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生命可以重來》

《有多少生命可以重來》

《有多少生命可以重來》是由羅大華、皮藝軍、戴宜生、劉薇編著,民眾出版社於2005年8月出版的心理學書籍,本書彙編了一百多例青少年極端犯罪和自殺行為案例,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措施。

基本信息

簡介

作 者:羅大華皮藝軍戴宜生劉薇

羅大華羅大華

出版社:民眾出版社2005-8
定 價:20元

目錄

序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羅大華皮藝軍(1)
上篇直擊青少年極端犯罪行為
人文生態話題:孩子們會擁有怎樣的未來——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皮藝軍教授訪談錄/(3)
第一章“還原一個真實的馬加爵”——“馬加爵事件”專題/(11)
第二章“是B肝病毒還是社會病毒?”——“周一超事件”專題/(22)
第三章“在網路中沉迷,在網路中毀滅”——網路遊戲惡性案例/(32)
第四章“母與子,誰之過?”——滅絕人倫案例/(41)
第五章“同學相殘何太急”——校園惡性暴力案例/(57)
第六章“1+1+1>3!!!”——少年團伙暴力案例/(70)
第七章“撒旦的幽靈”——惡性暴力殺人案例/(82)
第八章“當愛情不再的時候”——感情受挫致殺人案例/(97)
第九章中國留學生極端犯罪備忘錄/(105)
中篇透視青少年非正常死亡行為
自殺與生命意識——心理諮詢專家馬建青教授訪談錄/(129)
第十章“校園裡的悲歌”——校園自殺事件…………………(136)
第十一章“誰造成了壓力?”——壓力過大導致自殺事件……(155)
第十二章“集體自殺之惑”——集體自殺事件………………(169)
第十三章“踏上愛的不歸路”——情感問題導致自殺事件……(176)
第十四章“每個生命的消失都有原因”——情緒性自殺事件……………(182)
下篇青少年犯罪和自殺預防措施
呼喚建立未成年人法律體系——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訪談錄/(197)
第十五章如何避免青少年走上犯罪和自殺之路/(205)
第十六章青少年犯罪預防和干預措施/(217)
第十七章青少年自殺預防和干預措施/(235)
附錄
附錄一:部分青少年心理諮詢和法律諮詢機構/(252)
附錄二:相關青少年工作法律法規檔案/(257)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節錄)/(257)
2.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0l一2010年)(節錄)/(264)
3.教育部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26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72)
5.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80)
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290)

專家點評

我認為馬加爵在作案時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作案過程很理性,設計也很
周密,不屬於情緒瘋狂的衝動型犯罪,應該說有著某種內在的心理動機。這
個動機問題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他的性格問題。我認為他在性格方面一
定存在著障礙和缺陷。這個障礙缺陷和他的犯罪類型是相關的。馬加爵是一
個心胸狹窄的人,他的內向和封閉以及他表現出來的很多問題,實際上就是
他潛在的自卑在作怪。第二個就是他成長的環境和社會影響。我們不能否認
他有自身的心理問題,但也有外部的問題。
我認為,將“貧窮”歸結為馬加爵犯罪動機起點的歸因並不全面,也並
非真實的問題起點。如果以這種歸因解釋馬加爵的犯罪動機,很容易以“一
般的社會理由”遮掩“個性中的問題”,進而誤導人們對於馬加爵犯罪心理
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斷。
應該說馬加爵是有貧困背景的。馬加爵能夠代表那些家裡沒背景,完全
靠自己和只能靠自己的那批人。但是他的貧困背。景和他殺人沒有任何必然
聯繫。導致他殺人的,不是因貧困而引起的自尊問題,馬加爵自己也講了,
是他做人的失敗。馬家爵的貧困現狀是顯而易見的,由貧窮導致自卑,由自
卑導致自尊,當脆弱的自尊受到傷害時,人就可能會瘋狂地報復,這是一條
很明顯的思路。
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
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同時,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
式與手段,又與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關。此外,他對人生和生命充滿著疑問
,這種疑問從他中學時代就已出現,從那時起直至他殺人那一天,都沒有人
真正地給他一個解答。他一直認為早死一百年,晚死一百年都是一樣的。直
到逃亡期間,他才可能明白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所以馬加爵對
人生意義的看法,是最終導致他如此冷漠地殺害四條生命的本質原因,這是
馬加爵犯罪的一個很核心的問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
我把馬加爵當成一個“想看海的孩子”。
如果說馬加爵是一個從固步自封最終走到自我窒息的孩子,是不客觀的
。當他發現了自己身上這一致命的缺陷——“心理閉鎖”——之後,曾經嘗
試著使自己從自我中走出來,他的願望是如此強烈,不只是嚮往,而且他確
實去做了。
馬加爵一生中有兩次“逃亡”。第一次是在他上中學時,在一次會考之
後,他便突然消失了。幾天后他因露宿街頭,被貴港市警察收容。那是他生
平頭一次走到家鄉之外的地方,他的願望是去看海。
他的家一貧如洗,父母靠為他人熨衣服維持生計,積攢他的學費。馬加
爵在大學並不積極申請助學貸款,他頑強地護衛著他那陳舊衣衫遮蔽下的敏
感的心。自卑與自負,像一對精靈拼力扭曲著馬加爵的靈魂。
馬加爵一定熟諳自己的心靈,一定對自己僵化、冰冷、固執的個性深惡
痛絕。當大學的同學們在自然的交往中排遣鬱悶、贏得歡愉的時刻,沒有想
到一個孤寂的靈魂正在默默地銷蝕和變異著。在健康的世界裡,人們可以容
忍和化解的不如意,一句玩笑,一句嘲諷,在馬加爵的心中卻被無限地放大
,演化成莫名的敵意和仇恨。黑色的心理垃圾在他的心中積攢著,直至那一
天化作無法自制的獸慾衝動。在三天時間裡,他像“計件作業”一樣,依次
用錘子砸死了四個他最要好的同學。在馬加爵的心中,除了“我”——馬加
爵,其他人都屬於“他們”——那個輕視、忽視或藐視他的群體。馬加爵泄
恨的對象是象徵性的,那四位受害者不過是他所仇視的群體中隨機採集的樣
本。
馬加爵衣衫襤褸、形容枯槁,他坐在三亞的馬路邊,面對大海。戀海情
結驅使著他到天涯海角來完成他看海的夙願,如果這最後一次逃亡,真能使
他的心靈在大海的面前得到洗禮,對他自己而言,無疑還是幸運的(儘管這
一切對於受害者來說已經太晚了)。
社交恐懼症以及社交困難,使得馬加爵衝破自我的企圖破滅了。從那時
起,我們就看到了真實的馬加爵——那個被狹促的自我束縛著的馬加爵,他
被自己所編織的繩索勒死了。只不過他除了毀滅自己,還用最後一把火燒毀
了其他四條生命。
人是要服從限制的。就像迪爾海姆所說的那樣:這種限制是我們的幸福
與道德健康的一個條件。事實是,人是在一種明確的、有限的環境中走人生
活的,而不管它怎樣延伸;他全部生命活動的目的,就是適應這個環境,或
者使這個環境適應他的需求。馬加爵沒有能適應這個環境,也沒有改造出一
個使自己得以適應的環境。——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藝軍P.16-19

分類與標籤

套用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