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

《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

《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作者:畢苑, 出版社: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不同於傳統時代的教本,教科書作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誕生物,它建構起近代中國人的常識體系,打造了近代中國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價值至今未被充分發現。在晚清社會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書如何誕生,其編審制度怎樣形成演變,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國民意識和培養自然科學觀念上的貢獻,是本研究著力考察的重心。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海峽出版發行集團,福建教育出版社;第1版(2010年11月1日)
平裝:327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33454189,9787533454180
條形碼:9787533454180
商品尺寸:23x16.4x1.8cm
商品重量:540g
ASIN:B004DRJOYY

內容簡介

《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致力於從知識建構史的視角探察近代中國文化的劇變。不同於傳統時代的教本,教科書作為近代中國社會文化的誕生物,它建構起近代中國人的常識體系,打造了近代中國人的文化模型,其文化價值至今未被充分發現。在晚清社會文化背景下近代教科書如何誕生,其編審制度怎樣形成演變,以及它在塑造近代國民意識和培養自然科學觀念上的貢獻,是本研究著力考察的重心。

編輯推薦

《建造常識:教科書與近代中國文化轉型》:一個國家教科書的歷史,就是這個國家的精神發育史。

作者簡介

畢苑,女,籍貫山西。2001年山西大學歷史學碩士,2004年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2006年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出站,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文化史研究室工作。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文化史、教育史。

目錄

序(鄭師渠)1
建造常識:近代教科書的文化價值1
第一章傳教士與教科書1
一、從“教科書”一詞說起/1
二、傳教士•教會學校•教科書/9
第二章歐美與東瀛:近代教科書的兩次譯介浪潮30
一、“多譯西國學堂功課書”/30
二、戊戌後翻譯日本教科書的熱潮/36
第三章漢譯日本教科書與中國近代新教育的建立50
一、師日浪潮中近代教育觀念的形成/52
二、漢譯日本教科書與近代知識體系的建立/55
三、漢譯日本教科書與近代教育學的建立/67
四、漢譯日本教科書的特點與影響/77
第四章中國近代教科書的誕生和發展84
一、近代教科書的萌芽/85
二、“蒙學教科書”:第一部中國近代教科書/88
三、開創“教科書時代”的商務版“最新教科書”/97
四、晚清教科書的出版和銷售/108
五、民國時期教科書的發展/113
第五章近代教科書編審制度的演變129
一、晚清教科書的編審/129
二、民國時期教科書的編審制度/151
第六章從“修身”到“公民”——近代教科書中的國民塑形162
一、經學和修身:道德教育的承接與開新/162
二、林紓和他的《修身講義》:道德教育轉型之一例/172
三、民初國民性改造和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公民教育/181
第七章斯巴達與中國:近代教科書里中國人的政體認識189
一、“西洋史”中的斯巴達/189
二、國語文和體操課本中的斯巴達/198
三、中國人對斯巴達政體的認識/202
第八章花鳥蟲魚看世界:博物教科書與近代自然教育的發端207
一、中國博物教科書的誕生/210
二、博物教科書與進化論的傳播/216
三、杜亞泉的博物學貢獻及其“形而下”的自然哲學觀/222
四、博物教科書與近代自然教育的開端/230
附錄一1877年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總幹事韋廉臣向委員會提交的學校用書表
附錄二1880年12月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大會記錄所列學校教科用書表
附錄三1890年學校教科書委員會計畫出版的中文教科書列表238
附錄四1894年中華基督教教育會執行委員皮徹博士(Dr.Pilcher)關於學校用書的綱要性構想241
附錄五清末民初的漢譯中國小用日本教科書(1890~1915)246
附錄六民初“共和國”教科書與“新編中學共和國”教科書303
附錄七民初“中華”教科書與“新制中華”教科書306
附錄八杜亞泉編譯校訂的博物類教科書(總計52種)310
引徵文獻316
後記328

