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欲與文明》

《愛欲與文明》

《愛欲與文明》作者(德國)赫伯特·馬爾庫塞。這本書可以說是建立在對西方最已開發國家深刻觀察基礎之上的批判著作,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基本信息

概論

《愛欲與文明》《愛欲與文明》

《愛欲與文明》這本書可以說是建立在對西方最已開發國家深刻觀察基礎之上的批判著作,同時,它也是一本當代青年不可不讀的經典名著。

作者:(德國)赫伯特·馬爾庫塞(1898-1979年)

類型: 社會科學論著

成書時間:1955年

背景搜尋

德國社會理論家、哲學家,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主要創始人之一。

馬爾庫塞生於柏林一個有教養的猶太家庭。早年在哲學、歷史方面,受過典型的德國文化薰陶。1917-1919年參加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左翼。

1919-1922年在弗萊堡大學學哲學,受業於著名的哲學家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由於對哲學和政治之間的內在關係發生興趣,馬爾庫塞在1933年加入了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之後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中堅人物。

希特勒上台後,他經巴黎、日內瓦到美國。戰後,他未與同學派中堅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諾一道返回德國重建研究所,而是留在美國,1940年加入美國國籍。二戰期間,在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所工作。1951年後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等。

1966年他回到柏林,獲得自由大學榮譽教授的頭銜。1979年7月在德國去世。

馬爾庫塞一生著作很多。據初步統計,從1922年他作為博士學位提交的第一篇論文《論德國藝術小說》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無產階級的物化》,其中共出版論著、論文、論集、談話錄近百種之多。影響較大的有:《歷史唯物論的現象學導引》、《辯證法的課題》、《黑格爾本體論與歷史性理論的基礎》、《理性與革命》、《愛欲與文明》、《單面人》、《論解放》等。

作者簡介

《愛欲與文明》《愛欲與文明》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左翼代表人物,於1898年生於德國柏林。1916年——1918年在軍隊服役,1917年加入社會民主黨,兩年後退役。1919年起在柏林、弗萊堡大學攻讀哲學。1922年獲得博士學位後他當了海德格爾的助手,但不久因觀點分歧,兩人分道揚鑣。1932年他與霍克海默相識,參加了法蘭克福研究所。1934年隨研究所前往美國,先後在美國的一些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任教。1942年——1950年受聘為美國政府的研究分析員,起初在戰略情報局工作後來進入國務院。離開政府工作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擔任研究員。20世紀60年代末,他積極支持西方青年學生的造反運動,被譽為“新左派之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領袖”。1963年——1964年任耶魯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1954年——1965年擔任布蘭代斯大學政治學和哲學教授,並取得第一個終生教授的職務,此間還在巴黎高等學校任過職。他在布蘭代斯大學退休後,擔任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哲學教授。1966年獲柏林大學榮譽教授稱號。1979年7月29 日,在赴聯邦德國講學期間,逝世於施塔恩貝格,終年81歲。

馬爾庫塞一生著述頗豐,其主要著作有:《歷史唯物主義現象摘要》(1928)、《黑格爾本體論與歷史性理論的基礎》(1932)、《哲學與批判理論》(1937)、《享樂主義》(1938)、《理性與革命》(1941)、《愛欲與文明》(1955)、《蘇聯的馬克思主義》(1958)、《單向度的人》(1964)、《文化與社會》2卷本(1965)、《對純粹寬容的批判》(1965)、《否定:批判的理論論文集》(1968)、《心理分析與政治》(1968)、《論解放》(1969)、《從富裕社會中解放出來》(1969)、《五篇講演》(1970)、《反革命與造反》(1972)、《革命還是改良?》(1972)、《批判的哲學研究》(1973)、《時代的測定》(1975) 、《藝術的永恆性》(1977)、《美學方面——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批判》(1978)、《烏托邦的總結——1967年在柏林的講演與討論》(1980)。

馬爾庫塞極力倡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認為哲學的重要功能就是對現實的否定和批判,由此他對西方工業社會做了更為深入廣泛的研究和批判。

相關研究文獻:

1.程巍,《否定性思維:馬爾庫塞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市),2001年

2.陸俊,《馬爾庫塞》,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南省長沙市),1999年

3.陳偉、馬良《批判理論的批判:評馬爾庫塞的哲學與美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上海市),1994年

4.李忠尚,《第三條道路? 馬爾庫塞和哈貝馬斯的社會批判理論研究》, 學苑出版社(北京市),1994年

5.邵一誕譯,(美)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著,《 馬爾庫塞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北京市),1989年

6.陳學明,《評“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美學理論》,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7.張和平,《“異化”不是馬克思哲學的中心概念──試析馬爾庫塞、弗洛姆的“異化”觀 》,西北師大學報,2004年01期

8.張和平,《馬爾庫塞批判社會理論的哲學基礎探論》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9.王鳳才,《馬爾庫塞非壓抑性文明論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10.張和平,《理性是“勞動”概念的靈魂——略論馬爾庫塞對“勞動”經驗論的批評》,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05期

