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從這裡起飛:想法、做法、活法》

《智慧從這裡起飛:想法、做法、活法》

《智慧從這裡起飛:想法·做法·活法》筆法詼諧,隊事寓理,貼近生活,有較強的可讀性,適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隊上的讀者闋讀,對啟迪青少年的智力發展具有積極意義。這是一本科普讀物,匯集了六量的事例和故事,通俗易懂地介紹了學習方法、思維方法,把深奧的哲學、邏輯學和創新技法變成了引人入勝的調侃,行文看似鬆散,實則系統連貫。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林代茂,1945年生人。1964年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1970年畢業留校。從教15年。後調入北京電子技術套用研究所,歷任副所長、所長。現為該所返聘研究員、中科院長春光機所博士生導師、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處理工作。

目錄

代序
前言
一、引子——磨刀不誤砍柴工
1.從幾枚硬幣說起
2.潛質與興趣
3.好奇是源頭
4.“學問”有學問
5.懶惰也有理
6.獵槍與乾糧
二、小聰明與大智慧
1.從“腦筋急轉彎”說起
2.智商陷阱
3.聰明反被聰明誤
4.大智若愚
5.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主要說給學生聽
1.題海無邊,讀書是岸
2.站在書上看書
3.聯繫實際學習
4.聯想編織知識網
5.瘋子與天才
6.“讀書如同喝稀飯”
7.提高班的誘惑
四、豈止是學習
1.學習是人生輝煌的準備
2.說法、做法與活法
3.想法的由來
五、睜眼看世界
1.不要蒙住眼睛
2.世界觀與方法論
3.思想方法與思維方法
4.話說“一分為二”
5.“分”、“合”之爭
6小議全局和長遠
7.“物極必反”雜談
8.關於時間的討論
9.融合的時代
10.“天人合一”
11.聊聊分層方法
12.“理不清,扯還亂”
六、思維方法“學前班”
1.從心臟到大腦
2.思維的物質基礎
3.基本的思維方法
4.思維導圖
5.“X潮澎湃”
七、山野課堂
1.學點兒邏輯
2.先起名字後說話
3.講話要有理
4.歸納推理
5.思維方向
6.由此及彼
7.事出有因
8.假設與假說
9.證明與反駁
10.邏輯的基本規律
11.邏輯陷阱
12.提高思維能力
八、沒有邏輯的思維
1.另類思維方法
2.變通與發散思維
3.再談思維方向
4.界定不同想像
5.展開聯想之翼
6.靈感來自何方
7.直覺價值幾何
8.補充內容
九、也談創新
1.發明創造趣聞
2.發明創造析
3.創新的土壤和動因
4.創新就是離經叛道
5.誰說邏輯思維不能創新
6.發明創造的技法(1)
7.發明創造的技法(2)
8.關鍵是獨立思考
9.願望、意識與靈感
10.成功在行動
11.愛因斯坦式思考
十、關於想法的想法
1.標題釋義
2.直言與策略
3.實事求是也要策略
4.計謀是圈套
5.勢不可擋
十一、附錄
1.看不看隨你
2.關於辯證邏輯的爭論
3.數理邏輯基礎
4.科學具象思維初窺

前言

是雜談?是調侃?反正是我心之言。
為益智?為消遣?希望你能看一看。
一切行動聽從頭腦的指揮,頭腦思考的結果叫做想法。想法取決於思考的出發點與過程,即“想”的方法決定了我們是智慧還是愚蠢。
人人都崇尚智慧,智慧來自於修煉。修煉智慧不只靠靜坐冥思,更要學習他人,學智者如何思考,看智者怎樣行事。本書是修煉智慧的入門之作,是思想騰飛的起點,也是漫談思想方法和思維方法的小冊子。
既然是漫談,就不必層次分明,形成嚴密的系統;既然是漫談,就可以展開思想的雙翼,在更廣闊的天空翱翔。這樣寫起來更自由,不被緊扣主題的繩索所羈絆,讀起來更輕鬆,在深奧的哲學裡休閒。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即面對同一事物,由於看法不同、處理方法不同,所得結果也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為什麼?思考方法使然。
有人會立即反對,說主要是由於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是的,不同的立場會有不同的出發點,會有不同的目的,但是即使立場一致,從相同的目的出發,也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和結果。
不信?回顧一下司馬光砸缸的典故吧。
一個小孩掉進了盛滿水的大缸里,周圍的小朋友都想快點兒把他救出來。除了嚇得只顧哭喊的以外,孩子們有不同的主意:去喊大人來救他,或者把水舀出來,都已經來不及;把他拉出來。

