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犯罪研究》

《恐怖主義犯罪研究》

《恐怖主義犯罪研究》是由作者阮傳勝著作、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恐怖主義犯罪研究》恐怖主義犯罪研究

《恐怖主義犯罪研究》以比較研究的方法,主要從刑法學角度系統地對恐怖主義犯罪的概念、犯罪構成的要件、與相關犯罪的比較、刑事管轄權、有關的國際公約以及我國的立法完善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為進一步的具體立法奠定了基礎,也為司法實務提供了理論積澱,其創新之處在於結合國內立法與國際公法的發展的互動關係研究立法問題。

作者簡介

阮傳勝,1995年畢業於安徽省阜陽師範學院政法系,1997—2000年在華東政法大學師從葉松亭教授、鄭偉教授攻讀法學碩士學位,2002—2005年在華東政法大學師從劉憲權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現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韓國地方行政研究院訪問學者、兼職律師。主要學術成果:在《法學》、《政治與法律》、《人民法院報》、《檢察日報》等期刊、報紙上發表六十多篇學術論文,論文多次被人大複印資料轉載,參著《中國刑法解釋》等學術著作多部。

圖書前言

在現代社會,刑法在人類社會生活、國家生活中依然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彰顯出其無盡的魅力。刑法學作為一種文化的凝結,激發著一代代的學人為之皓首窮經,兀兀窮年。刑法學的發展正是這樣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在這樣的傳承過程中,《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博士文庫》(以下簡稱《文庫》)就像涓涓細流或一縷燭光,以學者或學子們自身的沉思和耕耘為刑法學的研究和刑事法治的發展注入自己的精神,閃爍出自己的智慧。繼承前人之心智和毅力,“安知不如微蟲之為珊瑚與贏蛤之積為巨石也”(章太炎語)。
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科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早在1981年就獲批設立刑法學碩士點,現已設立刑法學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刑法學課程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和華東政法大學精品課程,曾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的重點資助;現在又成立了華東政法大學刑法學研究中心,為研究刑法學的學人提供了堅實的平台和良好的氛圍。《文庫》就是中心推出的系列著作中的一部分。作為博士們思想和智慧的結晶,作為他們宣傳和弘揚刑法文化的視窗,《文庫》中的著作包含著華政刑法專業博士生們的追求、志向和期望,維繫著他們對法治前景的憧憬。
理論和學術的追求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語)。著書立說,匡濟天下,一直是中國文人的最高追求,這一根脈至今仍然浸潤在當代學人的精神深處。在我看來,作為刑法文化的研究者,“弘揚、建構、批判”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終極目標,也是《文庫》追求的基本價值取向。

精彩書摘

(二)結論
筆者認為,在上述特徵有機組合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補充和修正,恐怖主義犯罪可界定為:基於特定的某種政治性犯罪動機或社會動機、宗教動機,任何個人、組織,使用暴力或暴力性、破壞性手段,殘害無辜,製造社會恐怖氣氛,國際公約或國內法將其規定為犯罪的行為。
這一定義主要說明的是恐怖主義犯罪的本質特徵及其基本特徵,而不是對它的具體描述。因此,對“政治目的”、“無辜”、“使用暴力”,都不在定義中作具體界定。在“使用暴力或暴力性”後面加上“破壞性手段”,是考慮到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泯滅人性的恐怖主義分子會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進步,所採取的犯罪手段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暴力手段,但卻具有巨大的破壞性。在“殘害無辜”後面加上“製造社會恐怖”,是為了清楚地說明恐怖主義者殘害無辜的意圖:他們採取滅絕人性的手段殘害民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製造一種社會恐怖氣氛,以達到自己的某種政治目的、社會目的和宗教目的。同時,作為犯罪行為,恐怖主義犯罪必須在國際公約或國內法有規定,否則難以體現罪刑法定原則和國際公約的立法精神。
(三)幾組概念的辨析
在界定恐怖主義犯罪時一般會涉及以下幾個概念:恐怖犯罪、恐怖主義犯罪、國際恐怖主義犯罪、恐怖主義、恐怖主義活動。①我國《刑法》將“恐怖主義組織”表述成了“恐怖活動組織”,國際社會和外國政府在立法的時候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刑事立法應當科學、嚴謹地將恐怖活動組織規定為“恐怖主義組織”,將恐怖主義犯罪明確表述,而不使用“恐怖活動”、“恐怖組織”之類的概念,以免引起誤解。

圖書目錄

第一章恐怖主義犯罪研究導論
一、恐怖主義行為的歷史淵源
二、恐怖主義犯罪的成因:犯罪學角度的分析
三、恐怖主義犯罪發展趨勢
第二章懲治恐怖主義犯罪的主要國際公約概述及略評
一、懲治恐怖主義犯罪的主要國際公約概述
二、懲治恐怖主義犯罪的國際公約評析
第三章恐怖主義犯罪概念的界定
一、恐怖主義犯罪概念界定的價值
二、恐怖主義犯罪概念的立法與理論分歧考察
三、恐怖主義犯罪概念的界定
第四章恐怖主義犯罪的客體要件
一、恐怖主義犯罪的犯罪客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