序言

教科書源自西方。近代西方為了滿足工業發展對於大量新型人才的需求,先是出現了近代學校,進而又有了適應集體教學需要的教科書。近代中國最早的教科書出於來華的西方傳教士之手,國人自編教科書要晚到19世紀80年代。我國教科書事業的發展是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具體地說,又是得益於三種進步力量的良好互動。一是近代新的國民教育體系提供了時代的大平台。1903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統一全國學制,建立了以小、中、大學三級學制為中心,輔以實業和師範學堂的教育體系。它標誌著我國從此有了較為完備的近代國民教育體系,後為民國所繼承,影響至今。這是國家制度層面提供的時代大平台;二是由知名學者組成的強有力的編纂隊伍的推動。張元濟、蔡元培、杜亞泉、蔣維喬、王雲五、胡適、丁文江、任鴻雋、黎錦熙、劉海粟等一大批燦若群星的近代著名學者與新文化代表人物,都曾投身其間,形成了強有力的編纂隊伍。他們開荊辟莽,發凡起例,成為了推動教科書發展的中堅力量;三是新興出版業的熱心投入。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等為代表,近代新興出版業,不僅多以出版教科書起家,而且其領導人作為現代的出版家,也多目光遠大,負有使命感。1912年商務印書館在《編輯共和國國小教科書緣起》中說:立國之本在於教育,“教育之良否,教科書關係最巨”。

後記

這部書是我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
2001年我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鄭師渠教授攻讀博士學位。“近代教科書”是鄭老師指點給我的一個寶庫,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始終得到鄭老師的悉心指教,感謝之情,無以言表。還要感謝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很多圖片是他們協助拍照而成。
2006年完成博士後研究,來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工作後,我仍不斷修改論文,充實資料,力求更好。感謝近代史所良好的學術環境,在這裡我感受到學術和人生的厚重,能夠在此工作確是我的幸運。感謝文化史研究室新老領導和諸位師長同仁,他們對我的指教和關心令我受益良多。
2009年末我有機會赴台灣查閱資料,在此感謝台北“國立編譯館”教科書資料中心,尤其是王立心先生和張惠萍小姐。他們贈送寶貴資料的慷慨熱情,令我感動。
福建教育出版社林冠珍老師向我提出很多中肯建議,為此書的出版,她費心尤多,特此致謝。
感謝父母家人。他們給了我最偉大無私的支持,我把這份作品獻給他們。

文摘

他們開始在中國傳播近代意義上的“教科書”。其中狄考文的貢獻值得肯定。他較早注意到教科書編纂的規則,提出教科書的體例、譯名及翻譯的“中國化”等問題,希望用西方近代方法改造中國的傳統教學模式。他的意見不僅為學校教科書委員會的編輯出版工作定下基調,在當時的中國提出這些思想更是破天荒的。在華傳教士對於宗教與科學,語言和文字,教科書的審查出版等中國教科書的編寫原則進行過很多討論,他們的工作,啟發了中國近代教科書的誕生。
近代教科書的產生,從翻譯外國教科書始。教科書翻譯在中國,最早出現在帶有洋務色彩的文化教育機構中。翻譯教科書也因為遊學和對外交往等原因,經歷了兩個浪潮:先學歐美,再轉為東瀛。這是第二章論述的主要內容。
京師同文館和各地廣方言館師生翻譯了為數不少的西方書籍,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生理、政治、法律、天文、歷史和英文等多個領域。作為洋務運動產物的江南製造總局,其成立於1868年的翻譯館在翻譯西書方面頗有成績,它的一大貢獻是在新名詞翻譯原則上的探討。1903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譯學館“以多譯西國學堂功課書為主”,為解決西書翻譯紊亂狀況、統一教科書翻譯進行了有益的制度化嘗試。此時期南洋公學等各地新式學堂也紛紛使用翻譯教科書。甲午戰後形勢大轉,中國迅速掀起師日浪潮。大批官員赴日考察教育,從日本學校學到了很多可供實施的方法,在教科書編輯出版等具體問題上引進不少經驗。關心教育改良的學者如羅振玉等從日本收穫甚多。當時中國較大的出版機構都盛行翻譯日本教科書,譯自日本的教科書占據了當時銷售量的不小比例。翻譯的日本教科書相對此前的翻譯歐美教科書,就學科而言更為廣泛、細緻,更加符合近代教育體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