精彩書摘

一、引子——磨刀不誤砍柴工
1.從幾枚硬幣說起
為了說明問題,姑且吹牛一把,懇請看官切莫以為我是那種不打腹稿就能把牛皮吹上天的侃爺。
何出此言?因為上中學時,我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高一就獲得全校作文比賽第一、數學競賽第一,出盡了風頭。老師和同學們少不了讓我介紹學習方法,可是除了上課認真聽講,課後按時完成作業以外,我真的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談。於是,就給同學們留下了驕傲清高的印象,好不冤枉!
那時候,我們下午都在教室里上自習課。所謂自習課就是自己看書、寫作業。一天下午,因為兜里有可以算作一筆小財的九枚硬幣,甚是高興地信手拿出來擺在課桌上。硬幣全是一分和二分的,我一邊用手指挪來挪去,一邊看外語單詞表。
剛好外語老師走過來,在我身邊站了好一會兒,說:
“背單詞哪?”
聽到聲音,我才知道老師來了,忙站起來說:
“是。”
“你用硬幣”
“不,我在玩呢。”
老師沒說話,看了我一眼就走了。我不知道他心裡怎么想,也許以為我有什麼記憶妙法而不肯說呢。
說起學習方法,各家眾說紛紜,但無論哪家絕招都離不開下苦工夫,只是這工夫用在哪裡的問題。你可以死記硬背,也可以聯想記憶;你可以反覆練習,也可以舉一反三,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至於依靠“增智丹”、“健腦丸”等靈丹妙藥的輕鬆的學習方法,恐怕都是騙人的把戲。
然而,如何下苦功卻有一個方法問題,方法好則事半功倍,方法不好則事倍功半。不然,一個班裡的學生,智商相差無幾的很多,刻苦用功的程度一樣,為什麼學習成績卻相差很大呢?
成績差的學生家長往往以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於是就嚴加督促管教,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習題做了一道又一道,不給休息玩耍的時間,結果卻往往無濟於事。於是就毫無根據地認為自己的孩子比人家笨,“朽木不可雕也。”大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2.潛質與興趣
在討論學習方法之前,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潛質和興趣。
上帝有無數的模子用來造人,他賦予人們不同的天賦和性格,有善於指揮管理的,有善於科學發現的,有善於工程設計的,有善於歌舞雜技的,有善於烹飪的,有善於運動的,等等。如果我們不根據自身特長,有意識地培養鍛鍊自己,就不可能達到自己人生的最高點。我們應該努力去發現自身的長處,充分利用它,而不要東施效顰。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只承認體育運動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卻不願承認藝術天賦和科學頭腦等其他先天條件。怪!
2007年12月18日,墨西哥《箴言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了愛好還是為了金錢”的文章,介紹哈佛大學對1500名學生的調查。調查內容是詢問他們選擇自己的專業是出於愛好還是為了賺錢。10年後,當時回答因為愛好而奮鬥的245人中有100人成了富翁,而當時回答為金錢而工作的1255人中只有1人成了富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既幫助了自己也幫助了世界。”
並非所有人都把金錢看得那樣重,成才才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諾貝爾獎得主埃米勒·費舍爾如何成才的故事,或許對我們有所啟迪。
費舍爾出身於一個實業之家,是五兄弟姊妹中唯一的男孩,父親希望他學會經營之道,以便繼承自己的事業。
1869年,17歲的費舍爾從波恩大學預科班畢業以後,因病在家休學兩年。病休期間,在父親的一再勸告下,費舍爾勉強到他的姐夫那裡學做生意。但是他的心思全不在此,不僅把賬目記得一塌糊塗,還在庫房裡偷偷搞起了化學實驗,一會兒發生爆炸,一會兒發出嗆人的氣味。搞得他姐夫毫無辦法,只得將這個“小舅爺”交回去了。老費舍爾聽完女婿的匯報,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是做生意的料,只得尊重兒子的選擇,讓他繼續上學。
1871年,19歲的費舍爾進入了波恩大學,次年秋天,因不滿意學校的條件和學風,轉入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系學習。這所大學裡有著名的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爾教授,教授對染料、炸藥和藥物研究的貢獻讓費舍爾非常敬佩,貝耶爾教授也很快就發現了這位勤奮好學的青年人的才能,並精心地加以培養。
1874年費舍爾完成了《有色物質的螢光和苦黑素》論文,獲得博士學位。當時費舍爾只有22歲,是該校自1567年創立以來最年輕的博士。
獲得博士學位之後,費舍爾已經小有名氣,一些大學爭相聘他去當教授。但是費舍爾認為貝耶爾教授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在他身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便謝絕了所有聘請,跟隨老師去了慕尼黑大學,當了一名助教。費舍爾的親朋好友知道他的計畫之後,都認為“放著教授不當,去當助教,有點不合情理”。
在慕尼黑大學的頭三年里,費舍爾沒有教學任務,他有很多時間專心於研究工作。在貝耶爾教授的指導下進行有關苯肼項目的研究。他首先做的研究項目是合成糞臭素,實驗多次失敗已經夠倒霉的了,再加上糞臭素的臭味就更加煩人。但是費舍爾一心撲在實驗上,儘管他衣服、頭髮和皮膚上都粘上了糞臭素,散發著惡臭的氣味,但他對這一切全不介意,甚至忘記了身上還有什麼氣味。當費舍爾成功地合成糞臭素,高興地跳起來時,才發現實驗室里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因為實驗室里臭氣衝天,熏得誰也呆不下去,大家早就逃到外面“避難”去了。
