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講國學》

《林語堂講國學》

《林語堂講國學》作者林語堂,於200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選取林語堂先生著作中有關國學經典與佛學著作作為主體,以林語堂的視角,詳細介紹了華夏遺產中的菁華。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9年1月1日)
叢書名:大師眼中的國學
平裝:26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206058967
條形碼:9787206058967
商品尺寸:23.8x16.8x2.4cm
商品重量:440g
品牌:北京智品圖書
ASIN:B001QHWI2Y

內容簡介

林語堂講國學》選取林語堂先生著作中有關國學經典與佛學著作作為主體,以林語堂的視角,詳細介紹了華夏遺產中的菁華。林語堂先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學者、散文家、小說家。在西風東漸的潮流中,他把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濾清,根據個人的獨特視角和西方現代理念,構建了既融合世界潮流,又富有中國個性的新型國學。

編輯推薦

《林語堂講國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林語堂,原名和樂、玉堂,筆名毛驢、宰千、豈青等,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林語堂從小受西方文化教育,早年曾留學美國、德國。他學兼中西,博學多才,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為己任,致力於對中西文化進行探索性建構,不斷向西方翻譯或者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為中國文化融人世界文化建設作出了重火貢獻。

目錄

孔子的堂奧——林語堂談儒
孔子的堂奧
一、孔子那個人
二、沉默的革命
三、子思:內在的道德律
四、孟子:求其放心
五、以家庭為社會單位
六、統治階級
林語堂講《中庸》
林語堂講《大學》
林語堂講《論語》
一、夫子自述?旁人描寫
二、孔子的感情與藝術生活
三、談話的風格
四、霸氣
五、急智與智慧
六、人道精神與仁
七、以人度人
八、中庸為理想
九、論為政
十、論教育、禮與詩
道山的高峰——林語堂
道山的高峰
一、老子
二、莊子
林語堂講《老子》
道之德
第一章論常道
第二章相對論
第三章無為而治
第四章道之德
第五章天地
第六章穀神
第七章無私
第八章水
第九章自滿的危險
第十章抱
第十一章“無”的用處
第十二章感官
第十三章榮辱
道之體
第十四章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古之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知常道
第十七章太上
第十八章道廢
第十九章知所屬
第二十章天與我
第二十一章道的顯現
第二十二章爭之無益
第二十三章同於道
第二十四章餘食贅形
第二十五章四大法
力量之源
第二十六章輕與重
第二十七章襲明
第二十八章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戒干涉
第三十章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自知
第三十四章大道泛濫
第三十五章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生命的步驟
第三十七章天下自正
第三十八章墮落
第三十九章全道
第四十章反的原則
生活的準則
第四十一章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強梁者
第四十三章至柔
第四十四章知足
第四十五章清正
第四十六章走馬
第四十七章求知
第四十八章以無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民心
第五十章養
第五十一章玄德
第五十二章襲常
第五十三章盜夸
第五十四章身與邦
第五十五章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無榮辱
政治論
第五十七章治術
第五十八章政悶
第五十九章如嗇
第六十章治大國
第六十一章大國和小國
第六十二章善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難易
第六十四章終始
第六十五章大順
第六十六章百穀王
第六十七章三寶
第六十八章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掩飾
第七十章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病
第七十二章論罰(一)
第七十三章論罰(二)
第七十四章論罰(三)
第七十五章論罰(四)
箴言
第七十六章強弱
第七十七章張弓
第七十八章莫柔於水
第七十九章平治
第八十章理想國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
澄清佛教的迷霧——林語堂釋佛
澄清佛教的迷霧
一、禪
二、罪與生

序言

辜鴻銘替我將纜繩解開,把我推進了猶疑的海洋。或許如果沒有辜鴻銘的話,我也要回到中國的思想主流中去.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具有鑽研精神的中國人,會滿足於長久以來對中國自身一知半解的了解和認識,要認知本國的歷史遺產的聲音是一種渴求,這種渴求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在中國的語言中有一些東西,這些東西雖然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們卻能強有力地將人們的思想方式改變。思維方式、概念、意象以及每句話的音調,這些在英語與中國話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當說英語時,人們思考的方式是英國式的;而當說中國話時,思考的方式就免不了是中國式的。假如我在同一個早上寫兩篇題目和見解都一樣的文章,一篇是用英文寫的,一篇是用中文寫的,但是這兩篇文章就會自動顯示出差別,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隨著不一樣的意象、引述以及聯想,思想的潮流會自動地進入到不同的途徑中。人並非是由於思考而說話,而是因為需要說話,因為需要安排字句而思考,思想只不過是用來解釋話語罷了。當我們在使用另一種不同語言時,這個概念的本身也就披上了不一樣的服飾和膚色,因為伴著那些字眼會出現不同的音色和不同的聯想。故此,我研究中文時開始使用中國式的思考,而正因為這樣讓我對某些真理和意象有了本能的了解和接受,處在中文和英文兩種有著很大不同的語言文字中間思考很是有些奇怪。我的英文在嘲笑中文單音宇,笑它們是光滑而閃閃發光的圓石;然而我的中文雖然承認英文思想具備比較大的明定性和準確性,但是仍然嘲笑它們是可疑並且抽象的雜碎。

文摘

孔子的堂奧
一、孔子那個人
如果現在來寫關於儒家的哲學,由於在我之前已有數千位中國學者都已經寫過這個課題,那么我就只能寫出我自己對它的參悟以及我自己對它的評價和闡釋。我並沒有去接受什麼,也就不會認為有什麼是想當然;我喜歡將孔子和儒家那些早已被曲解的意見和信仰剝去。我的天性還是近乎道家的,這要多過因為信仰而造就的儒家。那些新儒家們已經開始透過佛教徒的眼來看那些孔子的教訓,那么我為什麼不能透過道家的眼來看那些孔子的教訓?儒家和道家一向是被視作中國思想中的相互對立的兩極:因為孔子是一個實證主義者,而老子卻是一個神秘主義者;對於孔子來說他最關切的是人,而老子最關切的卻是宇宙的神秘和它的性質;孔子是把宇宙看成是人的一部分,而老子卻認為人只是宇宙的一部分。但從近距離來看,問題仍然不是這般的簡單和純粹。我認為孔子對上帝及對上帝意旨的關心以及他對於宇宙的靈性性質的看法,已經通常地被儒家實證主義所蒙蔽。因為道家一直是有意在深入,而儒家的一切都是在表面上,至少在表面裝作是這樣。道家的思想家對於孔子和他教義的某些方面是比較欣賞的,並且幫助他避免單單注意顯著的德行及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想考察的是孔子在對待關於死亡、上帝、上帝的意旨,以及人的靈性等一些比較大的問題上的態度。
孔子於公元前551年出生,他還是一個私生子。他的父親是魯國的三大名將之一,從下面的這個故事中,他父親的勳業顯赫可見一斑。有一次他的父親率領魯國的士兵去攻打一座城。可是當他的軍隊中已有了一半人進入了敵人的城門,而另外一半人還留在了外面的時候,敵人忽然間把城門放下。就在這時候,孔子的父親,看出了敵人有詐,他就用了一隻手將城門舉起,然後讓他的軍隊全都撤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