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談》[文學作品]

《怪談》[文學作品]
《怪談》[文學作品]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泉八雲蒐集日本民間故事所創作的《怪談》是日本靈異文學的代表作,是他在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的精髓後,創作出的最著名的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書名:《怪》

怪談怪談

作者:(日)小泉八雲|譯者:王新禧
市場價: ¥26.8 元
博庫價:¥20.1元
折扣:75折
立即節省:¥6.7 元
ISBN:9787224087116
出版社:陝西人民
2009-01-01 第1版
2009-01-01 第1次印刷
開 本:16開
頁 數:164頁
類 別: 文 學 -> 外國文學 -> 外國文學-各國文學 58元免運費

內容提要

小泉八雲蒐集日本民間故事所創作的《怪談》是日本靈異文學的代表作,是他在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的精髓後,創作出的最著名的作品。
全書透過鬼眼看人生,描劃了一個個在黑暗中或孤獨或寂寞的故事,深得日本文學之三昧。其間的故事大多帶有濃厚的扶桑鄉土氣息,還有一部分則源於中國的古典小說,有的將日本山海的雄渾瑰麗形諸文字,有的把自然描寫和神話傳說糅於一體,試看此中多少篇章,攤開來竟是滿目蕭索,幽雅而淒迷。那種陰陽兩界間的對話、逾越、互換,是那么精彩奇妙、奇詭可怖,令讀者在神秘、幽玄中感慨世態炎涼,嘆息人間的諸多無奈。

編輯推薦

透視日本人的靈魂,追索日本民族的潛意識,一代文學大師小泉八雲的扛鼎之作。
最精緻的恐怖,日本的《聊齋志異》,透過鬼眼看人生,神秘幽玄中或瑰麗或奇妙的故事。卸去鬼怪恐怖的力量,傳遞陰暗詭異、纖細哀婉的美。

作者簡介

生平經歷

今天,在中國提起小泉八雲這個名字,有不少人可能會感到陌生。這位與馬克·吐溫、契訶夫、左拉、莫泊桑等大文豪身處同一時代的作家,身後卻略顯寂寥。然而,小泉八雲之於日本民間文學的光大、之於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卻有著了不起的貢獻與成就。

小泉八雲,愛爾蘭裔希臘人,本名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cHearln),1850年生於希臘的聖毛拉島(Santa Haura)。父親是英軍駐希臘部隊里的一名少校軍醫,愛爾蘭血統;母親是一位美貌的希臘女子,她以毛拉島的古名“Leudakia”的交體,為兒子取名為“Lafcadio”。

赫恩只在希臘待了兩年,就去了父親的故鄉愛爾蘭。在他3歲時,父母離異;稍大一些,父親又死於海外。好心的伯父收養了孤苦伶仃的赫恩。可是不幸接踵而至,13歲時,赫恩的左眼在一次遊戲中被誤傷,導致失明,這給他留下了一生的陰影;17歲時,伯父破產,他被迫輟學;19歲時,為生計所迫,他搭乘移民船孤身遠赴美國,堅強地走向獨立,開始了人生的風浪顛簸。

經過數年的努力,赫恩在美國換了多份工作後,成為一名新聞記者,並在業餘翻譯改寫法國小說。由於自幼父母離異,孤獨的成長環境,孕育出他喜做夢、愛幻想的性格。以及“泛靈論”的世界觀。他認為天地萬物各有其靈魂的存在,不管是對人或對自然,都要重視“與靈魂的相互接觸”。這一世界觀,對他寫作方向的決定,影響深遠。在美國期間,他著有《異鄉文學拾零》、《中國鬼怪故事》和《在法屬西印度的兩年》等作品。

