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九元曲集》

《張可九元曲集》是元朝是著名曲作家張可九寫作,後人整理流傳到現在。

簡介

作者:張可九

【張可久】(約1270—?) 元散曲家。字小山。一作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慶元(今浙江鄞縣)人。先以路吏轉首領官,後曾為桐廬典史,至正初遷為崑山幕僚。因仕途不得意,晚歲久居西湖,以山水聲色自娛。他與馬致遠、盧摯、貫雲石等詞曲唱和,尊馬致遠為先輩。一生專力寫散曲,尤致力於小令,是元代後期最負盛名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855首,套曲9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數量之多首屈一指。所作多描寫自然景物,吟詠頹放生活,談禪送別,往來應酬,題材狹窄,缺乏現實生活感。只有少數作品在悲訴身世時嘆息“生民塗炭”,亦顯蒼白而無血肉。但如《紅繡鞋·天台山瀑布》、《醉太平·人皆嫌命窘》等,或揭露當時社會人心險惡,或諷刺崇拜金錢的醜惡風尚,尚具一定現實意義。《賣花聲·懷古》寫戰爭帶給人民的苦維,表現同情人民的思想,實屬難能可貴。創作上重形式格律,講求鍊字琢句,對仗工整,且使用詩詞句法,常愛擷取前人詩詞名句,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到散曲質樸淺俗的本色。惟寫自然風景細緻清麗,很富美感。《一枝花·湖上晚歸》是其代表作。所作散曲由於表現了閒適放逸的情趣和清麗典雅的風格,頗為明清以來的封建文人所推重。《太和正音譜》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可見其影響之大。著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新樂府》4種,近人輯有《小山樂府》6卷行世。

內容

水仙子別懷
飛花和雨送蘭舟,細柳垂煙掩畫樓,啼痕帶酒淹羅袖,換金杯勞玉手。大江流不盡詩愁,象牙床上,鮫綃枕頭,夢到并州。
梧葉兒湖山夜景
猿嘯黃昏後,人行畫卷中。蕭寺罷疏鍾,濕翠橫千嶂,清風響萬松,寒玉奏孤桐,身在秋香月宮。
拆掛令西陵送別

畫船兒載不起離愁。人到西陵,恨滿東州,懶上歸鞍,慵開淚眼,怕倚層樓。春去春來管送別依依岸柳,潮生潮落,會忘機泛泛沙鷗。煙水悠悠,有句相酬,無計相留。

水仙子梅邊即事

好花多向雨中開,佳客新從雲外來。清詩未了年前債,相逢且開懷。曲闌乾碾玉亭台,小樹粉蝶翅,蒼苔點鹿胎,踏碎青鞋。

小梁州失題

篷窗風急雨絲絲,笑捻吟髭,淮陽路何之?鱗鴻至,把酒問篙師,〔麼〕迎頭便說兵戈事,風流莫再追思,塌了酒樓,焚了茶肆,柳營花市,更呼甚燕子鶯兒。
紅繡鞋西湖雨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