11.張和平,《從非理性主義的產生看非理性主義的實質——馬爾庫塞的非理性主義產生學說評析》,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12.張和平,《“必然勞動”必須不斷向“自由勞動”過渡——論馬爾庫塞的“自由勞動”說》,延邊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13.張和平,《論馬爾庫塞對馬克斯•韋伯技術理性的評判 》,浙江師大學報,2000年05期

14. 張和平 ,《試析馬爾庫塞的哲學“終結”論》,襄樊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15.張和平, 《試析馬爾庫塞的哲學“終結”論》,襄樊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16.張和平,《黑格爾哲學不是革命的哲學——評馬爾庫塞對黑格爾哲學性質的詮釋》,嘉應大學學報,1999年04期

17.張和平,《論馬爾庫塞對弗洛伊德的讀解──“厄羅斯”的非現實化與未來現實化》,延邊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18.張和平,《厄羅斯的非現實化與現實化的厄羅斯──馬爾庫塞的弗洛伊德人的概念的過時性解析》,西北師大學報,1999年03期

19.張和平,《馬爾庫塞的“真實”快樂觀探微》,甘肅高師學報,1999年03期

20.張和平,《論馬爾庫塞對〈手稿〉消除異化道路學說的改造》,晉陽學刊,1999年02期

21.張和平,《馬爾庫塞馬克思主義來源學說批判》,《寧夏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22.張和平,《論馬爾庫塞對薩特存在主義的評判》,西北師大學報,1998年03期

內容精要

《愛欲與文明》《愛欲與文明》

為西方社會診斷疾病並開出藥方,是這本書的任務。馬爾庫塞將西方極其重要的兩種理論———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結合起來,對西方文明進行了剖析。

在科技成就得到廣泛擴展的發達工業社會,人們與統治制度的協調、同化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文化的發展是以壓抑人性為代價的。人的歷史就是人被壓抑的歷史。文化不僅壓制了人的社會存在,還壓制了人的生物存在;不僅壓制了人的一般方面,還壓制了人的本能結構。這樣的壓制卻恰恰是進步的前提。從人類歷史來看,生存鬥爭其實是在一個很貧窮的世界上發生的,人類的需要,如果不加以限制、節制和延遲,就無法得到完全的滿足。換個角度來說,要得到基本完全的滿足就必須工作,必須為獲得滿足需要的手段而從事頗為痛苦的勞動。由於工作具有持久性,快樂受到阻礙,痛苦得以盛行。而且,由於基本本能所追求的是快樂的放縱和痛苦的消失,那么快樂原則就和現實發生了衝突,本能被迫接受一種壓抑性管制。人的身心都成了勞動的工具。

《愛欲與文明》《愛欲與文明》

馬爾庫塞反覆強調後工業文明時期中的異化現象以及人的單向度。在後工業文明時期,生產成為流水線和機械化作業,人成為了生產線上的一個零件,而非管理者。裝配線上的整套技巧、政府機關的日常事務以及買賣儀式,都已和人的潛能無關。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生存不過是一種材料、物品和原料而已,全然喪失了自己的運動原則,喪失了最原始、最具創造力的本性,而服從於機器。這種統治人類的機器恰是人類現代化文明的產物。弗洛伊德哲學中的“力比多”已經在現代文明面前消失殆盡,那個曾經擁有巨大能量的性、愛欲、原始衝動,都被禁錮在文明中。人類失去了自我,已經異化。

西方今天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極點,然而文明進步的加速也伴隨著不自由的加劇。集中營、大屠殺、世界大戰和核武器都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人對人最有效的統治和摧殘恰恰發生在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成就高度發達到仿佛能建立一個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時刻。可見高度文明的昂貴代價是人的不自由和對生命本能、對自我升華了的性慾——— 愛欲的壓抑。所以,反抗現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須消除對人的本性的壓抑、解放愛欲。

愛欲解放的前提,是勞動的解放。馬爾庫塞認為,弗洛伊德沒有區分異化勞動和非異化勞動,前者是壓抑人的潛能的,就是現今西方社會中存在的勞動現象;後者則是出於本質的需要,它不為滿足維持生活,正如馬克思主義所主張的那樣,勞動是人的本質。決定人類生存內容的,不是勞動時間,而是自由時間。

專家點評

《愛欲與文明》《愛欲與文明》

“新左派”一詞最早出現於50年代後期的英國,一批年輕的社會主義理論信仰者由於“匈牙利”事件的出現,感到迷惘幻滅,聚在一起尋找新的出路,為了區別各國共產黨、社會民主黨“老左派”,他們自稱“新左派”。“新左派”在美國60年代達到全盛階段,形成自己的體系,直接影響了60年代反叛運動,所以我們稱那場學生運動為“新左派”學生運動。

對於“新左派”影響最大的人物是赫伯特·馬爾庫塞。馬爾庫塞是法蘭克福學派最為知名的激進哲人。法蘭克福學派以嚴肅的文化批判與意識形態聞名於學術界,馬爾庫塞襲其衣缽,融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存在主義等,形成“批判社會理論”。

