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簡介:《魔合羅》全名《張孔目智勘魔合羅》,魔合羅是梵文。原來是賣兒童玩具的叫賣聲,元代把孩子們玩兒的泥人兒也喚作魔合羅。

情節:這齣戲說的是洛陽人李德昌外出做生意期間,妻子劉玉娘在家以賣絨線為生。李德昌的堂弟李文道對劉玉娘心存歹意,遭到玉娘嚴厲斥責,遂心懷不滿。當一個賣魔合羅的老人捎信來說李德昌做生意賺了錢,但病倒在途中的將軍廟裡,要玉娘去接他的時候,正巧玉娘不在家,老人就請李文道轉告。李文道心生毒計,把玉娘指向別處,自己搶先趕到將軍廟給李德昌吃了毒藥,奪走了銀子。等玉娘終於趕到將軍廟的時候,李德昌已經奄奄一息,拉回家就死了。這時候李文道強迫玉娘嫁給他,如不從,就告她害死親夫。玉娘寧死不從,結果李文道惡人先告狀,並賄賂知縣和衙役將玉娘屈打成招。此案被一個叫張鼎的看出破綻,他不顧自身利害,以一個魔合羅為線索,層層追査,終於査到了真兇,保護了無辜。

簡介

魔合羅魔合羅

《魔合羅》全名《張孔目智勘魔合羅》,
魔合羅梵文
原來是賣兒童玩具的叫賣聲,
元代把孩子們玩兒的泥人兒也喚作魔合羅。

情節

魔合羅魔合羅

這齣戲說的是洛陽人李德昌外出做生意期間,妻子劉玉娘在家以賣絨線為生。李德昌的堂弟李文道對劉玉娘心存歹意,遭到玉娘嚴厲斥責,遂心懷不滿。當一個賣魔合羅的老人捎信來說李德昌做生意賺了錢,但病倒在途中的將軍廟裡,要玉娘去接他的時候,正巧玉娘不在家,老人就請李文道轉告。李文道心生毒計,把玉娘指向別處,自己搶先趕到將軍廟給李德昌吃了毒藥,奪走了銀子。等玉娘終於趕到將軍廟的時候,李德昌已經奄奄一息,拉回家就死了。這時候李文道強迫玉娘嫁給他,如不從,就告她害死親夫。玉娘寧死不從,結果李文道惡人先告狀,並賄賂知縣和衙役將玉娘屈打成招。此案被一個叫張鼎的看出破綻,他不顧自身利害,以一個魔合羅為線索,層層追査,終於査到了真兇,保護了無辜……"

玩具

七夕”是宋元玩具製作、買賣的高峰。在東京,每逢初六日、七日晚,市民多結彩樓於庭,喚作“乞巧”,為的是放置“魔合羅”。如元曲中所說:
今宵兩星相會期,正乞巧投機。沉李浮瓜肴饌美,把幾個摩呵囉兒擺起。齊拜禮,端的是塑得來可嬉
泥孩兒泥孩兒

所謂“魔合羅”,又可稱之為“摩訶羅”、“磨喝樂”等等,是梵語的音譯,是佛經中的神名,傳自西域。在宋代小說、元雜劇中,魔合羅成為漂亮可愛的化身。如《十三郎五歲朝天》:“又是一個眉清目秀,唇紅齒白,魔合羅般一個能言能語,百問百答。”又如《忍字記》:“花朵兒渾家不打緊,有魔合羅般一雙男女。”
一般來講,魔合羅是小塑的土偶,但用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裝罩。也有將魔合羅裝飾得金珠牙翠,所以貴重得值數千錢。魔合羅製作最為精巧,最為貴重,當首推皇家。《武林舊事》記:“七夕”前“修內司”按著規例要進十桌“摩喉羅”,每桌30個,大約高至3尺,或用象牙雕鏤,或用龍涎佛手香製造,全用鏤金珠翠,衣褶、金錢、釵鐲、佩環、真珠、頭須及手中所拿的戲具,都是“七金”做成,並用五色鏤金紗櫥放置。
最為廣泛的還是泥塑的魔合羅,在宋元俗稱為“泥孩兒”。《醉翁談錄》記東京的“七夕”,城中多賣“泥孩兒”。這些“泥孩兒”端正細膩,大小不太一樣,穿著男女各式服裝,南方人又管它叫“巧兒”。在魔合羅的塑造上,以宋代蘇州地區製作最為精巧,這在《歲時廣記》、《方輿勝覽》中都有明確記載。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就曾記道:臨安的風俗,是到西湖遊玩的人,都以買蘇州泥孩兒為時尚。有的女子將買來的蘇州“磨喝樂”,置於床屏之上,天天玩耍也不厭倦。更多的游湖者,紛紛競買這種稱為“湖上土宜”的泥玩具,以分贈友好。也有人形象地稱這種泥捏的兒童玩具為“黃胖”,《白獺髓》中有詩道:
兩腳捎空欲弄春,一人頭上又安人。
磨合羅磨合羅