1887年,赫恩在紐奧良一個博覽會上,看到了英譯本《古事記》,遂對日本的神話和民問傳說,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斯時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崛起東方,西方世界對這個古老神秘的國度充滿了好奇。恰好,哈帕出版公司提出了“日本遊記”採訪計畫,打算采寫一組關於日本歷史文化的報導。這正與赫恩的心思相吻合,於是他主動請纓,以特約撰稿人的身份,橫越太平洋,於1890年4月4日來到了日本的第二大城市橫濱。從此,他後半生的命運與事業就跟這片開滿櫻花的土地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抵達日本後不久,赫恩就發現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性格以及世界觀,與自己是多么地相似,由此萌生了長期定居日本的念頭。但根據出版公司的契約,他僅能在日本停留兩個月。於是,他索性毀約賠錢,義無反顧地留在了日本。經著名語言學家、《古事記》的英譯者張伯倫教授推薦,赫恩在島根縣松江中學得到了一個英語教師的職位。

筆名由來

島根縣古稱出雲,是日本神話的發祥地。赫恩非常喜愛這塊土地,課暇即四處遊歷,積極探尋日本神話的奧妙。1890年12月,赫恩和出身武士家庭的英語教師小泉節子成婚,這更加堅定了他永久居留日本的決心。1896年,赫恩正式歸化,加入日本國籍,並用夫人的姓“小泉”,結合和歌“八雲立,出雲八重垣”中的“八雲”二字,為自己取了個日本名字“小泉八雲”。

作為近代西方有名的日本通,小泉八雲的名字在日本廣為人知。他在日本生活了14年,直至生命的終點。這14年裡,他花了無數心血來研究日本民族的傳統和國民性,研究日本的文學、藝術、宗教、神話,用生花妙筆寫下了多部有關日本的著作,這段時間堪稱他寫作的豐熟期。其間他所創作的主要作品有:《陌生日本的一瞥》(1894)、《遠東的未來》(1895)、《異國風情及回想》(1898)、《靈之日本》(1899)、《明暗》(1900)、《日本雜錄》(1901)、《骨董》(1902)、《怪談》(1904)等。這些著作使他成為西方人透視日本的一面鏡子,也為他在世界文學史上取得了一席之地。

作品風格

自從大洪水以來便被分隔在兩個世界裡的東西方,由於地理上的隔絕造成了文化上的隔膜,單從物質層面進行溝通,想要相互深入了解,基本是不可能的。西方人真想了解東方,第一必須懷有客觀的無利害衝突的心態;第二必須具備詩人般的同情之心。要不然,單從物質方面是不能抓住東方人的心的。歷來到過東方的諸多西洋觀察家中,能真正做到同東方文明水乳交融的,只有小泉八雲等寥寥數人。

受了東方民族與宗教充滿魅力的文化影響,小泉八雲從民俗與情感方面入手,去解釋、透視日本人的靈魂。當時的日本正大踏步地走在全盤西化的路上,全民沉迷於物資追求與享受中,傳統的習俗、風土、民情逐漸喪失。對於許多日本人而言,小泉八雲質樸的描寫恰好保存了在這個工業化進程中被丟棄的大和民族的特色,客觀上起到了發掘並保護傳統的作用。小泉八雲雖然不是日本本土’人,卻比日本人更加鍾愛和了解日本文化。他曾經聲言:“我在日本喜愛的是整體的日本人民,這個國家裡貧窮質樸的大多數人……我喜愛他們的神、他們的風俗、他們的衣著、他們的房屋、他們的迷信、他們的過失……”從他的大量著作里可以看出,他對日本文化的傾心,完全出自強烈而真摯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更容易為日本人民所接受,甚而產生“這就是土生土長的日本人所書”的錯覺。

1904年,小泉八雲完成了日本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日本:一個解釋的嘗試》,並由東京(帝國)大學轉入早稻田大學,開設英國文學講座,廣受學生喜愛。同年9月26日,小泉八雲因工作過勞,導致心臟衰竭而驟逝於東京寓所。 值得一提的是,小泉八雲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文學界影響很大。魯迅、周作人、辜鴻銘、朱光潛等文化名流都曾撰寫專文介紹過小泉八雲,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熱烈的反響。1930年,胡山源翻譯了《日本與日本人》一書。此書系落合貞三郎從小泉八雲評論日本的文章中選輯編匯而成,從心理上、哲學上解剖了日本人整個的內心生活,堪稱小泉八雲日本觀的代表作品。

