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半車麥秸》

雖然我們把“差半車麥秸”這綽號互相的叫著,但真正的“差半車麥秸”他本人卻早就離開我們的隊伍了。 《差半車麥秸》是姚雪垠寫於抗戰時期的小說,描寫了一個名叫王啞巴、外號叫“差半車麥秸”的落後農民,參加游擊隊後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游擊隊員的過程。 (3)“差半車麥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彎腰抹在鞋尖上……乾的地方微微發亮。

基本介紹

書名:姚雪垠代表作--差半車麥秸
作者:中國現代文學館編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
定價:26.00
頁數:261
ISBN:9787508014388

“差半車麥秸”由來

基本情節是這樣的:一天,八路軍游擊隊們大嚷說抓到了一個漢奸,身上有太陽旗,於是,所有人都來“批鬥”這個漢奸。“漢奸”說他並不是真正的漢奸,而是為了逃命才帶上太陽旗,隊長便放了他,當隊長問到他的名字時,他就說自己村裡的人都叫他為“差半車麥秸”,於是大家都這么叫他,很快地,“差半車麥秸”與戰士們打成一片,人緣極好。“差半車麥秸”有很多特殊的舉動,最普通的就是擤一把鼻涕,一彎腰抹在鞋尖上。“差半車麥秸”與同志們吃飯是吃得又快又多,碗裡舔得乾乾淨淨,原文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寫:有一次,“差半車麥秸”吃晚飯,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個飽嗝,,用右手食指甲往牙上一刮,又一彈,蔥葉子同牙花子從一個同志的頭上飛了過去。還有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舉動是“差半車麥秸”搔了搔頭皮,順便用手往脖子一摸,摸出來一個虱子,又用指頭捻了一下,送到嘴裡“咯嘣”一聲咬死了。後來,在一次戰爭中,“差半車麥秸”掛了彩,離開了隊伍送到其他地方治病去了,大家都很想念他,但是唯一留在隊伍的是這個“差半車麥秸”的外號,於是,隊伍里的人就有它來比喻做事邋遢的人。
總之,“差半車麥秸”就是描述那些做事不體面,不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但是這個詞並不含貶義,而是包含了風趣與友好之意!

作者簡介

姚雪垠(1910-1999),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原名姚冠三,河南省鄧縣姚營村人。30年代開始文學生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人性的恢復》,中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牛全德與紅蘿蔔》、《戎馬戀》(《金千里》)、《長夜》、《李自成》等。

創作背景

《差半車麥秸》寫於1938年4月,同年5月發表在茅盾主編的《文藝陣地》第1卷第3期。小說描寫了一個名叫王啞吧,外號叫“差半車麥秸”的落後農民,參加游擊隊後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游擊隊員的過程。參加游擊隊前,他憨厚、質樸、善良,但愚昧落後,懵懂無知,有著小生產者的狹隘、自私觀念和習氣。參加游擊隊後,在集體鬥爭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使他從昏睡中覺醒並奮起抗爭,成為一名勇敢幹練的革命戰士。王啞吧這個形象的塑造,包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歷史內涵。這個形象表現了我國廣大農民對鄉土的熱戀,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展示了蘊藏在“老中國兒女”子孫們身上的無窮無盡的反抗侵略者的強大的潛力。說明在民族解放鬥爭中,他們能夠也一定能夠同祖國一起徹底告別昨天,走向新生。
作者思想敏銳,及時捕捉萌芽狀態中的民族新性格,成功地塑造了王啞吧這個形象,這在新文學創作上是個可貴的開拓和貢獻。作品採用傳統敘述方式,結構嚴謹縝密;描寫細緻生動,風趣幽默,善用民眾口語,具有濃郁鄉土氣息。
1938年茅盾在《八月的感想》中給予《“差半車麥秸”》很高的評價,認為它塑造了“阿脫拉斯型的人民的雄姿”,是抗戰文學的“新的典型”。其後,抗戰文壇上好評如潮,這篇小說也很快被譯介到國外,被視為中國抗戰文壇的可喜收穫。
《差半車麥秸》描寫農民抗戰大潮中的覺醒和成長,最顯著的特色是採用鮮活的民眾語言,為當時作品所少見,被認為是抗戰文藝的力作。

