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

簡介

《崩塌》 (Collapse)在美國上市了。《崩塌》多少可以被看作是《槍炮》的續集,故不難想像它的上市在媒體界引起了怎樣的震動。《紐約時報》、《紐約客》、《Wired》等重要媒體紛紛刊登書評,你可以注意到它們的標題都是同樣的悲觀。《紐約時報》的書評題目為《<崩塌>:世界如何結束》,《Wired》雜誌的標題為《我們能吸取教訓嗎?》,《紐約客》的標題為《消逝》,而著名網路雜誌Salon.com則刊登了一篇對戴蒙教授的採訪,題目是:《我們完蛋了嗎?》。

世人熱議

媒體的關注不是沒有道理。《槍炮》講述的決非普通讀者熟悉的題目,比如,1532年,西班牙總督皮薩羅率領168人打敗擁有80000人軍事力量的印加帝國,戴蒙要把這類題目寫成一本能賣上100萬本的暢銷書,不但需要高超的資料分析和整合能力,更要能做到深入淺出,微言大義。戴蒙做到了,Salon.com如此評價《槍炮》:“極少有書能夠完全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這些書通常不容易讀,面對無數事實顆粒,讀者頗要與之爭鬥一番,但這個過程一旦結束,讀者身上便會發生永久性的改變。” 那么,戴蒙在《崩塌》里寫了些什麼東西,使得那些媒體打出如此絕望的標題?

內容簡介

今年元旦那天的《紐約時報》刊登了戴蒙教授的一篇文章,這篇可以看作《崩塌》序言的文章是了解本書大致內容的最佳指南,戴蒙寫道:
“在新的一年裡,貌似處在權力巔峰狀態的美國即將迎來新的一輪總統任期,在這樣的時刻,美國人對於他們未來的方向比往常更加關注,而他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也更加趨向分化。美國還能保持上升狀態多久?10年之後——甚至可以說,下一年——我們會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這些問題今年顯得尤為切身。歷史告誡我們,一個曾經輝煌的社會的崩塌是非常迅速和難以預料的。這不值得奇怪:權力的巔峰意味著人口的巔峰、需求的巔峰。因此,也意味著這個國家所暴露的弱點數量處在巔峰狀態。我們能從歷史身上學到什麼,才能避免加入迅速消亡者的陣營?這個答案一定是複雜的,因為歷史本身就是複雜的:有些文明悲壯地消逝了,但也有不少保持繁茂狀態達數千年,其間未曾有過太大的挫折。”
接下來,戴蒙提到了他在書中所列舉的5個導致文明崩塌的重要因素:一、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二、氣候的變化;三、惡意的敵國;四、不友善的貿易夥伴;五、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上對上述4項因素作出的反應。
在這5項因素中,戴蒙認為環境問題處在首要位置。因此,儘管在書中考察了瑪雅文明、培布洛族(美國西南部的一種原住民族)及復活節島等史前文明,戴蒙的真正興趣在於:一種社會文明的興衰與其地理、氣候狀況之間的關係。水土流失,森林砍伐,水資源枯竭,這些是戴蒙著墨最多的話題,因為在他看來,文明衰落的直接動因就是對這些環境問題的處理失當。

評價

對於《崩塌》的市場魅力,批評家們已經用自己的筆給出了答案。《新共和》的編輯格雷戈·伊斯布克在他發表於《紐約時報》的書評中寫到,《槍炮》一書對西方文明為什麼目前處在全球食物鏈頂端的問題給出的答案是“運氣”二字,即西方世界的成功完全是一種偶然。伊斯布克認為,這種觀點之所以能夠在學術圈裡走紅,是因為它本質里的後現代性。而戴蒙在《崩塌》對於西方文明終將如瑪雅文明或培布洛族一樣消亡的預言,也正是後現代主義者所期望聽到的,因此,伊斯布克預測《崩塌》將會如它的前身一樣產生巨大影響力。
不過,戴蒙的老讀者認為,在讀過了《槍炮》之後,《崩塌》作為“延伸閱讀”的意義並不是很大。加拿大環境主義者戴夫·波拉德在他的個人部落格上寫道:
“(《崩塌》)分析了它所涉及的史前文明的崩塌分別是由哪幾種要素造成的,並得出結論,警告大家說,這5項要素目前在我們的文明中無一缺席,因此‘我們’作為公民,必須對政府——尤其是美國政府——施加壓力,讓它對這些警示加以注意,行動起來,阻止崩塌。”
“我沒有惡意,但戴蒙說這些話說了好久了,而且,它們也得到了足夠的曝光……(拿到《崩塌》時)我本期待著有些新東西、新見解,以及最重要的——新的解決方案。儘管批評家們似乎都覺得這書還是有些新內容的,戴蒙的忠實讀者或會感到失望。”

作者觀點

戴蒙本人對於“解決方案”多少是持樂觀態度的,他稱自己為“審慎的樂觀主義者”,並指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那些滅亡了的史前文明互相之間都毫不了解,因此一種文明的消亡並不能給後來者以任何啟示。但在今天,我們還有力挽狂瀾的機會。《崩塌》正是他送給21世紀的警世鐘聲。引用斯圖亞特·伯蘭德的說法:地球村的居民在浩瀚宇宙之中,要比復活節島的土著在巨大的太平洋中更加孤獨。如果我們肆意揮霍地球的豐饒資源,我們的下場大概會和他們一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