紀聖德碑,風神整峻,氣度溫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跡。』此碑立在禁中,又是歌頌皇帝巡幸衛隊神策軍,故柳公權書寫時十分著力。全篇大小縱橫,各隨其體,結構緊密中見舒展;運筆勁健中見灑脫,是現存柳書中最為精彩的一碑。

柳公權神策軍碑

神策軍碑刻於唐會昌三年(843年),由翰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文。拓本中,從“皇帝巡幸左神策軍”起至“來朝上京嘉其誠”止,約有七百餘字,但現存拓本中的文字不足原碑的一半。根據殘存文字推敲,前段主要讚頌了唐武宗李炎的德政,敘述了他在會昌元年祭祀的盛況,後段則敘述了回鶻衰敗及大首領嗢沒斯來降等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柳公權,字誠懸,唐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人,生於唐代宗李豫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於唐懿宗李淮鹹通六年(公元865年)。他自幼而好學,並能持之以恆,12歲便可吟詩作賦,29歲中進士。他精經術、曉音律,尤其擅長書法,官曆七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官至太子少師。在朝期間,長期任右拾遺、翰林侍書學士,是—位職業的宮廷書法家。柳公權書法初學二王,二王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後取唐初名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之長,打下了楷書的深厚基礎;繼而又法顏真卿,對其筆法加以變化運用,終於自成一家。對此《舊唐書·柳公權傳》中有記載:“公權初學二王,遍閱近代筆法,體勢勁媚,自成—家。”
《神策軍碑》是由當時任學士判院事的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寫。雖然該拓本中有將近一半的字跡已無法辨認,但僅從字口清晰的四百多字開看,也是具有非常難得的書法珍品。柳公權的書法以精練勁健、端莊秀美、神完氣爽著稱於世,世人譽之“柳骨”。他的書體在當時是極負盛名的。公卿大臣家的碑板、墓誌,如不是柳公權書寫,便被人視為不孝。後世稱讚他的作品說,既有魏晉時錘、王的風韻,又有初唐歐、虞、褚、陸之體勢。柳公權完成《神策軍碑》時已66歲,已達到了人書俱老,融會貫通,從心所欲,信手入玄。全碑字型沉著穩健,氣勢磅礴,被歷代書法大家公認是柳公權“生平第一妙跡”。
除《神策軍碑》外,他還有很多傳世佳品如《玄秘塔碑》、《金剛經刻石》、《李晟碑》等等。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稱:“柳書碑板,傳世甚多。今所存者,必以《神策軍碑》、《玄秘塔》二碑最精。《玄秘》刻手,猶偶有刀痕可見,惟《神策》孤拓,無異墨跡焉。”
《神策軍碑》刻成於唐會昌三年(843年),立於長安宮廷禁地,但是最終毀於戰火,該碑的拓本極少,流傳至今只有中國國家圖書館這部孤本,其珍貴不言而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