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史前史》

《文物史前史》

《文物史前史》是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著作、中華書局出版的歷史類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文物史前史》文物史前史

這部《文物中國史》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專家學者們合作撰寫的一部圖文並茂的著作。設定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正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年輕人或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

在本書編撰過程中,我們一直在研討如何處理下列問題:

首先,《文物中國史》也是一種中國通史類著作,歷史框架的完整性是必須的,例如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不應該疏漏和缺席。但是作為博物館編撰的中國史,主要特點表現在以歷史文物為切入點和鋪敘基礎。難點在於,即使是中國歷史文物藏品最豐富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即使本書還借用了許多全國範圍考古重要發現的資料,但文物相對於歷史, 總是極為殘缺的、片段的。各位作者只能在書中粗略勾勒時代背景和演變線索,然後以物質文明史為主線,利用已有的文物,儘可能舉一反三,展開描述, 以求呈現遠為宏大和複雜的歷史場景。

其次, 學術界最近的研究成果和各卷的作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本書的學術基礎。正像我們在討論新版中國歷史陳列大綱時所表達的,要兼顧學術觀點的前沿性和穩定性。對於尚在爭論的熱點問題,應該清晰地表述主要的不同論點和作者的態度,供讀者參考。但是本書的定位又使得上述表述局限於介紹性、結論性的文字,不過多進行考據和反映推理過程。相反,我們希望用生動活潑的、通俗易懂的筆調把學者思維所得向廣大非專業讀者娓娓道來。在學術與普及之間,這顯然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分寸。

第三個問題是全書八卷,涉及十多位作者,前後行文的貫氣與不同風格的個性如何協調。大家經過多次討論,認為全書應該在體例和內容的基本要求方面保持整體性和一致性,而在敘事方式、語言組織等方面,針對不同時期歷史與文物的差異,鼓勵作者展現自己的才華,尋找最貼切的格調,在渾然一體中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媒體評論

《廣州日報》慧遠2009年4月——《文物中國史》:活色生香看歷史

所謂“文物中國史”,即是以現存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既需要以大量文字勾畫出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也需要以豐富的文物圖片與之相互佐證。作為一套圖文相輔的中國通史著作,《文物中國史(全八卷)》最值得稱道之處首先即是它的權威性。這套書的圖片,以優美、典型的文物圖像,最大可能地還原了久遠而複雜的歷史場景,讓讀者以一種更加感性的方式了解歷史、欣賞文物的同時,亦仿佛親身走進了一座琳琅滿目的紙上博物館。

眾所周知,中國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當悠久的歷史已然消隱在時光深處,也只有它們能夠打撈起即將被人遺忘的歷史碎片,讓消逝年代的生活細節重新進入後人的視野。《文物中國史(全八卷)》以文物圖像為線索講述中國歷史,圖像與文字之間已並非附庸的關係,而是各具其獨特的價值——其中無論是支離破碎的陶片、風雨剝蝕的石碑,還是色彩斑斕的瓷器、晶瑩剔透的玉器,在這些精美圖片的映照下,歷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積,而變成了一種可觸可感、活色生香的現實。有人說“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我們從《文物中國史(全八卷)》的文字勾畫中所看到的,固然是從史前到明清、從政治經濟到科技文化的中國歷史之全貌,而我們從《文物中國史(全八卷)》選取的兩千多幅精美的文物圖片中所飽覽的,又何嘗不是一幅無比直觀、無比鮮活的中國歷史之長卷呢?

我一向認為,面向普通讀者的歷史著作,好看、易於讀者接受就是硬道理。如果說《文物中國史(全八卷)》旨在“讓文物說話,讓歷史‘活’起來”已殊為不易,那么這套書的“以歷史為綱,讓文物‘動起來’”亦同樣難得——把文物置於歷史的坐標之上,使之從零散的個體變成流動的過程,讓更多的讀者以“看圖說話”的方式接受歷史、感受歷史,正是這套書最引人入勝的魅力所在。

編輯推薦

《文物史前史》雖不屬於學術專著,但是,從將文物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結合,通過文物去研究、闡釋歷史方面看,文物史前史顯然具有較強的學術性。我認為,以文獻研究為主的歷史學只能稱為狹義的歷史學,如何將其更好地與考古學相結合,使二者真正成為歷史科學研究的雙翼,這個問題雖已開始受到歷史與考古學界的重視,兩種學科的交流、融合也不斷產生著新的成果;但是目前大學歷史學科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似仍未能充分重視從文獻史學與考古學兩個方面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從這個角度看,文物史前史對於促進歷史學科教學的發展,特別是進一步合理化、科學化是有裨益的。

圖書目錄

目錄第一章人類起源之謎
第一節臘瑪古猿
第二節南方古猿
第三節能人
第四節直立人
第五節早期智人
第六節晚期智人
第七節人類起源與進化研究的一些新動態
第二章中國境內的直立人
第一節最早的直立人
第二節陳家窩與公王嶺
第三節北京人
第四節進步類型的直立人
第五節鄖縣人
第六節北京人的另一個支系
第七節居住在東北的廟後山人
第八節湯山人
第三章北京人的生活
第一節生態環境
第二節採集和狩獵
第三節洞穴為家
第四節用火和火種的保存
第五節石器加工和使用
第六節有關北京人的一些爭論
第四章不同風格的舊石器文化
第一節舊石器的製作與功能
第二節手斧
第三節華北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主要序列
第四節華南的舊石器工業製品
第五節西南舊石器的特點
第五章智人的分布
第一節中國的早期智人
第二節現代人的出現
第六章原始技術與精神活動
第一節細石器工藝
第二節狩獵工具和方法
第三節骨、角器的加工
第四節意識、宗教和藝術的初現
第七章新石器時代之初
第一節一萬年前的陶器
第二節站在洞口望平原
第八章新石器文化的發展過程
第一節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第三節邊遠地區的文化

圖書前言

這部《文物中國史》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中國歷史與考古的專家、學者們合作撰寫的一部圖文並茂的著作。設定的讀者對象主要是正在學習中國歷史的年輕人或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各界人士。在讀者閱讀本書之前,我覺得有幾個問題需要先向讀者說明。

顧名思義,所謂“文物中國史”,是以文物為線索來講述中國歷史,這當然與一般主要依據文獻史料講述歷史的著作不同。文物是歷史文化遺存,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歷史的實物見證.或稱物化的歷史。透過文物,我們可以更真實地感受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