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家書》

《柏楊家書》

《柏楊家書》是柏楊所著,2011年1月1日,由文匯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文化背景

《柏楊家書》柏楊家書

1968年柏楊因一宗美國“大力水手”漫畫的翻譯案,以叛亂罪在台灣入獄八年,被調查局逮捕的時候,他甚至來不及也無從向年僅8歲的女兒佳佳解釋,爸爸身上發生了什麼,此行要去何處。八歲的佳佳成了“政治犯”的女兒,遠離父親,又承受著母親再嫁的痛苦;同樣承受著妻離子散的柏楊在獄中只能將思念訴諸文字,以通信的方式安慰女兒敏感、脆弱的心靈,教育她成長。按照獄方規定,每周只可通信一次,每信不得超過200字,所以,他無法在信中和八歲的幼女討論複雜的案情,傾訴滿腔的苦楚冤屈,只能在交流日常的一事一行中滲透著對女兒的關愛和點滴教導。

簡介

《柏楊家書》選錄台灣作家柏楊和女兒佳佳持續八年的兩地家書,以及信中寫給女兒的一則叫做“小棉花的故事”的童話。當時柏楊先生在火燒島(今台灣綠島)受冤獄。他對她說,直到眼淚流枯,變成笑容,這才是人生。在這樣的溫暖中,遠離父親、母親改嫁的佳佳成長了,從一個八歲的小女孩成長為十六歲的亭亭少女,也有了自己的人生。“國際桂冠詩人”張香華為丈夫柏楊作長詩《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並在宏大的交響樂背景下深情朗誦,震撼全場(隨書附贈VCD)。

內容簡介

《柏楊家書》中的柏楊不再是以往讀者熟悉的那個怒目金剛,來自火燒島冤獄的私密家書是一本關於心靈、關於成長、關於人生意義的珍貴讀本。在信中,柏楊對女兒說:“爸爸是飽經憂患的人,告訴你的不是老生常談,而是眼淚和遍體鱗傷的感觸,但爸爸並不世故,也不老奸巨猾,我不但要把這話告訴你,還希望告訴天下所有的女兒和所有有女兒的父母。”當少女的敏感與憂鬱糾結成挫折時,他告訴女兒:“直到眼淚流枯,變成笑容,這才是人生。”柏楊的太太張香華說:“溫暖女兒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溫暖他自己。”在張香華眼裡,這個溫情、柔軟、帶傷的爸爸和怒目金剛式的柏楊並不矛盾,“他的感情很豐富,又有特別脆弱感性的一面,比我容易傷感,看到社會上有些什麼不好的情況他就會痛徹肺腑。”

柏楊出獄時,女兒佳佳已經長成16歲的婷婷少女,但張香華透露,家書中的這段感人的父女情卻沒能在現實中延續下去。雖然佳佳是柏楊在眾子女中感情最深的一個,但多年的疏離令父女在後來的日子裡缺少了交集,漸漸地關係淡了。不過,張香華還是非常感謝出版社的編輯將這些平凡、樸實的家書裝幀成了一本好書,她說:“因為有編輯,作者的力量才能釋放出來。”書中,她首度公開了柏楊的五次婚姻故事和相關珍貴老照片,並在交響配樂下,深情朗誦了一首原創詩《我愛的人在火燒島上》,收錄在隨書附贈的光碟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