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始於動機》

《成才始於動機》密切聯繫青少年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對成才動機的教育和培養,提供了許多具體而實際可行的建議。特別是書中有專門章節以較大篇幅詳盡介紹成才動機的測評及培養訓練的原則、途徑和方法,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教師、家長及青少年學生進行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具有很好的套用價值。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成才始於動機》以成為廣大教師、家長及青少年學生的忠實朋友為宗旨,行文通俗流暢,深入淺出,親切生動。書中引用了反映古今中外許多名人優良成才動機的事例,或引人入勝,或動人心魄,對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量。

內容簡介

《成才始於動機》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遵循心理科學的理論體系,從現代心理學角度,科學而準確、系統而全面地闡述了動機的概念、特性、形成、發展和功能等基本知識,特別注意吸收了國內外心理科學的有關最新研究成果,對教師、家長及青少年學生樹立科學的心理素質觀,具有指導意義。

目錄

第一章成才與學習的動力
一、揭開動機的神秘面紗
(一)動機是一種內部動力
(二)影響動機形成的因素
(三)動機是如何產生的
二、剖析動機的種類
(一)生物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
(二)外因性動機與內因性動機
(三)有意識動機與無意識動機
(四)近景性動機與遠景性動機
(五)輔助性動機與主導性動機
第二章學習過程中的兩種主要動機
一、交往動機
(一)形形色色的交往動機
(二)人為什麼需要交往
(三)交往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四)交往動機的形成過程
(五)交往動機的性別差異
(六)交往障礙及其干預
二、成就動機
(一)成就動機及其發展
(二)成就動機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三)影響成就動機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四)成就動機的訓練
第三章動機的效用
一、動機的功能
(一)引起行動
(二)維持行動
(三)調節行動
二、動機在認知活動中的作用
(一)動機與注意
(二)動機與知覺
(三)動機與記憶
(四)動機與問題解決
三、動機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一)動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二)學習動機與學習的關係
第四章動機的理論
一、動機的本能論
二、動機的行為論
三、動機的人本論
四、動機的觀察學習理論
五、動機的認知論
(一)信息不確定性理論
(二)期望一價值理論
(三)自我歸因理論
(四)認知失調理論
第五章動機的測量
一、學習動機測量的內容
二、動機測量的具體方法
(一)投射法
(二)訪談法
(三)實驗法
(四)問卷法
(五)評定法
(六)觀察法
第六章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一、經常性的學習目的性教育
(一)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
(二)提出明確而又適度的期望和要求
(三)要強調學習的內在個人價值
(四)幫助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標準
(五)定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查
二、科學的反饋形式和反饋計畫
(一)反饋的效應
(二)學習成績反饋的形式
(三)學習反饋的注意事項
(四)評價與反饋的結合
(五)運用適當的強化方式
三、慎重使用表揚和批評
四、正確利用獎賞與懲罰
(一)獎勵的原理
(二)正確使用獎賞
(三)慎重使用懲罰
五、合理開展學習競賽
(一)競賽
(二)競爭和合作
六、培養學生正確的歸因模式
七、合理滿足學生的各種需要
八、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
九、充分發揮教師的榜樣作用
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十一、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十二、密切師生之間的交往關係