內容簡介

“差半車麥秸”。我們把“差半車麥秸”這詞兒廣泛的引用著,並不顧到它是否恰當。當我們叫出這詞兒的時候,並不含一點惡意,只不過覺得這樣一叫就怪開心罷了。假若在我們隊里沒有這一個寶貝詞兒,生活也許會像冬天的山色一樣的枯燥無味。
雖然我們把“差半車麥秸”這綽號互相的叫著,但真正的“差半車麥秸”他本人卻早就離開我們的隊伍了。
其一,編選者具有相當的權威性。本叢書由中國現代文學館直接出面,組織全國最權威的研究專家參與編選,這樣就保證了本叢書的學術質量。
其二,規模最宏大。本叢書在品種數量上是目前為止最為宏大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書系。這次所選的108位作者,都是經過專家學者一再篩選分析然後才確定下來的,除了我們過去一直注重的主流作家之外,還兼顧了很多過去曾經被忽視卻成就較高、自成特色的非主流作家的作品。我們認為,這有利於廣大讀者更客觀、更全面地了解中國現代文學。
其三,版本最原始。本叢書所選作品,基本上都以該作品初版版本為依據。眾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運動的風浪中曾對自己的代表作進行了違心的修改。

姚雪垠主要著作書目

自傳:《姚雪垠小傳》
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紅燈籠故事》、《伴侶》
中篇小說:《新芽》
長篇小說:《長夜》

教學設計

一、設計說明
《差半車麥秸》是姚雪垠寫於抗戰時期的小說,描寫了一個名叫王啞巴、外號叫“差半車麥秸”的落後農民,參加游擊隊後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游擊隊員的過程。他憨厚、質樸、善良,但愚昧落後,有著小生產者的狹隘、自私觀念和習氣。參加游擊隊後,在集體鬥爭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鍛鍊,成為一名勇敢幹練的革命戰士。
二、教學目標
學習文章通過細緻入微的人物描寫、幽默詼諧的故事敘述表達情感的手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0世紀30年代正是標語口號式的作品充斥文壇之際,“差半車麥秸”王啞巴這一鮮活形象的出現使讀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誰是“差半車麥秸”?你不覺得好奇嗎?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認識一下這個會說話的王啞巴“差半車麥秸”。
2.通讀課文
雖然文章比較長,但生動的細節描寫、形象的人物刻畫會讓人饒有興趣地讀完全文。引導學生關注細節,找出典型的細節描寫。
3.關注文章倒敘的結構特點
王啞巴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在他出場前,課文用不少篇幅寫了游擊隊員用“差半車麥秸”這個綽號互相打趣,以及由小菸袋引出的一些生活片段。這樣可以製造懸念,引發讀者的興趣:“差半車麥秸”到底是誰?為什麼有這么怪的綽號?他為什麼離開我們?他有哪些奇特的經歷?游擊隊員們為什麼這么想念他?等等。引導學生體會倒敘的表達效果。
4.品讀鑑賞
結合思考和練習四,品讀下列細節描寫,說說這樣描寫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這地是一腳踩出油的好地……
(2)漢奸兩隻手背綁著,臉黃得沒有一絲血色……頭上戴著一頂古銅色的破氈帽。
(3)“差半車麥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彎腰抹在鞋尖上……乾的地方微微發亮。
(4)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蔥葉子同牙花子從一個同志的頭上飛了過去。
(5)我看見他噙著小菸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菸袋放到枕的東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6)在我的肩膀上輕輕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來。
四、拓展活動
閱讀姚雪垠的《李自成》部分章節,談談李自成和王啞巴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麼不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