馬爾庫塞的生平和著作給人的鮮明印象是:始終站在資本主義社會實踐鬥爭的最前列,始終把對哲學、文化、意識形態理論的批判與對資產階級社會的現實狀況的批判結合起來。離開他生平所經歷的社會事件,尤其是離開資本主義在當代的發展,就不能理解馬爾庫塞的哲學、美學思想。由於他在美國長期的生活經歷,他成為這個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皆為發達工業社會的典型的見證人。因此,他對經典馬克思主義以及對政治和社會鬥爭的態度,都比其他法蘭克福學派成員激進。六七十年代他曾一度成為浪潮洶湧的新左派運動與學生運動的精神領袖、主要代言人。法蘭克福學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馬爾庫塞的理論與實踐才廣為人知的。正如曼克萊倫所說:“馬爾庫塞是法蘭克福學派中最著名的,也是研究所成員中惟一沒有放棄他的早期革命觀點的人。”

《愛欲與文明》《愛欲與文明》

馬爾庫塞在《愛欲與文明》中把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熔於一爐,以此為武器批判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他把弗洛伊德的愛欲本質論與馬克思的人類解放論相結合,提出了一種愛欲解放論。還把弗洛伊德關於在現代文明中愛欲受壓抑的觀點與馬克思關於勞動被異化的觀點相結合,發起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總批判。把弗洛伊德對愛欲受壓抑的社會根源的分析與馬克思對人類苦難的社會根源的分析相結合,論證了解放愛欲、建立一種非壓抑文明的可能性。

作者的愛欲解放論本質上是一個嚴肅的社會政治理論,是一個批判的文明發展理論,不僅是一種激進的社會批判理論,也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本體論。

《愛欲與文明》,標誌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方向,無論在理論或實踐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書中對發達工業社會的批判和人類解放的觀點,成為五六十年代的叛逆運動的戰鬥口號和綱領。有人說,19世紀末參加工人運動的人人手中都拿一本《共產黨宣言》,60年代每人手中拿的是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馬爾庫塞和馬克思、毛澤東成為影響人類歷史的三傑。

人與自然觀

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一書中包含著深刻的人與自然觀.依照弗洛伊德理論,人與自然的衝突起源於原始本能的"放蕩不羈",所以,要發展文明必須壓抑性慾.但馬爾庫塞認為,對性慾的壓抑不僅不能促進文明的進程,相反卻隱藏著嚴重的人與自然的危機,對愛欲的約束最終將摧毀自然及人類自身.因此,要發展文明,只能通過對愛欲的解放,從而解放自然,最終達成人的解放.

讀者評論

西方今天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極點,然而文明進步的加速也伴隨著不自由的加劇。集中營、大屠殺、世界大戰和核武器都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人對人最有效的統治和摧殘恰恰發生在人類的物質和精神成就高度發達到仿佛能建立一個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時刻。可見高度文明的昂貴代價是人的不自由和對生命本能、對自我升華了的性慾--愛欲的壓抑。所以,反抗現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須消除對人的本性的壓抑、解放愛欲。

本書作者把弗洛依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熔於一爐,以此為武器批判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他把弗洛依德的愛欲本質論與馬克思的人類解放論相結合,提出了一種愛欲解放論。還把弗洛依德關於在現代文明中愛欲受壓抑的觀點與馬克思關於勞動被異化的觀點相結合,發起了對現代資本主義的總批判。把弗洛依德對愛欲受壓抑的社會根源的分析與馬克思對人類苦難的社會根源的分析相結合,論證了解放愛欲、建立一種非壓抑文明的可能性。

作者的愛欲解放論本質上是一個嚴肅的社會政治理論,是一個批判的文明發展理論,不僅是一種激進的社會批判理論,也是一種深刻的社會本體論。

我買的這本書定價1.95 元,應該是很早的時候了,早到我當時都不一定能夠讀懂它。它的中文版出版的時候是1987年,我12歲的時候。我真正的藏書是從1989年開始的,可以肯定是這本書首版幾年後我才買了它的。

不知誰說過弗洛伊德和馬克思是最偉大的思想家,馬爾庫塞有雄心把他們倆的學說(往往被人以為是對立的)“混搭”到一塊。從本書看來,馬爾庫塞是成功的,他很好地找到弗洛伊德“力比多”被壓抑與馬克思“人的異化”的共同點,使雙方互通有無。最終指出文明正途在於對愛欲的解放。

這樣的研究更容易讓中國人接受。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學說也更能被當時的政治環境接受。因為許多人認為馬爾庫塞是個馬克思主義學者。

自明以降,中國人的形象總是禁慾的,以正是從那時起,中國人變得不文明了。到了十年動亂的時候,中國人的異化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更不用說愛欲了。雖然愛欲總如大河深處的暗流從來沒有停止過,但在嚴酷的政治化社會裡,人性受到了空前的禁棝。

這幾年學者李銀河鼓吹“性自由”,我願意將之理解為“愛欲的解放”。中國文字太壞了,中國許多人的知識水平也就到望文生義的地步,以為“性自由”就是濫交,首先在道德上把李銀河打倒了。

如果理解了愛欲與文明的關係,則可明白,沒有“性自由”即沒有文明與進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