不知終入兒童手,筋骨翻為陌上塵
使這種泥玩具的神韻頓現。
據此看來,魔合羅的製作的確十分精巧,製作者的功勞是不可埋沒的。其中優秀者如南宋吳縣木瀆人袁遇昌,他塑的魔合羅,被人譽為“天下第一”。他所製作的一對高約六七寸的魔合羅,價值三四十緡,塑得齒、眉、發、衣襦、褶裙等,活靈活現。他還能塑泥美人及人物故事,以16出為一堂,形式多樣。在江蘇鎮江宋代遺址中,還發現過其他蘇州玩具製造者捏塑的神像、人物、兒童角牴等陶像,高約十餘厘米,用泥摶埴捏成後經過燒制,不施釉,略加彩繪,上有“吳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和“平江孫榮”等戳記。
但是也有外地制泥玩具優秀者,如北宋鄘州(今陝西富縣)人田圮,他製作的泥魔合羅姿態無窮,當時東京玩具製造匠仿效他的塑作,終不能及。田圮塑的魔合羅,一時價高至10縑,5個或7個孩兒群像的玩具,值30千錢。他塑的小泥魔合羅像只有二三寸,大的也不過一尺高。陸游曾收藏過他所塑的一對臥孩像。臨安之所以有一條“孩兒巷”,則是與人們喜歡玩魔合羅有關。
魔合羅的盛行,還帶動著其他玩具的製作。如宋元較為流行的各類小玉人、玉筆山、小玉龜等各種玉雕玩具,其中最為典型的玉雕童子,就是明顯受魔合羅的影響。玉雕童子的造型一般為短衣窄袖,手腕戴環,有的身著小馬甲,大肥褲,形態各異,或模仿唐代飛天,或攀枝欲立,或行走舞蹈,或執荷葉為傘……故宮博物院現存有數十個這類宋元玉雕童子玩具,使我們領略到了宋元玩具的精美。
節慶性玩具,是朝廷舉行隆重慶典時,商販投其所好而製作的。如北宋東京金明池出大龍船時,皇宮後苑便將雕牙縷翠,極盡精巧的“小龍船”呈現出來,民間商販則仿效製作“御座龍船”,及競渡龍船、虎頭船,上街叫賣。
磨合羅磨合羅