前言

我們共同面向著21世紀。
21世紀是一個競爭的時代。這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未來社會對人才的心理素質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開展素質教育必然成為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的緊迫任務,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也就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被提上了教育改革的議事日程。
什麼是人才的心理素質?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成才取決於其智慧行為中的兩種心理機能系統的相互作用。其中,認知性機能系統在智慧活動中,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具體操作。人們把具有這類機能的諸多心理要素統稱為智力因素,它們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像等。智力因素對成才起重要作用。非認知性心理機能系統在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具體操作,而對智慧活動起始動、維持、強化、定向、引導和調節作用。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成才與學習的動力
我們在心理諮詢實踐中發現,目前學生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將來是否能成才,不惜花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紛紛加入到“子女成才計畫”實施的行列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現象非常普遍。應該說,作為家長,要求孩子“學習好”不算過分,期望其“將來成才”也沒有錯。但這裡的關鍵是,家長應該搞清楚孩子的成才與否、學習成績好壞是由什麼決定的,從哪些方面人手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使他成才,以及自己的孩子會在哪些方面能成才,能成就多大的才。顯然,有些學生家長在這些方面的認識是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
在我們所接觸的大部分要求諮詢的家長中,他們開口說的第一句話都是:“我們孩子學習成績差,您給測一測是不是腦子笨。”通過智力測驗發現,大多數孩子的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其中有不少孩子的智商在120以上(良好水平)。那么,智力沒有問題,為什麼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經我們了解發現,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學習沒有動力。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為什麼學,缺乏學習的目的性。2.對學習沒有興趣。一做作業就皺眉頭,滿臉痛苦的表情,可是玩起遊戲機來就會眉飛色舞;在學習過程中,一遇到難題就求別人代勞或乾脆放棄,草革收場,而打遊戲機遇到難過的“關”卻從不輕言放棄,大有“不玩到最後一關決不罷休”的氣概;做作業馬馬虎虎,可玩遊戲機則是認認真真,聚精會神;有的學生自恃“聰明過人”,覺得老師講的他都懂,於是上課不注意聽講,下課不認真複習,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退步。3.知識基礎差。有的學生由於接受能力差或前面說的愛耍“小聰明”,知識缺欠會越來越多。知識缺欠越多就更聽不懂老師講授的新知識,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4.教育不得法。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把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歸結於老師教得不好;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得“雙百”時給買這買那,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時就訓斥孩子不努力;有的家長根本不信任孩子,當孩子拿著“好成績”向家長報喜時,家長扔給孩子的是這樣一句傷人心的話:“這是你的真實成績嗎?不是抄的吧?”使孩子喪失進取心。5.沒有掌握學習的規律和方法。有的孩子回家後先是玩一通,大汗淋漓,疲憊不堪,然後再做作業;做完作業或答完試卷從不檢查、驗算;不善於總結好的學習方法和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沒有養成預習和複習功課的習慣等。
總之,一個學生要想成才和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既需要聰明才智(即智力因素),更需要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頑強的學習毅力以及勤奮刻苦學習的性格(即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作為活動的動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一個人腦瓜再聰明,如果不想學習.覺得學習沒有意思,高興就學不高興就玩,得過且過,那么他的學習成績是可想而知的。在培養孩子成才的過程中,要擺正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關係。智力就好像一架具備認識功能的機器,而非智力因素則是發動和維持智力機器正常運轉的能源。在沒有能源做動力的情況下,靠嚇唬和重壓,機器是不會運轉的。因此,我們應從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人手,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機器,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自己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從而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這樣的教育才能走向正軌,才有可能成功,才能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實際上。人與人在智力方面的差異不是很大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智力不是一個人成才與取得優異成績的決定性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說,智力水平在中等以上的個體,都可以成才,關鍵看其是否具備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自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對1528名智力超常(這些人的平均智商高達151)的兒童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追蹤研究,其中一部分人成就很大,另一部分人成績平平。分析這兩部分人之間的心理特徵時發現,這兩部分人智商都非常高,沒有什麼差別,但在完成任務的堅毅精神、自信、謹慎、進取心、好勝心等方面,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明顯地超出成就平平者。由此可知,造成這兩部分人之間成就差異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在一個人的成才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在非智力因素的結構中,動機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最直接的動力,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轉化為動機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動力作用。同時,動機與行動也是培養和激發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學習,從不去學習,怎能知道他不會對學習發生興趣,怎會養成堅強的學習毅力和勤奮刻苦學習的性格呢?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為避免過多的失敗,而不願意主動嘗試;有些學生雖然智商不低,但在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學生由於過度焦慮而不能將注意力集中於所學的知識,從而使學習成績下降等等。以上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學習動機問題。
推動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內部動力,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動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動機在非智力因素結構中處於核心的地位。這是因為:第一,動機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基礎和前提。一個人有了活動的動力,並且有所活動,才有可能對某種事物或活動發生興趣、誘發情緒情感,然後才有所謂毅力和性格。第二,其他非智力因素只有轉化成為動機,才能對人的各種行為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應把動機教育作為非智力因素教育的突破口,以動機教育促進學生其他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和家長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轉化為推動和維持學習活動和自身修養的強大動機。
一、揭開動機的神秘面紗
(一)動機是一種內部動力
單就人類而言,人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活動。人在睏倦的時候,有休息或睡眠的需要。在睡眠過程中,還要做夢或打呼嚕,這是一些無意識行為。在清醒狀態下,人要學習、工作或娛樂,這是意識行為。不管是意識行為還是無意識行為,其產生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同的人活動的主要內容可能是不同的,即便是從事同一種活動,人們的行為表現方式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有差異。另外,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下,其行為和積極性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個體的行動可能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可能受內部心理力量的影響,而通常是內外多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只有當個體接受外界的要求或影響,由內在心理力量直接引發行動,外界因素才能起到間接的動力作用。心理學上把直接推動行為的內部心理力量,稱之為動機。例如,同樣是應考,但每個考生對待考試的態度和積極性可能是不一樣的。這說明他們的考試動機是不同的。學生甲對學習感興趣,認為考試的目的在於檢驗自己掌握知識的情況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故而考試前緊張有序地準備考試,考試時不慌不亂,做完答卷後認真檢查、驗算;學生乙平時對學習不重視,認為考試好壞無所謂或“60分萬歲”,故考前仍是玩,考試時把試卷草草填完就交差了事;學生丙總是擔心考試成績不好,會受到家長的責罵或懲罰,考前複習時腦子裡總是浮現出考不好受罰的慘象,根本複習不下去,考試時更是異常緊張,平時很容易解決的問題,現場卻不知從何處下手了。可見,人們的一切行動及其方式和結果都有其動機根源。
在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眾多的為民族、為祖國而發奮讀書的傑出人物。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進入了瀋陽東關模範國小。在那裡,他熱烈追求新思想,認真汲取新知識,奮發勤勉,好學不倦。他曾在一篇作文中指出,學生讀書的目的和任務不應為個人名利,而應為擔負和完成國家將來艱巨的責任,使貧窮落後、積弱不振的中華民族強盛起來。於是他提出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可以看出,周恩來同志從小產生了一種崇高而遠大的學習動機。正是在這種學習動機的推動下,他以品學兼優、名列前茅的高材生資格,完成了中國小的學業。為了尋求挽救國家危難、解除人民痛苦的途徑和方法,他東渡日本留學,孜孜不倦地閱讀了許多社會科學著作。1919年4月,他又懷著“返國圖他興”的崇高願望和偉大理想,毅然棄學歸國,並立即投入到五四運動的革命洪流中。我們由此可以看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這一高尚而遠大的動機,在總理的一生中始終推動著他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繁榮富強而刻苦學習、勤奮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