在德國,很多人都喜歡聽音樂會或看歌劇,費舍爾也是一位愛好者。工作之餘,只要音樂廳、歌劇院有演出,他是必到的觀眾。一天實驗結束後,費舍爾動身前往歌劇院。他一進歌劇院就發現一些人離他遠遠地,他沒有介意,開始找自己的座位。找到座位,剛一落座,周圍的觀眾就表現出異樣:開始時是相互交頭接耳,繼而好像有人發出了什麼命令似的,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掏出手絹捂住鼻子,像躲避瘟疫一樣扭轉身子,還有人想逃離座位。終於有人受不了,大聲叫道:“哪裡來的臭氣,誰把這個剛從馬棚出來的馬夫放進劇場來了!”這時費舍爾才如夢初醒,原來是自己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他趕忙站起身來,儘快離開了劇場。
回到家裡,費舍爾認真洗過澡,又從裡到外地換了衣服,但是臭味依然存在,就好像是從皮膚里散發出來的一樣。費舍爾有點沮喪一看來歌劇是看不成了。但是為了科學研究,這點犧牲算不了什麼。
1882年夏天,貝耶爾認真思考了費舍爾跟隨自己多年的研究情況,認為費舍爾在學術上已經有比較深的造詣了,應該到外面去闖一闖,獨立創業。貝耶爾把費舍爾請到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這幾年你的工作很有成效,不過我認為你還是應該接觸更多的人。到別的地方去求發展。”但是費舍爾捨不得離開老師,一再請求留下來工作。
貝耶爾看著自己心愛的學生,懇切地講:“費舍爾,你聽我說,我心裡非常清楚,你在有機化學上的造詣已經比我深了,該出去自己闖一闖了,別在這裡白白耗費時間了。”費舍爾深受感動,這是老師的一片苦心,只有加倍努力,創造出新的成績才能不辜負老師的厚望。
在貝耶爾的推薦下,費舍爾被聘為下厄南津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授,開始從事嘌呤族的研究。1885年轉任維爾茨堡大學教授,在這裡他進行糖類的研究,並繼續做嘌呤族的研究。1892年他來到柏林大學工作,在闡明糖類的結構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併合成了葡萄糖、果糖、甘露糖等。解決糖的結構是當時有機化學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費舍爾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這時他在有機化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貝耶爾,並且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
由於費舍爾成功地解決了糖的結構以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902年,在他50歲時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
費舍爾獲得諾貝爾獎以後,仍然不懈努力,並於1914年第一個合成核苷酸。他又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候選人,但評獎委員會認為“再授予他獎金很難說是恰當的”,因而沒有選上。
看了費舍爾從興趣走向成功的例子,你還能不承認興趣的重要性嗎?
望子成龍是所有家長的願望,因材施教卻非所有家長之所為。有些家長不顧孩子的愛好特點,強行規定其發展方向,於是就硬行地為孩子安排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補習班,不惜血本地進行“智力投資”,妄想子女成為有重大發現的科學家,或者成為明星搖錢樹,並美其名日“小樹不修長不直”。殊不知天生我才必有用,人各有其能,必須因材施教。這裡套用所羅門的歌謠,博您看過一笑:
星期一數學奧校,
星期二鋼琴家教,
星期三書法練習.
星期四提琴輔導,
星期五學習寫作,
星期六繪畫素描,
星期日醫院掛號,
到頭來一切徒勞。
能發現員工的特長,知人善用的領導是伯樂,能發現孩子的天賦,因勢利導地進行培養的家長也是伯樂。
然而,大多數人所從事的都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這豈不是對天性的摧殘嗎?所幸的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興趣-投入-成就-興趣”是一種成功模式,而“投入-成就-興趣-投入”是另一種成功模式。在學生時代學到的知識和能力,為在本無興趣的領域做出成績準備了條件,並且可以逐步培養起新的興趣。所以不能把沒有興趣作為不安心工作的藉口。
3.好奇是源頭
說起興趣不能不提到好奇心。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說:“真理誕生於100個問號以後。”可以理解為,沒有好奇就沒有新發現、新發明。
每個人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都必須了解、適應它。從呼吸第一口空氣,看見第一縷光線,直至離開這個世界,有那么多未知的事物影響著自己的生活。於是,就想認識它、了解它,甚至影響、控制它,形成了所謂的好奇之心。
專家說,好奇心是一種求知的欲望,是取得成就的起跑線。對事物的好奇心可以促使人們去探究其奧秘,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可以說人類的所有發明創造都是好奇心的產物。
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有1628項發明,其中許多源自於對事物的好奇。他5歲的時候,一個人坐在雞窩裡,希望能像母雞一樣孵出小雞來。上國小時,看到充滿氣的氣球可以飛上天,就找來一些發酵粉,動員想上天的同學吃下去,看看發酵作用能否把同學送上天。不幸的是,吃了發酵粉的同學疼得在地上打滾。為此而被學校開除。他的母親氣憤地說:“你們不了解我的孩子,他非常聰明,他不是在搗亂,而是好奇。你們不懂得教育,我來親自教育他。”母親將愛迪生接回家,親自給他上課,鼓勵他搞實驗,成就了這位偉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