這些東西雖然作工水平不一,但買的人卻很多。目前現存的宋代年畫《子孫和合》一圖,畫有三個兒童在一扁長石盆中做放舟之戲。石盆中的小木船,上有桅桿、樓閣,精緻小巧,一個兒童手中所拿的小木船則又為另一樣式,類似《清明上河圖》中的平頭船,可見宋代的玩具小船是很多的。
另外,每逢皇家大象出行,人們都來觀看。於是小商販便又製作大象玩具出售,許多人便買回送給不能看到大象出行的親友。在清明節時,各紙馬鋪,又在當街,用紙摺疊成樓閣,用這樣的玩具招攬顧客。
在宋元節慶、時令時,還製作了既可觀賞又能食用的食品玩具。像七月七日,東京城內,在小土板上敷土種粟,使之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村落、人物等。九月重陽,商販便用粉做成獅子蠻王的形象出售。
朴通事諺解》記元大都人們在春天舉行“賞花筵席”時,席面中間要放上“象生纏糖”,這種糖食品實際是一種賞食兼備的玩具。它是用白糖、白芝麻相和,用火煎熬,傾人到木模印內,待涼後,與果實相似。白糖化後,用木印澆成,再用芝麻二合纏糖。“象生”,則是像生物的形狀的意思,“象”諧作“像”。木印,用木刻成物狀,成為模範。如獅仙糖,是用糖印做騎獅子的仙人形象,也有用糖印做樓觀、僧佛形象的。有這樣的食品玩具,既可大開胃口,又可一飽眼福。
宋元玩具第三個特點是新奇玩具不斷湧現。像眾所熟知的走馬燈,是世界上第一種利用熱力發動燃氣輪的原理製作出來的玩具。沈括《夢溪筆談》還記:世人以竹木牙骨之類為“叫子”,放在人的喉嚨里吹,能作人言,喚作“顙叫子”。《水滸傳》中就有這么一位“鐵叫子”樂和,他的專長就是唱曲,想是也用“叫子”,否則就不會有“鐵叫子”的綽號。由此也可見“叫子”這種玩具的普及。
有的人則追求玩具的極致。《夷堅志》就記道:有一高一尺五寸,闊二尺五寸的象棋桌,中可貯棋盒,四周有欄,沉香木的棋面,界線均是牙柵,外面是用烏木、花梨木、檀木數匝緣飾,用來降真香刻水浪,加金填,而浪頭填以銀,芬香襲人。
不獨棋桌如此新穎,人們玩的棋也不斷推陳出新,像宋元“馬棋”。它的雛型原是一種一將十馬的“關西馬”,一種一將二十四馬的“依經馬”。這兩種“馬棋”流傳很久,各有圖經,行移賞罰,互有異同。宣和年間,人們采兩種“馬棋”之長,定名為“宣和馬”。到了南宋,這種“馬棋”已“用五十六采之間,行九十一路之內,明以賞罰”,十分完備了。它在“打馬圖”上,“或銜枚緩進,已逾關塞之艱;或賈勇爭先,莫悟井塹之墜”,頗有趣味,很受宋元市民的歡迎。
磨合羅磨合羅

更為獨特的是,在《水滸傳》中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面:宋江與盧俊義等騎馬行進在東京城裡,“只見街市上一個漢子,手裡拿著一件東西,兩條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牽動,那物便響”。宋江不識,一問才知這種玩具叫“胡敲”,實際上就是“扯鈴”。“巧棒”就是耍弄扯鈴的短棒,“小索”就是兩根短棒間的短繩,宋江看到的是一種“雙頭扯鈴”。
據專家研究,它的製作是一個中間細的短木軸,軸兩頭各有一個兩頭封閉的短竹筒,竹筒短而大,周圍開著口,轉動時會發出聲音。要弄扯鈴的工具是有短繩相連的兩根竹棒,用短繩支持扯鈴軸,然後扯動竹棒,扯鈴在繩上是對稱的,不但能平衡而且由繩的扯動而轉起來,也就是把它“抖”起來了。這是利用陀螺裝在平衡環架上鏇轉的獨特性能而發明的玩具。
儘管《水滸傳》是小說,但從宋代機械製造水平來看,製造這樣的適宜大眾玩耍的玩具,並把它推向市場,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從宋元製作機械木偶的水平還可互證,其水平是相當高的。李嵩《骷髏幻戲圖》可以證明:一大骷髏以數絲懸吊一小骷髏的懸絲骷髏,引逗小孩兒玩,骷髏關節十分複雜,絲線有十餘條。元代姬翼詩云:
磨合羅磨合羅

造物兒童作劇狂,懸絲傀儡戲當場。
般神弄鬼翻騰用,走骨行屍晝夜忙。

通過此詩可知,懸絲木偶將元代兒童吸引得如痴如醉,同時也折射出了宋元玩具製作的新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