相關書評

小泉八雲一生總共改編撰寫了50篇日本怪談故事,但1904年出版的《怪談》一書,實際上只有17篇怪談故事,其他篇目則分散於《骨董》、《日本雜錄》、《明暗》等多本書中(詳見本書“譯後記”),且原文系用英文寫就。日本多位作家在將其翻譯為日文時,將這些故事輯錄綜合起來,彙編到一本書里,也定名為《怪談》。

《怪談》被譽為日本靈異文學的鼻祖,是小泉在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的精髓後,創作出的最著名的作品。小泉八雲學識淵博,涉獵典籍廣泛,翻譯介紹之作極多。綜其後半生的主要事業,就是致力於東西方文化的互相交流轉介。他欽佩安徒生,深知寓言及民間故事對於一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一切文學形式中,他認為日本的民間故事及傳說,最適宜於自己的研究工作。

於是,在島根縣居住時,小泉一邊教書,一邊從妻子及其他鄉人那裡聆聽了大量的日本傳統妖怪故事,而後加以整理消化、推敲淬鍊,抱著極大的熱情, “鍊句枯腸動,霜夜費思量”,陸續加工完成了數十篇怪談故事。他的加工,極大地提升了素材的藝術水平,將市井鄉談的“璞石”,雕琢成了一塊塊美玉。結果,使得《怪談》超越了單純的怪力亂神,變為典雅的文學結晶。當與他同一時代的西方文豪們,正致力於揭露社會的污穢和腐朽時,他卻沉迷於玄奧的“除卻我與月,天地萬物無”的怪談世界中,難以自拔。

小泉的祖輩據說是中世紀的流浪民族,所以在小泉的血統中實含有流浪者特有的江湖藝術氣質。這一氣質透過他靈敏而纖巧的筆觸,深刻地展現在《怪談》中。全書透過鬼眼看人生,描畫了一個個在黑暗中或孤獨或寂寞的故事,甚至還平淡地講述了許多人與妖之間的愛情,似幻似真、迷離恍惚,可謂深得日本文學之三昧。其間的故事大多帶有濃厚的扶桑鄉土氣息,還有一部分則源於中國的古典小說,有的將日本山海的雄渾瑰麗形諸文字,有的把自然描寫和神話傳說糅於一體,試看此中多少篇章,攤開來竟是滿目蕭索,幽雅而淒迷。那種陰陽兩界間的對話、逾越、互換,是那么精彩有趣、奇詭可怖,令讀者在神秘、幽玄中不住地感慨世態炎涼,嘆息人間諸多無奈。

此外,不得不佩服的是,《怪談》的敘述方式和語境相當日本化,字裡行間充溢著濃濃的大和氣息。一位從前的西方人,卻用了地道的東方方式去理解和敘述妖魔鬼怪的世界,以淵博的學識和細膩的審美境界,卸去了鬼怪恐怖的力量,刻意傳達了纖細哀婉淒幽的美。他的熱情、他的幻想、他的偏執,乍看之下樸質無華;細細品味,卻赫然有如大自然的奪目光華,裂空而來,霹靂一響,予心扉以最深沉最猛烈的撞擊。從某種意義上說,《怪談》就是日本歷史間接的體現,同時也承載著東方共有的文化美感。全書所呈現出的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美學境界,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和認識價值。

順帶一提,“妖怪學”在當今的日本,儼然已是一門顯學。作為怪談文學的濫觴,《怪談》在1964年被小林正樹搬上銀幕,改編為同名電影,在世界影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影片從原著中選取四則加以演繹——《黑髮》(書中原題為《和解》、《雪女》、《無耳芳一》、《茶碗之中》,四個故事表面看上去毫無關聯,內里卻都表達了“信任與背叛”這一人類亘古不變的道德困境,通篇奇絕懸疑,環環相扣,仿佛無窮無盡,充滿了超現實主義的敘述,處處滲透出陰暗詭異的美,於低迷哀婉中隱顯出噬人的驚悚。再加上對白抒情細膩、場景雅致華麗,上映後大獲好評,被讚賞為“最精緻的恐怖”,是日本妖怪電影中思想內容均臻上乘的經典代表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